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17个特征

2018-03-07 00:08张梦井
文化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张梦井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一、文化有一定模式

文化模式实际上就是各个民族或国家由不同的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一般说来文化模式分为“特殊文化模式”和“普遍文化模式”两种:特殊文化模式指各民族或国家的特殊的文化体系。由于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它们的文化模式也不同。比如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所以中华民族一般有比较浓厚的家庭观念、重人伦、崇拜祖宗和传统权威等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而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文化模式却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导、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等。美国的文化就属于这种模式。每种文化模式内部必然有自己的一致性,否则在该文化内部的各种不同特质就不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文化模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模式构成了该民族社会所有的人的潜意识的东西。普遍文化模式指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 威斯勒认为普遍文化模式包括九部分内容:语言、物质特质、美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习惯、家庭与社会体制、财产、政府和战争。

文化模式理论(宏观的文化模式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创立的。她的文化模式论对于文化人类学有很大的影响。它于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土著居民和平原印第安人以及居住在西北部海岸的克瓦基特族人后,出版了她的《文化的各种模式》一书。在这里她首先使用了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这两个名字分别形容人的不同性格。他把那些性格稳健、遵守秩序、没有竞争心、善处中庸之道的性格的人称为“阿波罗型人”;而那些热情、富裕幻想、竞争心极强的人称为“狄奥尼索斯型人”。本尼迪克认为“文化是个性的扩大,与个性是同心圆的关系。”(《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第42页)。这是本尼迪克对文化模式实质的最精辟的概括。这说明文化的模式就是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文化与文明的一个巨大差别就是文化有“模式”,文明没有“模式”。本尼迪克的这个理论对文化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文化的统一形态指的是被民族精神从内部统一了的文化的一种首尾一贯的状态。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不灭亡,就一定要固执地寻求一种统一的形态。

二、文化有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对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民族繁荣昌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比如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是文化民族性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具体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种文化理念和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它的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区域广阔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遗产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所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基础。中国现时的新文化就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 只有保留自己文化的民族性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平起平坐。如果丧失民族性,就会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附庸,丢掉自己的尊严。因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新的民族性文化,使中国人重新获得自己民族的归宿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重塑民族魂。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是区别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于世界地域和民族的多样性,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产生互不相同的文化。每种民族文化的形成是长期(少则几千年,多则上万年)积累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验、智慧是其他文化无法代替的。人类文化正常发展需要多样性的传统和智慧,正如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物种、千差万别的基因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更有赖于多种文化、智慧的渗透交流。

三、文化有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基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和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资本之一。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汉族人总要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也有个性、重视个人的信念,但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在中国人看来个人的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民族能够延续下来,没有被强大敌人消灭,就是因为该民族的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从宏观角度看,文化是原始人类身上的固有“基因”,即“文化基因”。如同生物基因一样,“文化基因”也有自己的排列模式。由于处于同一个“群体”(这里指相对宏观的群体)内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因,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的地方。这就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不同人种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和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不同人类文化凝聚力的程度也不同。由于东西方人不同的思想观念,虽然文化有凝聚力,但是东方人的凝聚力显得更明显,更突出。

