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德莱姆笔下的巴黎形象

2018-03-07 00:08:10
文化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莱姆波德莱尔巴黎

石 慧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lerm)是当代法国著名作家,其于1997年凭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荣膺法国格朗古西耶文学大奖,赢得“细微派”大师的声誉。该书位居法国当年畅销书单榜首,创造了法国一年之中再版二十三次的出版奇迹。在其后的短文集《巴黎瞬间》中,德莱姆延续了细微主义创作风格,构建出一个与前人笔下全然不同的巴黎形象。本文对德莱姆的生活背景及其审视巴黎的全新视角进行分析,由此探讨德莱姆重构巴黎形象与其创新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一、法国文学史上巴黎形象的嬗变

巴黎以城市形象进入文学作品在法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法国学者皮埃尔·西特龙(Pierre Citron)研究,早在公元9世纪,巴黎就作为现实题材以其壮丽形象出现在拉丁文诗歌之中。[1]此后直到浪漫主义之初,巴黎的华丽景观与背后隐藏的贪欲和冷漠共同构成其矛盾的文学形象。

1830年前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家们均以巴黎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维尼、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等人的锤炼,巴黎由或“善”或“恶”的文学形象嬗变为“一种融合并超越了'善''恶'的巴黎现代诗意形象”。[2]

二十世纪的作家对巴黎的刻画呈现出阶层的分化,如塞利纳在其小说中关注巴黎郊区的贫困,而普鲁斯特、左拉、柯莱特则描绘巴黎上层社会的生活习俗和人情世态。

二、审视巴黎的全新视角

德莱姆于1950年生于法国一个极有教养的教师家庭,其后来也成为一位中学文学教师,并和青年水彩插画家玛蒂娜结为夫妻。可以说,成名前的德莱姆已经是中产阶级的一员,然而他追求的不是让生活异化的物质享受。德莱姆从1976年开始投稿发表作品,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悠闲自得地品味生活,并把这种感知化作文字,构建自己的文学王国。稳定的生活和恬淡的心态让德莱姆形成了“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审美趣味,从而成为一位“日常生活的作家”。其作品选材均来自日常生活,却不令人感到乏味,读者只会随着他的笔调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平凡生活中简单的幸福。

不同于波德莱尔笔下那个阴郁的巴黎,德莱姆眼中的巴黎颇具暖色基调。晴朗的蓝天、泛黄的秋叶、鲜脆欲滴的樱桃、喜气洋洋的圣诞夜,德莱姆用各种颜色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氛围。在代表作《巴黎瞬间》中的一篇《里面一片金黄》中,德莱姆描述华灯初上时分巴黎的生活场景:“人们匆匆离开公园、堤岸,像昆虫般钻进了透着温暖光线的房间。屋内满是灿烂的金黄色,胜似丰收的秋天。世界瞬间缩小,聚焦到屋内的灯光上。餐厅都变得诱人起来。”[3]从细微处发掘巴黎温情美好的一面,这是德莱姆赋予巴黎的全新审美视角。

三、美学思想的创新

德莱姆的巴黎形象与他的美学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品读其作品,可以发现他独到的美学思想。

(一)“美”的评判标准

平凡之处是否存在着美?这似乎就是德莱姆在其众多的短文中竭力回答的问题。德莱姆眼中的巴黎并不是游客追捧的那个风光无限的都市,而是巴黎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巴黎真正的美就在于它褪去铅华之后的本真。正如德莱姆在《巴黎瞬间》末尾所说:“巴黎在看自己。在商店里那些陈列的明信片的架子上,巴黎在自己的图片中辨认着自己,它不大认得出自己。旅游者们在一张一张地挑选那些白边的照片。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或是根据收信人的爱好行事。巴黎从这些人的肩膀上探过头去,撇了撇嘴。”[4]

