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幼专院校是幼儿师资队伍储备的重要基地,受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幼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过分注重市场化,这也导致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
分析近些年来的文化政策的导向和市场化的需求,我们发现,文学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有几个“极端化”的倾向:一是受社会娱乐导向的牵引,以及人们对幼儿教师“能歌善舞”的固化印象,一些幼专院校不注重文化类课程的讲授,而加大艺术技能的培养,盲目缩减文学类课程课时,导致课程地位“边缘化”;二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学”热潮在社会上掀起的阵阵风浪,一些幼专院校为了赶社会潮流,在没有充分论证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盲目开设“读经”课程、国学诵读课程等;三是随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国考化”,一些幼专院校迫于压力,虽增加了一些文学类课程课时,但却有走偏的倾向,为了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量,刻意进行“国考训练集中营”,搞题海战术,忽视文学类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今天的时代又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批评观念纷至沓来,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处之。然而,在一些幼专院校的文学类课堂中,授课教师往往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教学内容,不能做到兼容并包,甚至不能及时地更新进行教学内容,这导致所讲授的课程往往与时代脱节,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必说学生会将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了。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运用的教学方式长久以来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中侧重于自己的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却很少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反思问题,更不用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主动建构了。二是单纯地依赖教材,将学科知识体系囿于学科内部。这种学科内部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忽视技能的培养。很多人认为文学课就是纯欣赏课,它与技能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课型,不能过分融合,当然对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不容忽视的是,文学类课程对于语言能力的表达与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又能在语言文字的鉴赏中形成一定的批判思维和理性思维。
针对以上文学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核心素养为起点和归宿,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建文学类课程。
目前,文学类课程在幼专院校主要存在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公共课,如语文素养(五年制)、大学语文等;二是专业理论课,如儿童文学或幼儿文学;三是选修课,如国学经典、文学名著赏析等。这些课程虽然以显性方式、多样化态势存在,但是明显地拘囿于单一科目的界限内,而且在学制安排上不能形成连贯与统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个别“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而是关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打破单一“领域/科目”的传统界限,根据学科特性,寻找与相近学科额契合点,实现课程内或科目间的有效整合。
大部分幼专院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以教材为中心的狭隘教学观,认为幼专院校的生源质量差,教师只备教材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殊不知,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需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外,还需要构建自主学习的任务群。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安排,学生在搜集整理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一是发挥了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在丰富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满足了其个体性发展的需求;三是在资源取舍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样学习任务群的完成有时候也并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斗,它也需要学生间的集体合作,这又有效地达到了人际沟通交流的目的。
以“幼儿文学”课程中“幼儿图画书”一章为例,教师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任务,以此来分解专题难度。以下是具体的任务设计:
第一梯度的任务:初步了解图画书的种类,明确图画书的基本版式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梯度的任务:能够有效掌握图画书阅读与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声情并茂地讲述出一个完整的图画书故事,并能合理地挑选优秀的图画书;
第三梯度的任务:自主学习图画书的中外发展历程;搜集整理课外资源,探究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现状;分析比较中外图画书在故事讲述、美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性;
第四梯度的任务:掌握图画书绘制的基本要求,有效融合文学素养、美术素养和图书版式设计等多种课程资源,制作中国式图画书。
其中第一、第二任务侧重于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第三、第四梯度侧重于“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因此这一课的任务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从现代观念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依。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多,纸质书本和杂志不再是人们阅读的首选方式,读图、读屏霸占了大多数人的阅读视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一师一课一班的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个性化模式,幼专院校的文学类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探索,在相应的课堂中嵌入“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视野。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实施翻转课堂,引进高校精品课程、开设名师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在线课程,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和校际师资资源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进行自由地选择课程,由此形成一种相对自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同时利用一些与教学相关的APP(如“蓝墨云班课”、“为你读诗”“喜马拉雅”等)软件及网络信息平台(如微博、QQ群、微信群等),打破传统文学类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新知识,在学中玩出新花样。
总之,文学类课程作为幼专院校的重要课程,它既是母语教育的载体,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以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