四、文化有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也叫文化的环境。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文化的地域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处于不同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中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内容也不同。在这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比如,由于长期被大海环抱的日本陆地狭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以处在这个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日本文化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事实上从宏观角度来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只要提起俄罗斯文化,人们立刻会联想到普希金和托尔斯泰这样代表俄罗斯文化的文豪;只要谈到意大利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但丁和达·芬奇这样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至于中华民族文化更是灿烂夺目,有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有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有《诗经》等古典名著。所有这些文化巨人的深邃的哲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科学知识已经成了各自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中华民族为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活、劳动和斗争的必然体现和反映。比如,中国被称为“华夏”。所谓“华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别称。它带有“中原文化”所有的特色。从地域角度看,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又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比如中国文化可以分为北方文化和江南文化两种。过去的那种传统的“黄河中心论”观念现在看来不够准确,因为这种中华文化的“黄河中心论”观点遮掩了江南的“原生文化”。所以,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和水温度等条件的区别,中华文化可以大体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两种文化形态。北方文化的特点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出,过去每逢荒年到来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现象每每出现。另外,北方与中原地带战事频繁,导致中州百姓所剩无几。因此北方学者一般多关心国计民生,在学术上也多保持“述而不作”的态度,保守守成有余,独立创新不足。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南方,这里的特点是人民富足,弟子多入学校。所以不少江南学者都有个性,并表现出江南学者特有的优雅气质。他们更多关心非功利性的审美的情趣。最主要的是南方学者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江南学派。西方人称这种江南学派是“长江下游的学术群体”。这是中国的一个宏观地域文化特征。

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地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文明则没有这种区别。全世界的文化可以分为“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两种。前者指国际的不同文化,后者指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要素必须在空间中传播,而且某一文化丛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自己的特征,所以看问题往往会限定在那个空间内。格雷布纳将这种与“文化丛”结合的特定空间称为“文化圈”。这种文化圈主要是文化按照地理位置扩张而言的。由于文化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扩张,这样形成的不同文化又叫做“文化层”。

五、文化有干扰性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现代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所以世界这个“地球村”的成员们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相互影响,在文化领域更是率先有所反映。在这种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下,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另一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想当然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结果常常造成许多交际故障。反映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汉民族和英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在具体交际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要发生一些局部冲突。接触越频繁,冲突的机会越多。这样造成的交际困难就越多。轻则造成笑话,重则可能影响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在翻译中屡见不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要求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在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干扰面前,有能力处理这种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六、文化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出现一定文化形态。一旦某种文化形态形成以后,对其周围的环境也会有影响。这种文化与环境关系称为“文化-环境互动关系”。从哲学上说,中华民族的八卦学说讲究“阴阳互动”。宇宙世界一切都在处于不断的“阴阳互动”过程中。黑夜和白天的互换、冷和热的交替、明和暗的互相衬托等。都可以认为是“阴阳互动”学说的体现。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也如此,虽然文化与环境之间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一定的环境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形态)。可是,文化在环境中并不是永远“被动”的地位。文化对于环境也有其“反作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所以该民族就往往以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骄傲,都设法创造有利于自己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比如远在南美洲的巴西有一种过狂欢节的文化习俗,这是他们几百年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所以每到狂欢节这天,巴西人民就走上街头,万人空巷,举国同庆。皆时,人们在街头一边跳着桑巴舞一边狂笑呐喊。其欢乐的景象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在美国,到感恩节时,也要大吃火鸡肉。即使二百年前的一块石碑,美国人也要把它送到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各民族之所以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着力创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目的都是要树立自己的信心、培养自豪感、增加凝聚力。

创造文化氛围如此重要,因为良好的文化氛围除能加强民族凝聚力外,还能塑造民族的人格。因为所谓文化的实质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人格问题。任何文化的变革,归根结底都是人格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塑造出具有同样人格特点的社会人。

七、文化有系统性

老子与孔子不能与诸子混为一谈,因为诸子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产物和代表,是私家学说和著述而不是完全站在国家立场来看问题,但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当时并没有什么百家争鸣,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点私人化色彩,但是,他们都是站在国家的立场来看问题,而非有意自创一家学说而成为一个思想派别。后世虽把老子尊为道家创始人,把孔子尊为儒家的创始人,但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学说与后来庄子、列子的主张有极大不同,孔子的思想学说也与后来的孟子、荀子有极大区别,忽视这种差异,必将导致对老子和孔子的错误认识。从宏观角度分析老子与孔子学说,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根本追求是一致的,都是以“天地之道”为最高理想,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说他们之间又有所不同,老子立足于阴柔而追求阳刚,即所谓“知阳守阴”“知荣守辱”;孔子则立足于阳刚而不失阴柔,即所谓“志于道,据于德”。

