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传统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之关系研究

2018-03-07 02:03:10赵峰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学生慈善

赵峰峰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从古至今,慈善都是一种智慧和信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化和责任,使社会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高校学生因其自身的心理发展与成长规律,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慈善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益意识、志愿服务精神与利他互助思想为核心的慈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就高校而言,理应充分发挥我国古代的慈善优良传统在高校文化育人方面特别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1 中华慈善传统基本内涵及特点

中国古代的慈善传统源远流长,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但慈善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慈指仁慈,善指善事。一般来说,“慈”用于纵向的人际关系,如“父慈子孝”;“善”则用于横向的人际关系,如“与人为善”。

中国传统的慈善行为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施予,一方面是政府行为,如灾年开仓济贫,称“仁政”;另一方面是有德官员或有识之士施舍或救助底层老百姓,这时常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如汉代名臣宣秉,权势很大,但他一生节约,把历年所得薪俸全赠予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以致逝世时,“自无担石之储”;又如宋代范仲淹为本族寒门子弟创立的“义学”,给贫寒后辈创造接受教育、考取功名的机会;再如清代官员陶澍设立的“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的义仓,有效地起着荒年赈灾、抗灾自救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慈善传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慈善事业历史悠久,虽然近代以前的慈善事业未曾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主动或被动的继承;第二,从孔子到孟子,从“仁爱”到“仁政”,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社会慈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注重敬老爱幼、扶贫帮困,主张无回报的布施和助人,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第四,以人道主义为精神理论基础,救助鳏寡孤独、赈灾济贫扶弱、匡扶世道人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对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分析

当代高校学生多为“95后”,马上要迎来“00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在很多时候不成正比。以下是几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2003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灵敏以及究竟是不是“笨狗熊”,将火碱、硫酸泼在动物园的五只狗熊身上。这五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

案例二:2016年,共享单车“小黄车”团队在上海海事大学暑期投放了1000余辆新车,然而一个月后不少“小黄车”都被随意停放,或东倒西歪,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刹车失灵、车铃掉落、掉链子等。据该校社管会的调查显示,校园内“小黄车”数量正在锐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故消失和被停在校外无处可寻的。

案例三: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班同学积怨,随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

由这些或普遍或极端的案例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短板明显,直接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对于学生从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不利,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观错乱,善恶不分明。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社会转型、学校心理教育滞后、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等原因导致当下大学生价值观向复杂化、多元化转变,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偏离、扭曲、困惑、混乱的现象。很多学生为人处世习惯于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时会达到自私和任性的程度,很少考虑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2)功利心膨胀,公益心淡薄。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带来非同一般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因素。体现在高校则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膨胀、公益心淡薄,再加上多年的应试教育惯性导致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品质培养,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目标更是简化为一纸文凭、两张证书,高校教育成为就业或升学的跳板,慈善公益意识、心理素质提升等人文关怀层面的教育严重缺失。

(3)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差,心理障碍多。大学生普遍渴望被了解、被关心,能与同学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并不一定理想。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习惯于家庭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包容,再加上生活环境、性别年龄、文化教育、家乡地域、性格特征的差异,进入大学后由于沟通不及时、不得法,缺乏同理心,往往会因为一些琐事导致学生之间误会、隔膜,同学之间矛盾频发,甚至会发生一些恶性极端事件。

3 中华慈善传统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关系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与人为善、自助利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慈善传统,和我们当下社会大力倡导和迫切需要的公益利他意识、互利双赢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殊途同归的。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现在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些。充分挖掘中华慈善传统的积极因素,将其转化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正能量,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正确认识慈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力量。孔子讲“仁”,“仁者,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内涵丰富,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还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墨子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种兼善天下的愿望体现了一种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的慈善风范。老庄亦是主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提出社会应效法自然界“富而使人分之”救济贫者的思想。“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为善最乐,为恶难逃”等诸多古语都旨在强调行善弃恶的意义。

这些言论所蕴含的实质内容与当下我们建设文明和谐美好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致的,代表了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在高校,通过充分发挥中华慈善传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慈”与“善”等美好道德的感染,减少各种怨气、戾气,降低负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人生境界,丰富人生阅历,使气质、性格得到升华。

(2)增强学生公益意识,降低功利主义影响。慈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周时期曾颁布政策:“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由此足见其对慈善事业的重视。后世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倡导以仁爱恻隐之心利物济人的慈善行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柳宗元则说得更为深刻:“闻善不慕,与聋聩同;见善不敬,与昏瞽同;知善不言,与嚣喑同”,意谓对善事无动于衷是非常不应该的一件事情。以上论述中的“善”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公益的某些形式。

在现代社会,公益是指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即“公共利益”。做公益不是为自己或是去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奉献力量,为社会汇聚正能量。大学生相对单纯的成长经历中,更多的是外界对于自身的给予和帮助,而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走进他人的世界,慢慢体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的道德境界。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等公益性学生组织举办公益活动的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真、善、美。不管动机、方式、途径如何,只要有一颗关注慈善事业的拳拳热心,能够投身到慈善活动中去,就是道德积累和素质提升的开始。不仅通过爱心募捐、义卖、无偿献血等传统常规的慈善方式体现公益,用更多形式的校园公益来汇聚爱心和力量,点滴助力学生成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德莫大于仁,莫大于善。”“强弱相扶、大小相怀”,为早日实现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致力于将中华慈善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在大学校园也是如此。“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的感激会带给自己莫大的欣喜。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的友好互助会使人产生非常愉快的情绪;相反,如果人际关系冷淡,则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要适时表示自己的善意,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朋友自然会增多,隔阂自然会减少,心情越来越阳光。高校学生作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应该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常心去帮助他人,学习用一颗感激与铭记的心态去接受外界的帮助。

4 结语

慈善是社会之幸,人之大美。慈善兴盛,社会和谐。借助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提取优良的慈善传统,助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符合时代特色的、理性的心理素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氛围,高校育人工作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高校学生慈善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慈善义卖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1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