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疍家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2018-03-07 02:11万宗瓒廖政炜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亚一带一路特色

万宗瓒 廖政炜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习主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而作为汉族分支的海南疍家人,其具有两千多年的海南三亚疍家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疍民开始大规模上岸定居,如今,真正以船为家,以海为生的疍家人已经很少。而随着疍家人从水上到陆地的变迁,海南疍民身份认同已开始变得模糊,融合着浓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海南三亚疍家特色文化正逐渐消失。因此,海南三亚疍家特色文化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一、疍家特色文化概述

疍家人生活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他们以船为家、以渔为生,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古时候是社会和文化弱势群体,受尽歧视和欺凌。据《广东通志》记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长期的与风浪搏斗和向大海取食,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谋生手段,使得勤劳朴实、勇于拼搏的疍家人无论在居住、服饰、饮食还是、婚俗、宗教、性格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 “疍家文化”。所以,疍家特色文化是指旧时在海上生活的疍家人的祖祖辈辈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文化。[1]

具言之,三亚疍家渔民,作为特殊的水上族群,见证了三亚这座城市的萌发和崛起,但是与之相伴的,却是这个族群在这座城市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微弱---作为最具三亚城市根源气息和特征的代表性族群之一,三亚疍家渔民历经千年形成的海洋文化和独特风俗被人们日渐忽略,繁荣的城市中再难寻觅到疍家特色文化的身影。据专家预测:如果再不对海南三亚疍家文化给予重视和保护,几十年后,疍家特色文化将会消失。

二、三亚疍家特色文化的现状

为深入探究三亚疍家特色文化的现状,我们实地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发放给当地疍民50份,发放给当地非疍民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总体情况

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整体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上居民纷纷搬迁上岸,传承数千年的疍家民俗文化正一步步远离人们的生活。在疍民中,对疍家特色文化“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6%,“了解较多”的比例为46%,“了解一点”的比例为18%;而在非疍民中,“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51%,“不是很了解”的比例为24%,“了解”的比例为20%,“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5%。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二)在疍民方面

对疍民的调查人数共计50人,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年龄在60及60岁以上的比例为24%,40至60岁的比例为48%,19至40岁的比例为24%,18及18岁以下的比例仅占4%;这其中88%的人在当地居住十年以上;大部分疍民为留守本地的中老年人,青少年仅占少数。

受访者中,有30%的人认为疍家特色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面临消亡。在问及是否有海上生活的经历时,有12%的人表示没有海上生活的经历,而在有海上生活经历的人中,中老年人占72%,19至40岁的比例为14%,18及18岁以下的仅占2%。可见,海上生活方式已成为老一辈的记忆,并且日渐远离年轻的一辈,年轻疍民逐渐被“同化”为陆上人家。

在疍家特色文化传承方面,调查发现,年轻疍民去积极主动了解疍家特色文化习俗的意识并不高。对疍家特色文化了解较多的,很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这其中,对疍家特色文化非常了解的,有一半是60及60岁以上的疍民,40岁以下的仅占5.6%。而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老年疍民的知识水平并不高,文化传承的意识偏弱,文化断层的情况明显。

在疍家特色文化发展方面,调查发现,有51%的人认为疍家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是国家不够重视,此外,29%的人认为是因为疍家特色文化本身存在的问题,16%的人则认为是疍民自身不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9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必要对海南三亚疍家特色文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调查发现,有82%的受访者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对发展海南三亚疍家特色文化是有利的。并且,68%的受访者认为该倡议会给疍家特色文化带来创新、有效的保护方式。在问及政府或相关部门之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的作用成效如何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成效不明显,甚至有4%的人认为没有成效。

(三)在非疍民方面

对非疍民的调查人数共计193人,年龄在18及18岁以下的比例占12%,19至40岁的受访者最多,占比55%,41至60岁的比例为21%,60岁以上的占12%;其中21%的人为游客,10%的人是当地学生,疍家特色文化的保护者仅占3%,有66%的人未表明身份。

受访者中,对疍家特色文化有所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仅占25%,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从没有听说过。可见,疍家特色文化在非疍民群体中知名度非常低。当问及知道哪些疍家习俗或特色文化时,这25%了解疍家特色文化的人中,共有56.7%的人知道咸水歌,而知道艇仔粥的所占比例较低,只有16.6%,其它习俗诸如婚俗、饮食等占比26.7%。说明大部分非疍民并不清楚疍家习俗,体现出疍家特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方式还有欠缺。