八、文化有层次性

文化的层次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历时”角度把人类文化的宏观演化概括为“史前文化阶段”“野蛮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史前文化阶段又可以分为“蒙昧阶段”和“野蛮阶段”;野蛮阶段又可以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野蛮阶段,最后才到达人类文化“文明阶段”的门栏。这是从人类文化演变角度分析人类文化的最权威的理论。

文化也可以从层次角度来分类。从这个角度,文化可以做如下的分类:

大文化

所谓“大文化”就是广义的文化。即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大文化的特点是它可以形成一个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比如东南亚就属于汉文化圈的范围。虽然东南亚诸国的文化各有特色,但是追随其源,它们都源自古老的汉文化。

“中文化”和“小文化”

关于“中文化”和“小文化”的概念是相对的。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从范围分类法,例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比较小的文化就属于中小文化。另一种的按照地理范围分类法:由于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通过一定载体来表现的。

北京和南方的苏州都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但是它们又都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这两座城市除各具有不同风格的文化特征外,也都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小文化。甚至连一把扇子也有文化的足迹、一个微型雕刻等都是小(甚至是微型)文化的具体例证。

九、文化有渗透性

与文明不同,文化有极强的渗透性。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可以这样说,几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文化的影子。

饮食文化

由于饮食是人类须臾不离的行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远在孔子时代在进食方面就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所以,中国人非常讲究“吃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进食方面的影响。一般说来,人类的饮食文化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论述。即“吃相文化”和“食物文化”。换句话就是“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

龙凤文化

“龙”和“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历史告诉我们,自从中华民族处于神话般古代部落时代起,腭鱼、龟等动物在中华民族眼中已经成了享有万乘之尊的动物; 而燕子、老鹰、鹫、鹏、孔雀等成了神圣的“凤”了。在漫长历史变迁中,经过反复民族吞并和同化,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两个文化体系:“龙族文化”和“凤族文化”。最后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的象征——龙与风。美洲的古印地安人也有龙凤图腾。其龙和凤的演化过程与中华民族龙和凤的演变过程大致相同。例如古印第安人建筑的桥涵、滴水上就镶刻着“龙头”。在大厅等柱子的负重的底座上也有龟或龙的图形。

神鬼文化

文化还可以渗透到民间的神鬼中去,形成了所谓的“神鬼文化”。现在我们以中国为例,具体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由于中国是一个泛神崇拜的国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造神现象。中国民间人民崇拜的神很多。大到自然现象、天地山川、风雨雷电,小到田畴谷仓、门户灶奥都有神鬼主持。在一些村庄周围的山野中或村庄里面,东岳庙、娘娘庙、关帝庙、三王庙(马、牛、药王)、龙王庙、钱王庙、土神庙等杂神小庙随处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精神影响在中国民间的渗透简直到了无孔不入、令人吃惊的程度。

节日文化

随着人类能力和智力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节日中呈现的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彩。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推进和巩固社会秩序,它还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通常认为,传统节日一般都起源于人类智力不发达时期的原始宗教和法术。所以,通常节日时节人们所表达的愿望往往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

建筑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文化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建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世界上所有文化形态都能在建筑中能得到生动的体现和反映。比如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是以亭台楼阁为主调的各种建筑群。《红楼梦》和许多古典诗歌中也到处有亭、台、楼、阁的影子。西方哥特式的尖顶建筑几乎到处可见。这就是建筑文化。陈晓春先生在“多姿多彩的巴洛克文化”中以德国为例说明建筑与文化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这样的建筑除了能满足形式的要求以外,还能起到某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建筑哲学,因为在建筑中不仅能体现环境艺术的意识,还能使你感觉到人与自然的真实存在,从而可以体验到关于神秘的宇宙的无限性和永恒性的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服饰文化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服饰的等级规范就成了大一统政治和道德的体现,汇同中华文化的其它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服饰文化之所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主要因为作为人体附加物的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观赏性的一面。社会越文明,服饰的审美价值越突出。

