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亮,王 敏,涂盈盈,朱根生,吕文纬,黄红梅,姚俊峰*,杨长锁*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201106;2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06)
断喙是目前蛋鸡养殖中减少鸡只受伤和疼痛、降低啄羽造成的应激以及鸡只之间的争斗的常用饲养管理方法[1]。但是,蛋鸡福利拥护者对断喙的反对日益增剧,他们认为断喙也是鸡只产生应激和遭受痛苦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断喙方式是热刀断喙(Hot Blade,HB)。热刀断喙是在鸡只7—10日龄使用加热至650—750℃的刀片切除并灼烧部分鸡喙组织[2]。虽然热刀断喙也有自动化的设备出现,但是一般都是手工操作。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设备稳定性是影响热刀断喙效果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一种自动化红外断喙设备开始发展起来(Nova-Tech Engineering Inc.,Willmar,MN),此设备可在孵化厅对1日龄雏鸡进行断喙。雏鸡被固定于设计好的模具中,只露出喙部的尖部,机器红外灯发出短脉冲照射露出的喙部,照射过的喙部在2—3周内脱落,断喙完成。红外断喙是一种福利友好型断喙方式:1、红外断喙可以与注射疫苗一起在孵化厅完成,减少了7—10日龄断喙时抓鸡产生的应激和人与鸡只的接触;2、全自动的操作减少人为误差并增加了断喙的一致性;3、红外断喙后,鸡的喙部是慢慢脱落,可以给鸡只一个改变采食方式的适应过程;4、红外断喙是非接触式不会产生开放性伤口,有效减少出血、感染和疼痛。
红外断喙的断喙深浅和强度都可根据鸡只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研究表明,红外断喙不同模式对鸡前期发育有一定影响,随着鸡只生长,红外-浅断喙模式越来越表现出较好的生长发育性状[3]。不同断喙模式是否会对鸡只的产蛋期继续产生影响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断喙模式的鸡群产蛋期生产性能等一系列性状,继续为国内蛋鸡养殖探索合适的断喙模式,对红外断喙这一新型断喙模式是否有利于蛋鸡健康进行更加深入的验证。
试验动物为海兰褐壳商品蛋鸡,随机选取同一批次出雏母鸡1 728只,使用Nova-Tech红外断喙机深断喙模块(保留约65%的喙,IB1)和浅断喙模块(保留约85%的喙,IB2)各处理576只雏鸡,剩余576只雏鸡在7日龄随机选取384只使用热刀断喙机(9DQ-4型,宁波市鄞州市滨海畜牧器械厂)处理(Hot beak trimming,HB),剩余192只不断喙为对照组(Non beak trimming,NB)。
鸡群按照X型分布饲养于饲养规模为4万只的全密闭鸡舍中,16周龄转入产蛋舍。饲养管理参照《海兰褐商品蛋鸡饲养管理手册》进行。试验期间自由采食和饮水,舍内保持适宜温度、光照和良好通风。
自20周起(含20周),每4周记录1周的产蛋数,计算产蛋率,并随机抽样记录体重和蛋重(每组抽样数N≥50),在第72周时(每组抽样数N≥30)测定每组鸡只的喙长(图1),并对所有鸡只进行羽毛评分。收集鸡蛋(每组抽样数N≥60)进行蛋品质测定。
图1 鸡喙长度测量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chicken’s beak length measurement
用Excel整理数据,用SAS 9.2软件包ANOVA模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法,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蛋鸡生产中,产蛋率是衡量鸡群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20周NB组产蛋率最低,高峰期与其他组无很大差异,但在后期产蛋率下降速度稍快;而其他组别在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差异不大。
图2 不同断喙处理组20—72周产蛋率Fig.2 Laying rate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s20—72 weeks
体重是监测蛋鸡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不同组别的体重在20周时没有显著差异;24周时鸡群发生疫病,鸡群体重皆有下降,疫病得到控制后,IB1组体重增长最快,在整个生产周期都高于其他组,在32周、40周、44周、48周、52周、64周、72周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IB2体重在整个生产周期(除52周)稍低于IB1组,略高于HB和NB组(图3)。
图3 不同断喙处理组20—72周体重Fig.3 Body weight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s 20—72 weeks
鸡的喙部随着鸡只的生长也在不断生长,由图4可以看到,不同断喙处理组中72周的上下喙长皆长于20周龄喙长;未断喙的对照组上喙比下喙长,断喙组上喙比下喙短;3种断喙方式中IB1组的喙最短,其次是HB组,最后为IB2组。
由表1可见,在整个产蛋期中IB2组的死淘率最低,其次是HB组,再其次为IB1组,而NB的死淘率最高,与IB2组相差了1.12%。
本研究使用海兰羽毛评分方法对鸡只72周龄的羽毛覆盖程度进行评价,分为1—5个等级,等级1为最好,等级5为最差。结果表明:IB1组的羽毛评分等级最高,并极显著高于NB组和IB2组,其次为HB组,显著高于IB2组,极显著高于NB组,再其次为IB2组,显著高于NB组,NB组的羽毛覆盖程度最差(表2)。
图4 不同断喙处理组20和72周龄的喙长Fig.4 Beak length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s20 and 72 weeks
表1 不同断喙处理组产蛋期死淘率Table1 Mortality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in laying period
表2 72周龄不同断喙处理组羽毛评分Table 2 Feather’s score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 72 weeks
图5 不同断喙处理组20—72周蛋重Fig.5 Egg weight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s 20—72 weeks
图5中显示了不同断喙处理组在各个周龄蛋重的变化,在20—72周产蛋周期中,不同断喙模式组之间在大部分周龄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20周IB2组的蛋重显著高于HB组;在60周时NB组的蛋重极显著高于IB2和HB组,显著高于IB1组;在72周时,NB的蛋重显著高于IB1组,极显著高于HB组。
