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莘光学校,上海 201100)
笔者反思最近这几年的专业成长,如果说成长还算较快的话,认为与自己认真参与辩论式的评课活动有着莫大关系。为了让更多教师关注和参与辩论式评课,笔者把自己参与辩论式评课的故事与同行分享。
在以往的听评课活动中,往往在整场活动中,笔者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静静地听课,默默地听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偶尔还带着试卷,边听边批,活动结束了,试卷也批得差不多了。评课成了“专家”“权威”的独角戏,而自己仅是一名旁观者。
笔者还清晰记得第一次参加辩论式评课的情景,当时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无精打采地步入一个大厅,选择了一个正方辩题,反方的辩题根本没考虑,不愿意做反方,评对方课的不足,上区级公开课的教师压力很大,还要被其他老师评出那么多的不足,还是减少伤害吧,无奈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不情愿地放在对应的抽签盒中。当时,只是想抽签就意味着人人都有机会,那得时刻准备着,别到时什么也说不出来,就像教室里的学生没有好好地听自己的课一样,那是对上课老师的不尊重,将心比心,所以听课老师得认真地听,认真地评,但还是心生抱怨:戴老师(区教研员),您就不能让我们开心地活动吗?平时上课很累唉。
但参与完这个活动后,笔者顿时感觉到自己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评课过程中,笔者是参与者,可以结合抽到的某个辩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听到对同一辩题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正是教学研究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
教师的成长需要活动的锻炼、平台的展示、外力的助推,更需要自己认真把握、积极参与。参加一个高效的教研活动,真的能让自己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灵活,理念更先进。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辩论式评课活动后自己内心最深的感受,从此开始自觉地关注、留心每次活动的辩题。
每次的辩论式评课辩题都提前三到五天发在闵行区初中物理QQ群里和闵行区研训网上,老师可以提前思考辩题的含义,准备的次数多了,发现每次辩题都具有前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以青师班四期三位教师同课异构上的“内能”这节课为例,七宝三中王敬老师这节课的辩题是:实践性作业设计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有效?因为他们的课题是“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的案例研究”。莘松中学袁晨玉老师这节课的辩题是:问题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他们的课题是“梯度式引导下初中学生物理思维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曹行中学于丹丹老师这节课的辩题是:课堂教学中是否渗透了开放性,是否体现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他们的课题则是“多元开放驱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都会自发地选择一个辩题先进行深入思考,带着思考走进课堂。
在辩论式评课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笔者的观课、评课更仔细、更全面了。2015年4月笔者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自己当时是九年级班主任兼教三个班的物理课,中考在即,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在教研员戴老师和莘光学校物理老师的帮助下,精心设计了一节令自己满意的创新课——“阿基米德原理”。由于现象新奇,整节课学生都像揭开科学神秘面纱一样兴奋异常。上完这节课之后,自己的视野再次被拓宽了,对课堂教学亦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在接下来的评课比赛中,一直担心自己的评课是不行的,因为“评课”与自己上课相比,是“弱项”,那时笔者不禁想到了辩论式评课。多次参加辩论式评课的锻炼和积累,既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又有有理有据的评课分析,又使自己信心满满了。之后戴老师、学科指导团李欣老师、乔利亚老师、段晓静老师对笔者进行实战演练,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胆量,一方面暴露自己评课时的不足,青师班一期同学项华阳老师、陶海娟老师也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比赛当天来自全市各区的老师分成两个教室,分别听不同的课。我们教室播放的是人教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0个老师坐在一起进行听课,笔者在长期的听课中养成了详细记录每个环节的习惯,因为这样在评课时才可以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地阐述说明。在本次评课时中,根据自己的记录和分析,笔者大胆提出本节课教师没有达成教学目标(因为我们听课的素材大都是大赛作品,所以说大胆):通过实验得出探究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第一个学生在表述实验结论时因果关系颠倒,教师没有纠正,导致后面学生的回答都是错的;在探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时,学生只回答长度相同,条件不完整,老师也没有指出学生的错误。最终,笔者入围了上海市决赛,并且最终成为了8位晋级下一轮比赛的人选之一,获得了市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在自己不擅长的评课领域有所突破,这与长期参加辩论式评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暑期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贺涵说过:每个人都会有潜质,遇到刺激就会展现。