广告文化

随着现代广告事业的发展,现代文化气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宣传。 广告可以给一座城市注入活力,给社会带来现代化的气息。或许你不知道自己邻居的名字,你却知道远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是现代化宣传的神奇作用。若用现代上海南京路的广告与1945年南京路的广告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相隔60年后虽然南京路仍然是一个广告世界,但广告形式、风格、内容和广告给人的“时代感”变了,因为现在上海的南京路已不是60年前的南京路可比的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化也经历着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所以,可以说广告的媒介离不开文化。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商业文化越来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说来注意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更新思维观念为主线,立足建立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体系,不断推动企业先进文化的影响。

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的交际日趋频繁,中国人不仅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在这个以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为主的世界中,在口头交谈中,在音像媒介中,在各种各样的书报杂志中,许多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人名不断地涌入我们的感官,在我们的脑海中引起不同的联想。这些不同的中外姓名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障碍。这些障碍因素是由于这些名字本身(例如读音,拼写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有些是因为这些名字能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有意义的联想,以及什么样的联想;有些则由于名字太长难以记忆,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因素中,读音和拼写属于该名字本身的问题。

戏剧文化

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中任何文化都有特点。这些特点扎根于该民族最深层的根基,可以说这些特点是与该民族与生共存的。而能代表这种文化特点的形式就是戏剧,因为这是我们看见本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最简洁、直观的形式。所以莎士比亚说“戏剧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因为通过戏剧这种文艺形式,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民族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看见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石头文化

据考古发现,中国就有大量巨石文化痕迹。这样文化遗产有宝贵的价值,是我国古老文化的珍品。一般说来这些东西都是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有的绘画或雕刻在悬崖峭壁上,有的绘画或雕刻在古墓群石头上。比如,山西省的吕梁山南端的吉县柿子滩的石崖上就有两幅石绘图像,小的是象征天地交会的神人图像。在神人图像上绘画着的裸体女形像的上下一共有十三个圆点,分别代表天地之数。神人的上半身涂成红色,象征光明和太阳,具有太阳神的神意。他下半身的线条勾画和双腿形状表示大地概念的形像。神人双臂平举,表示立杆测影。这幅画是中国原始历法的天象图。大的是由两组动物组成的鱼尾鹿龙图。其左面是子母鹿,右侧为鹿角鱼身的鱼尾鹿龙,与子鹿龙连接,构成一个鱼鹿交会图景。

体育文化

从总体上看来世界上有两种传统体育文化,包括中国儒教体育文化和伊斯朗体育文化在内的东方传统的体育文化;古希腊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东方人虽然也强调竞技运动,但是总体说来东方体育文化的特点是通过修身养性使人达到塑造自己理想人格的目的,导引功、太极拳、气功等体育运动都是这种体育运动。西方传统的体育价值观明显不同。他们强调竞技,挑战个人的极限以便在体育竞赛中能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的。所以西方体育以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体格为目的。由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导致体育锻炼目的也不同。

十、文化有遗传性

文化遗传性指“遗传”和“变异”。这是决定生物进化的两个内在因素。自然界许多物种之所以能够稳定地生存下来主要依靠“遗传”和“变异”。一般认为世界上所有生物群体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能够得到演变、发展与生物体在演变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和淘汰有关系。 由于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中又有不同的个体,所以人类文化基因共性的东西就构成民族文化基因,而那些不同的个体基因特征就构成了个体文化基因。这就是文化基因概念的内涵。

十一、文化有冲突性和干扰性

由于不同民族的人往往喜欢用本民族的观点来分析与解释其它民族的生活现象。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上形成许多文化圈。比如有汉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一般说来,在同一文化圈内的交流不存在文化干扰问题,可是若与外族人交际,文化干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几乎每日都有,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干扰也逐渐增多起来。

