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8-03-07 06:35卢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互联网+

卢健

(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徽亳州 236800)

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活着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传承。自马克思主义创建以来,经历了很多挫折,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上。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不一而同的结合了一个时代的特点,发展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借助互联网+,不断推动发展的要求。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互联网+的概念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大众化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他提出现象学派远离了大众化,从而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后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左翼作家联盟就文艺发展提出大众化,就是要求文学要贴合大众,符合时代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定义比较多,高语罕20世纪初在《白话书信》中提倡要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革命,由此简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也提出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思想武器就必须为普通大众掌握,也要下决心跟老百姓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也就是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活的形式结合时代特色,贴合发展,让最广大人民了解、理解、学会、践行马克思主义。

1.2 互联网+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较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是滞后的,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21世纪初,我国很多地方都还没有互联网,人民上网需要到集中的地方,例如网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开放水平的提高,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7.13亿网民,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提出 “互联网+”,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了63次之多。“互联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业态新形式,旨在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起到一种合理优化的作用,以产生一种创新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多个领域,工业、金融、政务、交通、旅游等等。依托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互联网+”也必将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沃土。

1.3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推动,互联网无疑是必然的选择。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简单的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互联网绑定,也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些网络平台。而是一个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融入其中的新形式。这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可以起到一种互促互进的有效循环,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也发展了互联网。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到底怎样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以群体多少和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量是学术实践中最多拿来衡量大众化水平的标尺,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至少两个层次三个不同方面的基本要求。

2.1 群体的广度和深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包含不同职业类别和年龄层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提出要求,以期做到普遍大众[1]。首先,应该是有类别区分的进行宣传,农民、学生、工人、干部,儿童、少年、青年、老年人人受众、人人乐享,最终做到人尽皆知、人尽其会、人尽其用。然后,应该是区分主次,宣传教育不可能是平均的,而是有一个主次,需要通过重点培养和宣传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有效率。这部分群体应该还会通过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然后思考、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 表现的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多都极具有深刻知识水平,有些理论较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做到大众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传播者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去以一种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式,以一种多样而不取悦的内容去宣传。“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就是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可以在生活中,突然看到一个现象然后可以联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而不是死记硬背。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死记硬背[2]。

2.3 发展的特色和本质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用意:为了解放全人类。在推动大众化的发展中,首先,推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可以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现问题,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在现实意义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理论的创新和丰富。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就是要符合时代背景、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要求理论与发展同步,也要求大众化与发展同步,从而真正的起到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到更广的群体,让人民群众也能拿起这一锐利的理论武器。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众而弱、众而俗、众而小三个方面。

3.1 众而弱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众而弱。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停留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上,以鲜活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示的较少,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弱化,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仅仅是就理论而发展,最后就会消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说再好、再正确的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紧紧相依。而实践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我国在建国之初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互联网背景下,更多的是碎片化零散的阅读,网民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厚读任何一种枯燥单一的学术理论。马克思、恩克斯在早年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上,而是涉猎了自然科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用多个科学和多种形式壮大马克思主义,壮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 众而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最容易产生的偏颇就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媚俗,为了通俗易懂改变原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群众接受度和数量,这是衡量大众化的重要标尺。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系列网络语言,也乐于被人民接受,便于传播。但很多语言不严谨、有待商榷,是否可以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出深刻的思考。还有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作品,没有认证考究历史和现实,更没有结合实际。譬如,近期广受评议的抗日剧,被观众评为“神剧”。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走来,实践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却被一种媚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不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反倒起到一种负面的影响。仅仅为了追逐大众化带来的收益,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违背马克思主义,也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大相径庭。在互联网缺少监管,有关法律不够健全的客观条件下,一大批庸俗的作品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众而小

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把最广泛的群体理解为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们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的不仅是团结最广大的力量,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成果。而当今,我们却因为懒散或者个人主观方面缺少思考而把大众化缩小,愿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众而小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教条主义,一种把理论束之高阁的伪大众化。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千差万别,是有层次之分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也不容易甄别层次。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而没有根据群众的需求,有选择和针对的去教育引导。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创新,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产生一种狭隘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途径的思考

利用好互联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应以正面的态度去对待,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去思考。马克思主义通过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的延伸,得到了传播、发展、壮大。如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切实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搭建一条“高速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4.1 切实培养一支懂互联网、信马克思主义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人才队伍去推动,这支队伍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团队、宣传团队,还需要技术团队。针对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亟待培养一批懂得互联网技术又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才[3]。在各级高校中,需要有针对的面向互联网专业学生吸收一批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或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才工程中把互联网技术加入其中。也许很多高校担心不同的学科是否存在一种兼容的问题,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理论,而不是片面的人文社科理论。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要结合互联网开放多员复杂的特点,锻炼灵活机动适应互联网言论的思维模式。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也要遴选出一批主流舆论人才,对互联网“大V”要适当的给予引导和帮助,以助于更多网络正能量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2 切实形成一种内容生动、方式多样的传播手段

以现在传播最受欢迎的形式:微信为例,2016年微信公众号调查显示,网民每次浏览微信文章的时间停留在4~5分钟,网民对内容的关注的关键词主要是有趣、有用。我们要在互联网这块沃土上培育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有所创新,在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以一种活的方式表达,例如视频音响资料、图片动画等,而不是拘泥于文字。我们也可以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者社会热点,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微信检索发现,输入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微信公众号不到100条,占整个微信公众号的0.1%还不到。无论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还是从事于马克思主义事业传播的,建议在能力范围内都可以建设微信公众号。真正的通过互联网这个桥梁与群众沟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的理论宣传以快板和歌曲的形式表达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期望,这就是以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而不是庸俗化和小众化。

4.3 切实构建一个程序严谨、科学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产生反作用。如何保证占领阵地而不丢阵地,需要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外部环境构建。现如今,网络中容易出现一些与主流、正的思想不符合的言论,这些言论容易误导和左右网民,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使人民群众产生浮躁的情绪,不利于社会发展,也容易产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从而攻击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仰。虽然,我国在《宪法》中明确信仰自由,但宣传和引导也是政府的义务。一方面,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与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惩戒到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网络情况的实时监管,确保网络环境的干净,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一个好的网络环境。

4.4 切实的产生一个收集观点、知悉民意的网络平台

在利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网络平台掌握动向。大众化最终是要与国际化接轨,让全世界人民都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放到了网络上,不能一放了之,听之任之。而是要有一个跟踪反馈,互联网是一个最具包容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好的、对的,还是坏的、错的,都一应俱全。我们应该去积极的聆听网络上产生的一些舆论,形成一种互动。只有产生了互动,才能产生一种源源不竭的动力。我们还应该对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偏差的进行纠正和引导,最大程度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互联网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场和理论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4],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推动者。

[1]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13.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22.

[3]朱健.试论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月刊,2012(3):15-16.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7.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互联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