本研究对不同断喙处理组72周的蛋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NB组的蛋壳颜色反射值极显著低于IB1组,说明其蛋壳颜色比IB1组深,且达到极显著水平,NB组的蛋壳颜色反射值比IB2组和HB组稍低,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NB组的蛋壳厚度也显著高于IB2组,比IB1组和HB组高但差异不显著;四个处理组的蛋壳强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与蛋壳厚度的变化趋势一致,NB组的强度最高,IB2组的强度最低;IB1组的蛋白高度最高,显著高于HB组,与NB组和IB2组差异不显著;哈氏单位在4个处理组之间的趋势也与蛋白高度一致,IB1组的最高,HB组的最低(表3)。
表3 72周龄不同断喙处理组蛋品质Table 3 Egg qualities of different beak-treatment groups at age 72 weeks
正确恰当的断喙可以改善鸡只羽毛覆盖情况并且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广大蛋鸡养殖者的共识。相关的经济学研究也发现断喙可以使每只鸡的生产成本降低1.48—1.86美元,并且其羽毛覆盖度要优于未断喙的鸡只。这说明了鸡只可以适应断喙这种应激并且在产蛋期生产性能也有所提升[4]。本研究的结果也与此结果类似,断喙组[包括红外断喙(IB1和IB2)和热刀断喙(HB)]的产蛋率、体重、死淘率和羽毛评分在总体上都优于未断喙组(NB)。
正确恰当的断喙可以明显降低福利笼大群饲养蛋鸡啄癖的发生几率,在优化饲养管理后,其蛋品质可以达到传统笼养蛋鸡的水平[5]。在本研究中,只有蛋壳颜色和蛋壳厚度这两个检测项目中非断喙组(NB)比红外断喙组(IB1或IB2)有稍好的表现,而红外深断喙组(IB1)的蛋白高度显著优于热刀断喙组(HB)。除此之外,其他检测项目四组之间皆无显著差异。从图5可以看到,IB1的喙长最短而NB的喙长最长,鸟类中对喙形和采食习性的详细研究表明,喙形与采食习性有很大的相关性[6],由此推测断喙使鸡的喙形发生变化,从而使鸡只形成对饲料中一些成分的采食偏好,进而影响相关检测项目。
不同断喙方式对鸡只是否产生影响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早期的研究表明,热刀断喙和红外断喙对鸡只采食行为的影响没有差异[7],但是与红外断喙的鸡只相比,热刀断喙的鸡只采食时间更长,而体重更低,表明热刀断喙鸡只的采食效率低[8]。本研究也出现了与前人一致的结果,红外断喙组,尤其是IB1组的体重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优于其他组。在Dennis等人[1,9]研究两种断喙方法对30周龄蛋鸡的影响时发现,两种断喙方式对生产性能和体重无影响,但是红外断喙组蛋鸡羽毛状态优于热刀断喙组;优化后的红外断喙程序可以有效地提升蛋鸡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改善蛋鸡生长发育。本研究也发现在整个产蛋周期14次测量中,有7次的结果显示红外断喙的体重显著高于热刀断喙,在没有显著差异的周龄,红外断喙也有比其他组高的趋势,所以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红外断喙对体重是有影响的。
总体而言,本研究再次验证了正确恰当的断喙尤其是红外断喙方式可以提高鸡只产蛋期生产性能,尤其是红外浅断喙组(IB2)的鸡群在产蛋率、死淘率以及淘汰前的羽毛覆盖程度上表现更为优秀。可见,在密闭式鸡舍中,红外浅断喙模式是海兰褐蛋鸡更加适用的断喙模式。同时,喙形的变化虽然可能对采食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几乎对最终产品鸡蛋的蛋重和蛋品质没有影响。
致谢:感谢亚历山大精密制造(苏州)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上海海丰大丰禽业有限公司、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兰考孵化场对本试验的大力支持。
[1]DENNISR L,CHENG HW.Effects of different infrared beak treatment protocols on chicken welfare and physiology[J].Poult.Sci.,2012,91:1499-1505.
[2]JENDRALM J,ROBINSON F E.Beak trimming in chickens:Historical,economical,physiological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and alternatives for preventing feather pecking and cannibalistic activity[J].Avian Poult.Biol.Rev.,2004,15:9-23.
[3]姚俊峰,王敏,王晓亮,等.不同断喙方式对青年后备蛋鸡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5,37(10):30-33.
[4]DAVISG S,ANDERSON K E,JONESDR.The effectsof differentbeak trimming techniqueson plasma corticosterone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in Single Comb White Leghorn hens[J].Poult.Sci.,2004,83(10):1624-1628.
[5]GUESDON V,AHMED A M,NYSY.Effects of beak trimming and cage design on laying hen performance and egg quality[J].Br.Poult.Sci.,2006,47(1):1-12.
[6]石家胜,刘宁,杨勇辉,等.鸟的喙形与食性的生态相关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6):106-109.
[7]DENNISR L,CHENG HW.Effects of beak trimming on peck force[J].Int.J.Poult.Sci.,2010,9:863-866.
[8]DENNISR L,CHENG HW.A comparison of infrared and hot blade beak trimming in laying hens[J].Int.J.Poult.Sci.,2010,9:716-719.
[9]DENNISR L,FABEY A G,CHENG H W.Infrared beak treatmentmetho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ot-blade trimming in laying hens[J].Poult.Sci.,2009,88: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