随着文化和思想的复杂化和灵活化,科学技术文化对社会传统文化的干预和改造令人吃惊。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干扰和改造的社会也影响人类的生存。在当代科学技术干预下,未来的所谓人性不再是真正属于人内在本质的东西,而是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所以,未来处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哲学也可能被文化冲刷下来,成为文化的一个分支。

十二、文化有个性

个性就是性格,宇宙万物皆有个性。比如天上漂浮的白云、海上跳跃的水波、微风中摆动的树叶、狂风中舞动的柳枝……这一切都能给人某种启迪,给人讲一个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引起思考。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张油画、甚至一头向远处凝视的雄狮、一只安静地沉睡的老虎、一个结网捕捉虫子的蜘蛛、一个正在吐丝做茧的春蚕等都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沉思。

从宏观文化角度来看,世界上有两种主流文化:以中国儒家理论和佛教为核心的古老的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在亚洲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华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古老东方文化犹如掩着一层神秘面纱的东方美人一样,让多少人为之倾倒!而西方文化虽然没有东方文化这样历史悠久,但是那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以及后来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都是西方文化的灿烂明珠。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以宣扬人文思想为主的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十三、文化有超个人性

文化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实体。文化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人类集体创造的,同时也为人类集体共有。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村落或一个部落。社会群体是文化的承载者。任何文化整体离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就不会存在。个人生长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个人的思想、行为受其所规范。个人的生命极短,而文化显得生命却极长。一个人去世后,并不会把文化也带入坟墓,因为文化的承载者是社仪群体,而不是个人。因此,超个人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十四、文化有传承性

总的说来文化是靠社会传播和推广的。植物和动物等有机体的知能活动只有趋向性。有神经系统控制的先天的、固有的一系列步骤的本能性。人类所拥有的文化都是通过学习人类的前代大历史积累的各种知识再传给后代,并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学习不断地继承下来的,若没有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活动,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传统优秀文化怎么能继承下来,并将继续继承下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也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十五、文化有象征性

特伦斯·霍克斯说:“听觉的、‘时间的’符号就其时间而言,倾向于象征,视觉的、‘空间的’符号倾向于图像。”(《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可见“象征性”是人类文化传达意义信息的重要形式,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每个民族都拥有大量象征符号,而这些象征符号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理解。

在西方的凯尔特文化中“森林”代表隐蔽所和魔力聚集地。所以作品中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森林里,这里有森林仙子、森林冒险等;“喷泉”往往出现在森林中,这里是骑士遇到仙女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喷泉”是心灵升华的象征;“龙”是力量,所以西方有“屠龙勇士”的说法。许多西方骑士都以自己为“屠龙勇士”而自豪。

十六、文化有变异性

文化的变异性是文化传递过程中保留主流核心情况下增加或删去一些内容形成的新文化形态。文化的变异性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变化。现在汉语就发生了变异:大量西方文字字母、省略字、新式词语的出现就是现代汉语变异的表现。

随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发展、变化。旧思想不断被新意识形态替代,文化核心没有变,文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由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由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变化。 这就是文化变异。 从时间上看,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性质和整合程度不同,有的文化变化较快,有的文化变化较慢。在一种文化内有的部分变化快些,有的慢些,。从空间上看,同一种文化现象,一旦传到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便会发生变异,未能保留原貌,经过地域化或民族化而与原地的文化有所不同。例如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本土化成为中国化佛教。中国的“藏传佛教”就是佛教文化在中国变异的例子。

十七、文化有功用性

文化是功能动力单位。任何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也为人们所利用。一种文化一旦产生以后,会在社会中具有功能,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作用,不同阶级的人都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自己信仰,平民百姓利用它可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求得感情上的慰藉和平衡。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曾利用它来唤起民众,组织义军,以推翻政权,建立新政权; 而统治阶级也利用它来麻醉人民、控制人民,以便维护统治。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