辩论式评课就是一种刺激,激发了笔者的潜力。如果没有一次次地参与这个活动,没有每一次参与活动中带来的收获与积累,笔者不可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录像课的不足,也不可能如此自信地在专家面前指出这些不足。这个活动给自己带来了比赛好成绩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自信,更加喜爱自己的课堂,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辩论式评课不同于辩论赛,辩论赛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对观点的理解、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相关知识,争取评委的青睐,赛后评委依据辩论赛的评分标准对正、反双方进行打分,决定胜负。而辩论式评课没有胜负,不是为了推翻和否定,而是为了完善和提升,它不会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这种辩论式评课效果非常明显,让每位参与的老师都有收获,充分重视同伴的互助作用,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共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
在2016年11月闵行区第二届教育学术节上,笔者上了一节“欧姆定律1”的区公开课,之后也是采用辩论式评课,评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辩论:
(1) 教师的设问是否科学,有启发性,有针对性?
(2) 探究过程有没有开放性?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探究过程?
(3) 有没有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
评课老师的意见对笔者启发很大,比如正方老师提到:从情景引入新课时,从四个方面提问,控制什么、改变什么、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体现了提问层次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反方则认为:此提问为“控制什么?改变什么?”问得太细,可以换成引导性问题:“电流和电压哪个是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双方讲的都有道理,自己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来决定哪种问法最合适。上海市正高级教师刘树田老师对辩论式评课做了这样的评价:在戴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听课、评课,这次评课包括了课堂观察、拟定辩题、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环节。这样的评课方式让优点得以提升,不足之处得到明确。刘老师的评价让笔者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是什么?每一堂课自己该如何发扬它?如何总结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老师,在很多时候不知自己教学的优点有哪些,更不了解自己的缺点是什么。通过辩论式评课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也会更全面地剖析自己,通过同行辩论式点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会进一步发扬自己的长处,同时更要弥补自己的短处。
作为辩论式评课的受益者,作为学科指导团的老师,也担负着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的责任,我们一致认为很有必要将这种评课方式进一步推广。在辩论式评课中,学科指导团成员分别担任辩题正方或反方的组长。如2017年5月10日区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基于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研讨”,辩题为:问题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我们反方小组一致推荐浦江一中沈磊老师作为反方代表发言,在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后,沈老师开始汇总众人意见,笔者对沈老师说:“辩论式评课,首先应当关注辩题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明确它们的含义。本次的辩题就必须清楚地知道何为启发性、层次性、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每一个观点背后要有课堂实例,因为我们是反方,尽可能给出适当的改进方案。再次,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言语上忌针锋相对,正方有正方的看法,反方有反方的理由,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辩论式评课旨在互相交流、讨论教学改进方式。”沈老师频频点头,在整理好思路后,在我们小组众多老师面前模拟发言,力求表达流畅,语言精练。在从文来中学的实验室走到七宝中学的阶梯教室的路上,笔者还在边走、边听、边建议,市教研员汤清修老师走过我们身边说:“一会儿就要发言了,梳理一下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正式评课时,沈磊老师评课思路清晰、佐证有力、改进得法,赢得了大家的认同,而笔者的角色也慢慢地从被指导者转为指导者。在活动最后,汤清修老师总结道:辩论式评课的成果,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成长,更是区内导师的成长、导师与学员的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没有最美只有更美。通过辩论式评课让笔者深刻感悟到世上并没有完美的课堂,持久永恒地追求课堂教学,才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辩论式评课促进自己反思,助推了自己的成长。笔者希望,我们闵行区物理教研活动的明天更会“百花齐放春满园,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