在对疍家特色文化了解的途径方面,有40%的人表示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有53%的人是从当地民众、政府的宣传和介绍中获得,另外,还有7%的受访者表示从父辈那里获得。由此可见,官方宣传还是占据主导位置,政府若能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好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相信在保护和发展疍家特色文化方面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对疍家特色文化的参与度方面,了解疍家特色文化的25%的人中,仅有6.9%的人表示经常参加,41.4%的人偶尔参加过,从未接触或参加过疍家特色文化活动的有51.7%。调查显示,疍家特色文化节缺少规范化和仪式感,未能与当地疍家人民的文化自信相结合,也未能将其推广出去,社会融入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在疍家特色文化发展现状上,调查显示,只有9.3%的人认为发展很好,42.5%的人认为发展一般,20.5%的人认为很不好,面临消亡,还有27.7%的人表示不清楚,但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表示有兴趣了解疍家特色文化,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有必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的。52%的受访者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必要对疍家特色文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48%的受访者表示该倡议将会给海南特色文化乃至中国其他民俗特色文化带来更加创新和有效的保护方式。

三、三亚疍家特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疍家特色文化受众度小,濒临消亡

随着疍家人逐渐上岸,其生活方式的改变,疍家特色文化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消亡。通过前述调查,只有老一辈疍民对自身文化深有了解,新一辈疍民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已感到陌生。在非疍民群体中,绝大部分民众对疍家特色文化闻所未闻,甚至一无所知。在疍家特色文化的推广和参与度方面,也呈现出宣传乏力,与当地社会融入度不够的情况,整体濒临消亡。

(二)疍家特色文化脱离时代,发展受阻

一种文化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让其回归民众生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调查显示,既有的疍家特色文化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形式上仍是陈旧不堪,创新不足,与时代严重脱节,难以被现在的民众接受,无法感受到其魅力,这样严重阻碍了文化传播的速度,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削弱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发展前景堪忧。

(三)疍民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缺失,出现文化“断层”

调查显示,随着疍民生活方式从海上到陆上的改变,传统习俗的保留仅限于老一辈疍民,加之老一辈疍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传承和保护意识,且缺少疍家特色文化的实物载体,创新不足,能够传承下来的就愈发稀少。而年轻疍民多外出就业,与家乡接触机会不多,积极主动了解疍家特色文化习俗的意识淡薄,文化传承在新老疍民之间出现断层。

(四)政府相关政策疏失,缺乏保护机制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和促进,在文化保护方面,国家应给予强大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践行国家有关文化保护政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疍家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现有保护成效不明显,并认为地方政府有必要对海南三亚疍家特色文化采取创新和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三亚疍家特色文化保护的建议

(一)传承保护方面

1.以咸水歌作为疍家特色文化保护的突破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本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精神,我国先后确定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批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147项。[2]上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采取措施加以传承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历史上,疍民一直生活在水上,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等方面明显不同于陆上居民。随着时代的进步,疍民逐渐上岸,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很多疍民特有的文化习俗已经逐渐被同化甚至逐渐消亡。为保护疍家特色文化,三亚疍民应该联合陵水疍民,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疍家特色文化。

咸水歌是疍家特色文化的代表与精华,产生于疍民长期水上劳作,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疍家人的情感,能够反映疍家特色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疍家人的灵魂。传承保护三亚疍家特色文化,首先应该保护咸水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成立专门部门,通过深入民间、收集史料、采访专家等多种形式,广泛收录三亚地区的咸水歌文化资料、咸水歌唱本,并对咸水歌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并出版咸水歌集;(2)组织三亚咸水歌歌手对原生态咸水歌进行录音,归档整理,予以保存;(3)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召开咸水歌研讨会,深入探讨咸水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传承工作;(4)建立咸水歌培训基地,供咸水歌爱好者交流学习,同时给咸水歌爱好者提供上台表演机会,积累舞台经验;(5)编写咸水歌乡土教材,把咸水歌带进学校,可在各中小学第二课堂进行教授。

2.以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为依托,成立疍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心

中国历史上疍民广泛存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最多。长期以来,关于疍家特色文化的发展研究始终处于分散凌乱状态,以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为主,对疍家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更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发展机制。依托疍家文化陈列馆已有的成果和资源,成立疍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心,搭建疍家特色文化研究与交流平台,制定疍家特色文化研究开发中长期规划,筹集研究开发经费,聚集相关专家学者,逐步推进疍家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3.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疍民教育问题

历史上,从元朝到清朝很长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甚至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疍民的教育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疍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是疍家文化传承保护的一大障碍。目前,海南尚未有面向疍家子女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未有针对疍家子女的课程,在高校层面也未有类似少数民族开设的预科班。针对这一情况,应该重视疍民的教育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学设施,调整教育结构,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疍家子女基础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疍民的受教育水平,为疍家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实行“海域确权”,保护疍民的利益

