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燕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大纲(文科)·地理》关于“农业与地理环境”部分的必考内容有: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对应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本条要求更加简洁,涵盖内容丰富。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有:能够辨识农业地理事象的特点、归纳农业事象空间分布特征、简单分析农业地理事象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能够分类思考區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原因等。
“农业与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主干知识之一,其中农业区位理论是重要的地理原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重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涉及的考点及其解读见表1,结合实例分析是“农业与地理环境”教学的主要方向,旨在通过“农业与地理环境”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考情解读
“农业与地理环境”高考试题常常以图文材料呈现典型区域,通过获取有效信息,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生产特点,分析、评价其区位条件、探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例如,2016年全国I卷第36题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图文材料为试题情境,综合考查农业区位条件;2017年全国I卷第36题以坦桑尼亚剑麻种植图文材料为试题情境,综合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及影响等。因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较密切,所以在高考命题中常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和差异性原理设置试题。例如,2017年全国卷II卷第36题分析扩大温室农业规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8年北京卷第36题,分析多米尼加生产有机香蕉的社会经济条件。这就要求复习时应注重掌握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产生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命题视角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与地理环境”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命题方向、立意和考查形式呈现出如下规律。
在命题方向上,体现新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要求,特别是在“结合实例”上,即试题给出新情境,按照简单、熟悉的情境——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情境等,这几个能级要求逐级提高,将情境作为考试命题背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农业方面的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选取“农业与地理环境”主干知识,设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区域图+文字”的形式呈现信息,尤其关注特色农业和农业热点问题,考查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关系。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
在考查形式上,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可能出现,一般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考查背景以“具体区域+具体农作物”为主,考查具体区域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评价区位条件优劣等。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农业与地理环境”涵盖了高中地理必修2和必修3的部分内容,其中必修2农业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部分重要的地理原理,必修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多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是人文地理原理在具体区域中的体现,其相互联系如图1所示。
★重点剖析
1.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2)。
在自然因素中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气候因素,气候包含光照、热量、降水,此外,还有昼夜温差、生长期等因素。注意区别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另外,昼夜温差对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作物品质,例如,新疆因为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作物生长期越长,养分积累越多,品质越好;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口感好。
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一般根据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例如,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域适于发展渔业;夏季高温多雨、热量水分充足的地区适宜生长水稻;气候凉爽的中温带地区适宜种植甜菜等。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3)。
从微观角度对小地域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与分析,主要考虑以下方面:土地价格和土地面积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乳肉、禽蛋、蔬菜、花卉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城市郊区,粮食、水果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低的地区。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农业适宜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畜牧业。人均土地面积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如东南亚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方面如图2所示。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如图3所示。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的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形成原因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农业地域的形成实质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如图4所示。注意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等。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比较(表4)。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地球面貌的变化主要是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如图5所示。
5.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分析模式:①在哪里?where(区域定位)→②有什么?what(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why(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how(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地理位置入手,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
(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①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②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③农业生产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农业发展方向分析。①根据优势定方向:依据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②根据问题定方向:依据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确定农业调整方向。③根据市场定方向: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4)中国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①主要农业区发展条件(图6);②我国主要的农业类型分布及其可持续发展(表5)。
6.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②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④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⑤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⑥开展综合利用,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复习策略
1.注重方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关键因素法。①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②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③限制性因素:类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条件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3)发展分析法。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市场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②交通运输、技术条件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致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2.厘清思路——分析农业问题的一般答题思路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以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区域图为载体进行考查,该类型试题的思维流程一般如图7所示。
(2)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某农业区为载体,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状况进行考查,该类型试题的思维流程如图8所示。
3.重视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案例
(1)根据气候分析。①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夏季风不穩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工程量大。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丰富,热量、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③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干旱区可以通过解决灌溉问题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温带水果、棉花等的生产,因而多为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半干旱区可利用天然牧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根据分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域性明显,首先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其分布范围,确定该区域的具体农业地域类型。
(3)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分析。首先,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再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而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
(4)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析。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把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4.辩证思维——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
评价某地农业地域类型,一般可从该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生产特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要注意生产条件与特点、问题与措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并注意借鉴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功经验,以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可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两大优势。优越的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水热组合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该区农业和经营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科技水平低。
(3)对策。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实行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到商品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方向发展。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7年全国Ⅲ卷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9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9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 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 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 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 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以西班牙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温室农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设置了真实的情境。考查内容涉及区域地理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新兴农业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集群式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试题综合性强。第(1)题,可从甲地的气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不需要人工增温;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但降水较少,温室可以减少蒸发,这都是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第(2)题,该地发展农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其北侧的欧洲发达国家冬季气温较低,冬季蔬菜、瓜果的市场缺口大。第(3)题,可从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与更新设施与设備、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等方面分析。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赞同或不赞同均可。若赞同,可以从当地的技术及气候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后的效益等方面分析;若不赞同,可以从该地的土地及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地下水位低,因此采用日光温室用来保湿 (2)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普及,农产品产量大;市场距离近,运输成本低;种植经验丰富,成本低 (3)便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减少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形成品牌,降低无序竞争 (4)赞同:可以利用该地气候条件,利用原有经验技术,提高产量,获得规模效益;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赞同: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干旱,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大增,可能会导致价格降低等。
★方法技巧
1.农业区位问题分析
农业区位问题分析是农业生产类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内容。分析该类问题除了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外,更应该注意结合具体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做具体分析。例如,该类试题往往结合区域图、农作物分布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叠加图,对农业区位条件进行考查。
(1)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判断图示区域所属的地形类型。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判断所属的气候类型,推断气候特征。将地形、气候因素叠加起来,初步确定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原因。
(2)通过解读河湖分布、土壤、植被等,整合地形、气候信息,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作出进一步分析。结合图例获取人口与城市分布、交通运输等信息,从而对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交通等)进行评价。
2.农业地域类型判断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农业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面向市场为目的,具有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特点的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发展方向判定
根据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一要根据区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农业;二要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统一。
★训练拓展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喜光、喜阳,花期要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开花数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山东平阴和云南晋宁皆为我国玫瑰主产区之一。图10为云南晋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推测情人节这一天(2月14日),南京花卉市场上的玫瑰鲜切花,主要来自于上述两地的 ,并解释原因。
(2)试分析与平阴相比,晋宁玫瑰花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
(3)据图分析晋宁成为云南玫瑰花种植重要基地的原因。
(4)若晋宁大面积种植玫瑰,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云南晋宁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月时,晋宁玫瑰花已大量开放 (2)纬度低;玫瑰花花期长;产量大 (3)距离昆明近,市场广阔;土地租金低;劳动力成本低;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能及时通过空运抵达市场 (4)滇池水质受污染,生态环境遭破坏;增加当地花农收入,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