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铭清 林 敏 朱静娴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识之士对历代先祖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党和政府也颁布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这众多意见与对策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似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广州灰塑的实际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中遗留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并对现代生活产生积极作用。
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在这种保护模式下,通过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以保持它的传承性、真实性、和整体性,任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传承性和整体性的措施或者政策都该修订,完善,甚至舍弃。主要致力于在现代社会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持它的活态传承性,以及不被现今社会“同化”,而是保证它的连续性的前提下,找到它在现今社会中符合其自身定位的方式,进而在现今社会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主要被应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制作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生产性保护实质一是生产,即开发与利用。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开展的活动系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对其进行了概念上的定义: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的方式将他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目标,使得在生产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得到积极保护,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以及原生形态,借助生产、销售、流通等市场化手段同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该过程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的转换,转化的对象是具备转化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通过对具备实现产业开发条件的项目进行研发,同时进一步形成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化进程促进其发展进步。
灰塑古称灰批,是岭南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灰塑工艺从清末民初传入广州花县即花都区,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历史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经存在,主要用于豪门大宅和祠堂庙宇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作美化装饰,明清两代在岭南最为盛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民国初期,花县籍(今花都区)从业者在广州灰塑行业中数量不少。花山镇境内的铁山村就有很多从事灰塑工艺工作的工匠。灰塑艺人邵波世居花山铁山村,少年时便随村中老艺人学习灰塑技艺成长为技术高超的组名灰塑家。他的儿子邵成村也从15岁开始跟着他学艺,得到了他的言传身教在珠三角建筑工艺界享有盛名,活跃了二十多年。他的灰塑作品在广州陈氏书院(陈家祠)、、光孝寺、三元里六榕寺、古庙等数、建筑进行重修时都有应用。现如今在花都有一家广州灰塑园,在保持灰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行和核心技艺保护与传承下进行灰塑文化工作。
广州灰塑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并没有马上明显改善灰塑的状况,并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逐渐面临发展的瓶颈,生存空间日渐萎缩,濒临绝迹,陷入困境。
1)传承困难。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使得灰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提出现在多重因素,包括在生产地的减少,以及生产群体减少和使用需求群体的减少。这写都表明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衰败、濒危乃至消亡。
2)产业化程度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难形成产业化的生产。
3)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过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影响力不够,缺少与知名品牌的合作,因此市场空间受限。投资者和传承人的信心低。
4)非遗保护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统技艺传承,文化价值内涵的特征,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不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为克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灰塑存在的困境,广州花都区文化产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广州灰塑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传承与发展。
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下,2011年11月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园成立,是区文广新局直属的非企业性单位。该公司采用传统工艺方式,从事保护灰塑和生产灰塑产品,从材料制作加工,到灰塑造型构思,固定灰塑骨架,再到造型打底,批灰,到最后的上彩。这其中的每一步工作有时候都是一个人制作完成,尤其是材料制作,因其特殊性必须是传统手工方式,制作不易过多,材料必须仔细,工序繁多,纯人工制作,花费时间长,因此以灰塑为材料的手工艺品限量生产,这是坚持在非生产性活动中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本真性和核心技艺的保护,是对灰塑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1)广州灰塑的传承
广州灰塑向来是本土手工艺人在接受建造项目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师徒相承,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接纳了众多来自外地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其中来自江西的刘娟女士在广州花都的创业发展当中接触到广州灰塑这种特色工艺,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大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面向市场,通过改革创新和宣传营销,让灰塑工艺品接触“地气”,争取新时代的社会大众愿意消费。为了切实掌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灰塑工艺,她主动向广州花都区的广州灰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并带领志同道合的一批艺术同伴创办广州灰塑文化产业研究园,以企业形式致力于发展灰塑文化。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刘娟女士积极开拓创新,带动了公司同事及员工在新时期积极创作灰塑工艺品,她本人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灰塑市级传承人。
2)广州灰塑在生产性保护中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园刘娟女士等一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探索与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灰塑在生产性保护中得到合理开发和创新性发展。灰塑艺术从墙上走到地上,从束之高阁到为民所用;开拓了灰塑文化崭新的发展模式,开阔了灰塑文化的生存空间,让灰塑文化从文化遗产变为文化资产,并成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区域文化品牌;奠定了灰塑文化的品牌价值,引导灰塑文化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灰塑产品作为区域形象礼品带往日本、美国,巴基斯坦,丹麦,新加坡,台湾等世界各地,实现了灰塑文化从传统雕塑走向高端艺术品的产业转型之旅;有效提升了灰塑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确立了“广州灰塑”创新与传统兼具,艺术与生活同行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建立起集研发、创作、装裱、交易、收藏、推广和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区域内相关下游行业的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灰塑文化”王国,引人知名画家和书法家以及高等美术院校教授参与灰塑艺术创作,使研究院成为灰塑品牌文化聚集地和交流场所,使“广州灰塑”这一岭南文化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广州灰塑”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和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花都区文广新局申请“中国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并成功获批;研发的灰塑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作品被国家最高法院、北京舞蹈学院、广州民俗博物馆、广州乞巧博物馆、石头记矿物园、白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机构与个人收藏。作品被省、市、区各级政府作为本土特色文化产品赠送给社会各界与友好城市,作品《五羊送福》被“全国第十四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定为专用礼品并作为城市形象礼品带出国门赠送给美国,丹麦,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友好城市”。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广州灰塑”,正在成为岭南本土文化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保护方式,广州花都的文化产业实践表明,以灰塑手工技艺类为中心的生产性保护贴近大众生活,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更好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能够实现了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灰塑属于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的技术需要在体验的实践过程中保存和传承下来。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与文化内涵,才能在时间的过程中丰富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 传统手工艺的产品、经验和技术也都是生产的结果。所以,灰塑作为以物质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保护与传承,在生产性保护中要实现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要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 才能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容易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就陈华文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必须避免因生产性保护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业化;必须避免因生产性保护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必须避免因生产性保护的开展而造成旅游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泛滥。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产性保护,只是多种保护方式之一,并不适宜所有项目;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中可以通过开展生产,而且多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改造,只有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科学的生产性发展创新。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与时代积极改革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寻找到新模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使之得以不断发展, 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发展中凸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文旅融合,从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
对于地方而言,旅游是一种文化, 旅游业作为文化的一种,发挥着发展文化、继承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特殊性的存在, 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载和保护是行不通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和应对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需要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文旅互动,在这基础上再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这样既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又有助于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技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的精髓所在, 有形物质载体的局限对于他而言是不存在的, 非物质遗产具有丰富的为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以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园为例通过以下活动进行推广 1、开展广州花都非物质文化复兴活动;具体活动收集发掘民间散失优秀作品已经工艺技术等等。2、以“灰塑园”为主题, 打造一个广州花都灰塑的文化旅游区域。所以有关灰塑的产品不但可作为旅游纪念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活动和场景的设计让灰塑更好的传承与利用。广州花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广州花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他对广州花都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