海域是疍家人传统的谋生之地,随着疍家人逐渐上岸,疍家人传统的生活用地面临消失,很多用地被政府、企业征用,用来发展旅游业。疍家人一系列的文化是在海上生活中产生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疍民特有文化会逐渐淡出疍民日常生活,成为老一代人的生活记忆。调查显示,大部分有海上生活经历的疍民仅限于老一辈,而年轻一辈疍民基本没有此种生活经历,更遑论文化的传承。

(二)宣传方面

1.编写疍民历史资料汇编

疍民历来不受重视,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疍家人包含丰富的信息,文化价值巨大。新中国成立以前,海南文昌人陈旭经先生著有《疍民的研究》一书;上世纪90年代,张寿祺教授在香港出版了一本《疍家人》,陆续不少人开始研究疍家特色文化。[3]近百年来,在文化学视域下,学者们运用区域社会文化史、人类学族群理论以及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把疍民文化作为重要区域文化加以研究,相关成果不断。但是,目前还未有对疍民文化有一定分量的专著问世。因此,亟需撰写出版疍民历史资料汇编,为疍民文化传承保护、宣传、开发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2.扩大疍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1)拍摄疍民文化专题片

疍家特色文化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长期水上生活劳作中,疍民形成独特的疍家文化,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水上疍家婚礼、咸水歌、饮食文化、海洋宗教信仰、祭海仪式以及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疍民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心应精心策划,拍摄反映疍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专题片,通过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上播放,向社会大众介绍疍民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拓展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

(2)建设疍民特色文化专题网站

当今网络是青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建立疍民文化专题网站,既可以是宣传疍家特色文化的阵地,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们学术交流的平台。该网站可设立六个栏目:一是“疍民”,下设各个地方的疍民,如三亚疍民、陵水疍民、福建疍民等,以图文形式介绍历史上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各个地方的疍民;二是“疍民文化”,以图文形式介绍疍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三是“疍民文献”,把学术界搜集的有关疍民的历史文献分类地展现,供人们下载和阅读;四是“疍民最新研究”,介绍疍民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介绍和评论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五是“交流空间”,为疍民研究者和疍民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六是“海外疍民研究”,时刻关注和跟踪港澳台以及国外疍民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疍民文化专题网站,扩大疍家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传承发扬三亚疍家特色文化

(1)定期举办疍家特色文化节

三亚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咸水歌比赛以及疍家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疍家文化爱好者前来参加,极大提高了疍家文化的知名度,打响了疍家文化的名声,扩大了疍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要将举办咸水歌比赛、疍家文化节常态化,传承发扬疍家文化。

(2)鼓励疍家特色文化的文学创作

鼓励以疍舞、水上疍家婚礼、咸水歌等疍家特色文化为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如东莞沙田设立了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鼓励有关疍家特色文化、水乡风情的诗歌创作,并举办了“大沙田放歌”原创诗歌晚会,对沙田的疍家特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歌咏。[4]三亚可借鉴其做法,举办海洋文化节,进行全国性的海洋征文比赛,并设立奖项加以表彰,可免费到海南岛参观旅游,借此传播疍家特色文化。

(三)开发方面

1.将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一方面,三亚的建设目标是“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疍家文化是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根据三亚市政府规划,三亚要实行渔港、货运港、游艇港“三港分离”,疍家船停靠于崖城中心渔港。因此,疍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心可依托中心渔港,在中心渔港或其附近规划建立疍家文化旅游区,发挥得天独厚的滨海特色资源,将疍家文化核心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打造疍家文化品牌。[5]政府可考虑以博物馆为中心,将游客休闲中心,美食博览,疍家文化表演等具有疍家特色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品牌。传统文化与旅游品牌相结合,加强对其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能够对疍家特色文化感兴趣,从而使疍家特色文化可以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

2.创建疍家文化旅游区

疍家特色文化旅游区定位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疍家特色文化休闲度假区。区内分为疍家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疍家特色文化主题广场、疍家美食园、疍家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四大板块,其中包含生态景区、主题酒店、大型演艺等内容的一系列生态旅游精品,将传统特色文化与旅游品牌结合,积极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城市新名片。

3.因地制宜,建立疍家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推动创新的全球浪潮下,科技型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已超越了昔日的任何发展模式,成为当今推动科技、文化、金融和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新的先锋,也是疍家特色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的新途径,例如,可以打造大型疍家特色文化拍摄基地,发展影视服务业,也可以发展疍家服饰创意制作、疍家手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等,不断发展疍家特色文化集群,把疍家特色文化以最新的姿态推广出去。

猜你喜欢
三亚一带一路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贵州小三亚』——罗甸
尚赫训练营燃情三亚
碰撞:海南三亚与河北迁西
三亚的海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