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田 鸽 张潇月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在多种文化和意识的不断地碰撞融合中复合型文化格局形成。复合型文化格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此产生了全新挑战。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路径刻不容缓,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且对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划时代意义。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依托,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1]。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那么,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青年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信念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强大力量,是一个人价值观在他奋斗的最终目标上的一种集中表现。没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动力和方向的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波浪中随波逐流,甚至会沉没于激流当中,骤然消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及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人生方向需要理想指引,事业成败依靠于信念决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就是在他们人生航程中树立一座灯塔,为其指明方向,为其照亮前程,为其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大势及世界全局、认清和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及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邓小平同志在评论中国革命为什么会胜利时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人一旦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执着,更加高尚纯洁,在奋斗的过程中内心迸发出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力。这样,即使未来人生的道路有多少荆棘坎坷,境遇有几多复杂险恶,都能够珍惜韶华,不忘初心,向着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正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使自己镇定不焦躁;镇定不焦躁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使自己做事考虑周详;做事考虑周详才能使自己有所得。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可指引人保持理性平和健康心态,更可使心灵保持丰盈与安宁;同时作为道德信仰的奠基石,也能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使人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就是要使他们积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使精神感受到富足,心灵感受到宁和,塑造更崇高的品格,避免消极、空虚、奢靡,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近年来,高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主流氛围,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同步,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对象定位模糊,缺乏层次性。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眉毛鼻子一把抓”的情形,忽视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层次差异,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达到统一高度,这容易造成事与愿违,教育成果收效甚微。二是教育内容单一僵化,存在滞后性。在工作实践中,教育内容长期与社会的实际发展脱节,学生所学内容在实践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从而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质疑,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三是教育载体形式落后,存在局限性。高校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还主要集中在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价值观还未完全树立,这也是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信念的最佳时期,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绝不能独立于社会和家庭进行。正向健康的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合力的共同作用,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完善理想信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和家庭教育作用的缺失。目前高校还没有整合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高校教师肩负育人使命,同时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现今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水平整体较好,校内思想政治体系搭建基本完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然而,仍然存在个别高校教师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教育方式方法不能跟随时代及时更新,不能足够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成才需求。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应该具有开拓性、创新性、主动性,要紧紧围绕党建工作重点,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增强大学生“四个意识”的道路上应采取多种方式改革复合型文化格局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以更加开放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增强面临外来考验时客观冷静的判断能力。
大学生的潜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当受教者通过主观能动性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和力量,自觉追求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最终实现德育教育在知情意行中的统一。因此,高校应面向社会谋求合作,积极探索开拓新的实践育人模式,高校教师必须在理论知识培养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自身潜能检验学习成果,与此同时,联动家庭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和感悟到思想进步和提升所带来的快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改变生活的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化蜂拥而至,连带着各种未经筛选甄别的不良价值观充斥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故而,在目前这种复合型文化的格局下,高校应当主动抢占大学生网络阵地,将其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载体。用最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引导他们不断前行,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