江逸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书记提出的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大倡议,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①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差异甚大,要实现这“五通”,人才因素是重要环节也是关键。并且,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强调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战略新形势下,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浙江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经贸合作先行区,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地方依托。研究浙江省高职院校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对于增加“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的“软性人才”储备有着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多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因而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目前中国政府牵头设立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通过开放的国际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金融领域合作、产能合作等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外,中国各大商业银行除了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支持企业“走出去”外,还加快完善“一带一路”沿线机构布局与设置,拓展在沿线区域的金融业务。例如,中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已在泰中罗勇工业园的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突破。通过为园区量身打造“产融通”、“业融通”等金融产品,切实为入园的“走出去”企业降低融资门槛,提供融资便利。由此可见,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亟需更多的国际化金融人才,这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扎根在“一带一路”战略经贸合作先行区的浙江省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契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资源合作,以培养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需求的“走出去”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由于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国家资源千差万别,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宗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多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特点,不仅要熟悉中国的金融环境,更要熟知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掌握沿线国家的经济动态。特别是在我国对外投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在面临改革金融规制的严峻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复合型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是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善于开展各种金融业务,精通国际金融市场,能够灵活运用国际规则的专业性人才。所以单一技能的普通金融人才已经无法匹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更加高端的金融服务人才作为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自古以来,中国讲究从政有“官德”,治学有“学德”,为师有“师德”,行医有“医德”,各行各业都有职业规划和操守。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经营风险高,利益诱惑大、社会影响深远,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遵循更高要求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金融从业者更应恪守职责,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全球化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核心主题,尤其是近几年全球工业4.0的大背景又将这一主题不断放大。金融全球化既是国内金融产业的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国内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新经济要求,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高级金融人才。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立足本国国情,通过全球化视角,把握世界金融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有效整合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并最终提高自身与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的金融行业持续改革创新业务,拓展创新模式,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伴随着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复合型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求巨大。特别是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对金融机构的未来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金融从业者应通过提升专业背景,增强创造力等渠道和方式,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综合素质,具备丰富的知识与多元化的技能,以适应职业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跨国交流机会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应该成为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文化形态,使得各国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随着战略的推行,这些文化差异的交融与碰撞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诱发金融风险。所以高素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达到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目的。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正面临重大趋势:传统金融转型升级、普惠金融迎来高速发展、市场化进程深化推动行业监管国际化。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背景下,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根据“一行三会”制定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未来十年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按照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515万人。②但是,目前的中国金融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一般性金融人才明显过剩,而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据《2016年中国金融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虽然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保持平稳增长,但高级金融服务人才仍然供应不足。特别是在现阶段“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随着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复合型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求巨大。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还是偏向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理论的学习过程,忽视了理论运用的过程,对实务性的人才培养不足。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专注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培养的金融人才往往是技能单一的普通型金融人才。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需的的人才素质不相匹配。随着国家新兴战略的实施,各行各业对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因而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顺应国际化潮流,培养一大批跨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实用金融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与实施,中国不断融入到全球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由过去的被动态势逐步向主动态势迈进。在此宏观战略下,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倡导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但是,现如今我国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高职教育国际化理念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化”还只是国内其他本科院校的专属,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尚且停留在表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我国高职教育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必须是在国际化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理念,既要鼓励优秀高职院校走出国门,对外展现中国的办学特色,吸引沿线国家的青少年来我国留学;也要吸收国际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大的战略与机遇。由于该战略的推行涉及沿线多个国家,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将对高职教育的金融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团队作为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对接国际金融业务的跨学科师资队伍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视野一般局限于校内、国内,其教学理念大多来源于自学或吸取兄弟院校教师的经验,与国外学校教师交流较少,普遍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并且,“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地区范围十分广阔,人才需求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金融专业人才转移到跨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师资团队建设突破“单一学科”禁制,以学科内在关联为依据,组建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对于国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通过搭建师资交流学习平台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充实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吸收跨专业、跨技能的专家教师参与金融专业的课堂教学,如外语、法律等专业,积极拓展金融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协同创新的定义来自于协同学理论,最早由Peter Gloor在2001年给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技术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协同理论中强调协同效应,即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与联合作用,产生外部正效应。③根据协同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创新主体整合各项资源要素,通过深度配合,创造出超越各主体自身的单独作用,通过联合作用,获取外部正效应。所以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指的是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企业等用人主体之间,突破壁垒,深入合作,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两种协同模式:院校内部协同以及外部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的内部协同创新指的是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汇聚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创新生产要素,实现技术、技能的分享,共同推动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实现人才素质提高的目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涉及多个国家及地区,金融环境复杂,单一的金融普通人才难以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单一的金融专业人才转移到跨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跨专业”、“多领域”的人才特点要求学校内部各部门突破“单一学科”禁制,进行跨学科、跨职能的多方面协同合作,共同创新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外部协同创新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协同合作,整合各项校外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的创新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素质,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能力。
金融全球化的背景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高级金融人才立足本国国情,把握世界金融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金融人才的过程中,主动与区域政府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协同治理,为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首先,政府通过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导优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使更多的金融专业学生走出国门,接触国际金融文化。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澳合作的国际金融专业,作为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唯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在省政府的指导下,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浙江省“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其次,由国家相关的行政教育机构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政府留学基金,积极吸引沿线国家的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促进国际化人才流动,支持与沿线国家的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最后,打造一支国际化教师团队。一方面,由政府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做好国际化人才引进服务,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我国任职,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另一方面,鼓励国内教师出国深造,熟悉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对接国际金融业务。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面临快速发展与转型的新局面,中国的高职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靠单个高职院校的力量十分有限,开展校际合作意义重大。校际协同是指各高职院校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特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缓解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短缺的困境,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在校际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之间充分开发、挖掘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形成“1+1>2”的协同效应。④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分别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国内外专业院校开展校际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高职院校的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搭建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吸收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完全对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立时间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亟需更多的金融人才背景下,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跟上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模式,对提高在校学生的实务技能有重大意义。首先,鼓励高职院校引进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企业实训设备,吸引企业投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打造高职院校开放式的办学管理模式来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的封闭问题。其次,建立“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选派校内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提高本学校教师的实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可以直接派遣行业骨干直接面对面指导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和业务操作,解决专业教师脱“教与学”相互脱节的问题。最后,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由金融机构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学生的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机构,让学生零距离地学习和了解金融企业文化,提高岗位实务技能。
[1]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许一帆.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17-19.
[3]喻江平,王思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29):150-152.
[4]童卫军,任占营.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8.
[5]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