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春
(琼台师范学院图书馆,海南海口 570206)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基本采用大一入馆教育+大二文检课(选修课或必修课,短学时)+不定期专题讲座的“链式结构”,一些院校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相对稳定的教学人员。受教学资源限制,文检课的学时一般都较少,多数设置在8至16学时之间。学时少导致老师偏重理论讲解和“满堂灌”,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学、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检索技能的实训和检索经验的分享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导致了学与用分离,偏离教学目的。这既不符合高职学生需要实习实践的学习特点,又不能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可能遇到的具体信息问题和困难;既不符合90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求,又不适应高职内涵建设发展需要。因此,高职图书馆必须要及时跟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更新教学理念,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才能找到符合高职学生当下实际情况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促进提升教学质量。
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总结文检课教学经验与教训,思考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方向,继续深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革形成了一种强烈呼声。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求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突出学生能力目标,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训练学生的检索能力,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使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更加注重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列出了评估学生4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这说明“信息处理能力”既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也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高职信息素养教育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的高职通识课程之一,是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开展“检索式”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短学时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兼具培训性质的公共通识教育课。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任务驱动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来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重点教会学生能独立完成分析信息需求、收集整理信息及合理有效利用信息的任务;同时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意识,促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原国家劳动部组织职业技能专家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开发出各项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科学方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五步训练法”,也称OTPAE五步训练法。它与信息处理过程——“确定信息目标-分解信息任务—制定检索策略—获取信息—展示和评价信息”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OTPAE五步训练程序适用于每个信息素养能力点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均可按照以下程序组织教学和训练。
①目标(Object):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信息处理单元>》中高级水平能力标准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信息来源、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等检索技能要求做具体的解释说明。通过创设信息需求情境或案例分析,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观察交流信息检索结果的差异性,引发学习动机,激起学习欲望,进而明确学习内容,确认学习目的。
②任务(Tast): 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个大的检索项目,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提出完成该项目的检索小任务。通过项目解题分析信息处理能力的表现形态,分解细化检索任务来阐明信息处理能力点运用的意义,形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检索技能。
③准备(Prepare):通过列举和应用知识点,准备好检索策略,帮助学生树立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信心。
④行动(Action):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按任务难易程度采用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尝试检索信息,鼓励学生在检索过程中注意积累“最快”、“最准”、“最全”地完成检索任务的经验。
⑤评估(Evaluate)。按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展示检索结果。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检索策略对检索结果的影响,引导通过多方式多途径的检索练习来体会、理解检索方法。老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把信心和希望传递给学生。
高职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都是定位在短学时、兼具培训性质的课程。如何在短学时内传授大量的知识点成为棘手的问题。模块化课程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将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信息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教学活动具有更鲜明的阶段性及独立性,合可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信息素养教程,拆又可作为单个讲座进行培训,还可通过内嵌的方式嵌入到各种公共课、专业课、就业指导课和社团活动培训中,实现信息素养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及培训活动的双赢。
每一模块的学时一般在2学时以内。课时虽然短暂,但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即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由于学生看到目标近在咫尺,就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在教学中,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但强调技能训练和应用操作,围绕应用能力或技能组织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实、更新,进而促进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都要以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为首要原则。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项目制定和任务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项目和任务的设计、编排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项目制定要有准确的定位。难度过大的项目使学生望而生畏,却步不前;毫无难度的项目又会让学生心不在焉。应该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把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并找到每个小目标的定位,使教学重难点合理分散在每个项目中。其次,检索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专业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引入新的检索知识或检索策略时,在突出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布置检索任务—新检索方法简介——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知识点,展开教学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6,一是从“满堂灌”的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从“在讲台上一个人的絮絮叨叨”走下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互动交流;三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四是要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下,充分调研备课、反复试讲,建立教学案例库和教学项目库,努力使信息素养教育富有时代感和青春气息。
通常情况下,学生分组可以学号排序、自愿组队、随机安排、座位排序等方式进行。但每种分组方式都会存在弊端。受短学时限制,信息素养教育课后仍有大量的检索任务需要学生课后自行完成。因此,建议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7,舍长即组长,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有利于检索任务的分工、讨论、督促,有利于个人电脑的相互借用以解决设备短缺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过程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越简单越有操作性。为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议课程成绩由基础分和评价加分组成。其中基础分80分,包括项目成绩70分、出勤10分;评价分包括学生评价5分、教师评价5分组成。
一个好的检索案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素养教育在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策和判断时的帮助,进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凸显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案例的收集,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挖掘大量符合学生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检索案例。只有从学生信息需求的角度不断丰富和更新检索案例,才能使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吸引力,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并使之专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它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老师坚定信念、鼓足勇气、贡献智慧,更需要图书馆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图书馆应设立教研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馆藏资源建设,配置进行头脑风暴、试讲的场所,配备计算机设备,以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确保课改取得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