德莱姆对平凡生活的态度是“如世界所呈现的那样去感知,并接受它”[5],可见,德莱姆对美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来自人心对世界的接纳程度。正因为其“敏锐而超群的接纳世界的能力”[6],德莱姆得以身心愉悦地与现实世界和平相处,从而最大限度地享受闲逸、捕捉幸福。闲逸在德莱姆的笔下不仅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更是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消费社会下城市生活的反命题。悦纳世界、平凡朴素,这便是德莱姆美学观念中“美”之来处。

(二)美的表现方式

德莱姆认为,巴黎之美蕴藏于平凡景致之中,为平凡之物赋予人情之美,这便是他对美独特的表现方式。比如,在《黄昏·公园椅》(Le soir qui vient)一篇中,公园里平凡无奇的两把椅子引发了作者的想象:之前有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端坐在这两把椅子上,“他,几十年来养成了到杜伊勒里公园来休憩、看书、养神的习惯;她,自小被祖母带到这里玩耍,而如今她自己成为了祖母,也带着两个调皮好动的小孙子到这里嬉戏。两位老人在孩子们的欢愉中时不时地交谈着,谈论往昔岁月,感叹时光流逝。一下午就这样匆匆而过。人们都散去了,只剩下夕阳斜影下两把空荡荡的椅子……”[7]椅子在德莱姆的想象之中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产生出值得玩味的美感。

除了想象,德莱姆还善于借助童年回忆为平凡之物融入人情。正如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蛋糕,对于德莱姆而言,苹果的香气、糖果店里的虞美人香糖、金属牙钻的声响也可以成为将他引向童年回忆的桥梁。在童年回忆的纯真氛围中,平凡之物被赋予了各种奇妙的色彩,平凡之美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美的短暂与永恒

波德莱尔曾在1863年提出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8]该概念蕴含着永恒与短暂的辩证关系。

虽然巴黎在波德莱尔与德莱姆两人眼中色调完全不同,但是对于美的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德莱姆与前人似乎是颇为一致的。德莱姆看重当下的、正在进行着的生活,在接受采访时,德莱姆说道:“短文是一种想要停止的时间关系”“画家能使时间停止下来,我试图用文字来作画。”[9]德莱姆正是通过他的作品来记录日常生活中那些短暂易逝的瞬间,从人们通常不屑一顾的事物中抽取出美,并使之达到永恒。如果说波德莱尔从“恶”中抽取的美是黑暗中对光明的向往,那么德莱姆所找寻的美则是他毫不掩饰的“幸福”。正如德莱姆在其作品《幸福、图画和闲谈》中所坦言:“我是带着幸福的义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从那以后我便怀有幸福,而且并不为此感到羞耻。”[10]德莱姆的幸福并不是繁忙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某种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关注生活本身的返璞归真的心态,并从中积极探寻一种以“简单”“慢”为主要特征的闲适生活。或许在德莱姆眼中,现代社会生活不断加快的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不过是短暂的浮云,真正将得以永恒的是闲适心境下品味简朴和悦纳世界的生活艺术。

四、结语

德莱姆一改19世纪以来巴黎宏大、深沉的文学形象,从无人问津的细小景致中捕捉温暖的色彩,探寻微小的幸福。巴黎形象的更新,本质上是德莱姆在文学创作中对美学理念进行的大胆创新,他描摹的并不是巴黎本身,而是探讨如何认识美、发现美,使艺术之美与时俱进,走向永恒。德莱姆以全新的审美视角和温暖细腻的笔调带给都市压力下的法国读者久违的幸福感,这是德莱姆文学的贡献,也是其作品获得成功的社会原因。在今天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城市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平凡生活中感知生命之美,我们则可以从这位作家身上获得启发。

猜你喜欢
莱姆波德莱尔巴黎
巴黎之爱
环球时报(2022-02-23)2022-02-23 17:06:35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天然气工业(2020年6期)2020-07-02 02:40:16
《巴黎私厨》
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天然气工业(2019年8期)2019-09-02 12:13:34
南方
文学港(2017年11期)2017-12-06 18:48:18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4
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40
论《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
巴黎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