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潘聪聪
摘 要: 在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但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弱化和束缚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抑制了女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本文在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基于对上海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旨在更好地指导社会、学校、家庭及女大学生本人转变观念,将创业纳入未来职业规划。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大学生 创新创业
按照社会性别理论,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越高,对推动社会经济进步越有利。现实中,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其择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假若我们培养的女大学生具有敢于闯荡、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实干精神,具备识别、发掘商机的创业意识和精于决策控制的创业能力,那么她们不仅能突破就业困境,还会积极地通过创业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和提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之前,我们首先要在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对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理论借鉴
(一)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创业热情。
当前社会男性占据话语权的中心地位,社会性别理论提出女性需要占据话语主动权,改变当前被动的客体化形象。这一理论有利于女大学生认清自我的主体价值,辨明当前社会隐藏的男性主导式话语体系,厘清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关系,挖掘社会活动潜能。社会性别理论能够推动高校创业教育重视女大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使其在教育过程中认识到不仅要了解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更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女性的社会主体地位已经不断显现的时代样态,不断强化女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加强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心理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使其对创业由激情向行动转变。
(二)改变生理偏见,挖掘创业潜质。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性别秩序是由社会环境造成,并非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其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的特点。伴随时代的进步,女性角色开始由“内”向“外”不断延展,过去的社会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女性的社会要求。社会性别观念造成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偏低、女性备受歧视的社会现实。社会性别理论丰富了女性的社会角色,肯定了女性的社会工作能力,打破了女性“主内”的思维束缚。这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走出女性生理决定论的偏见,重塑女性的职业规划理念,改变女大学生的创业畏惧心理,培养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感,促使女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的脚步,走在时代前端,推动社会性别秩序的重构。
(三)重视性别差异,提高创业实效。
社会性别理论肯定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认为当前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结构并不利于女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女性的歧视,因此应当通过政策宣传、制度改革等方法改变当前的不平等状态,以此提高女性的地位,发挥女性应有的社会作用。社会性别理论将促使高校认识到当前通过遮蔽两性差异进行统一教学、强化女大学生“主内”思维这一教育理念的弊端,将有效改善高校对男女性社会分工的固有的刻板印象,使高校更加科学、有效地展开创业教育,推动高校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将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果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促使女大学生提升创业勇气,进而重视对自身创业思维的培养,提高对创业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二、实证研究
现今时代背景下,高校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意向怎样?自身能力素质如何?对创业的认知如何?高校如何助力女大学生创业?基于此,本文选取上海部分高校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女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自我评价、创业意识及创业教育等现状,并针对我国国情和女大学生特征,探讨高校该如何作为以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创业就业。
(一)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部分高校2016届17个院系的毕业生,调查方法为通过网上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随机调查,共回收问卷750份,有效问卷706份,有效率94.13%。其中,女性受访者370人,男性受访者336人。在受访女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为2.70%,其他去向的比例分别为读研(48.92%)、工作(40.00%)和出国(8.38%),女性受访对象的学科分布及毕业去向见图1和图2。
(二)自我效能。
问卷设计基于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考查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女性大学生在外语水平、专业综合成绩、文字应用水平、学习领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九个维度的得分均值高于在校男生大学生,只是在思維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水平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值稍逊于男性大学生。数据详见图3。
受访女大学生均为“90后”,个性方面不同于安静、保守、谦恭的社会期望,认为自身个性外向乐群、理性客观、不拘常规、果敢进取的比例分别有61.89%、70.00%、21.35%和24.05%,详见图4。
如何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是摆在女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基础。由数据可见,一方面女性大学生对自我概念和能力素质具有积极肯定的评价,这是女性大学生自信、自知、自觉的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到通常关于男女能力的说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等长期建构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事实”。同样,在传统观念中对性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目前男性和女性形成比较单一的身份认同,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与“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一种长期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事实。这说明认识偏差若可得到纠正,由此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有可能改变的。
(三)创业意识。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表现出如下特点:endprint
一是多数女生职业规划明确,创业非首选。调查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约90%的女生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选自主创业的不到4%。至于是否有创业打算,71.56%的女生认为自己想过创业但没有实际行动;近8.25%的有明确创业意向并在实际筹划中,其中近1%的在学期间已成功创业。
二是对创业思考理智,女性特征明显。从调研分析看,多数女生对创业的思考和见解理智、成熟,超半数的人表示等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经验、条件成熟后再创业,这种时机的选择与许多已成功创业女性看法一致。女大学生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形象思维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性别优势,这些优势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中表现突出,已有的女性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餐饮业、零售业、创意设计及服务业。另一方面,女性在领导力、风险识别力、融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客观上束缚了她们创业选择的领域及已创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对同辈创业态度宽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在问及她们“创业的想法源自哪里”时,依次为:受成功创业人士、周边亲朋、大众传媒宣传、家族创业及学校创业教育等的影响。多数女生对女性创业持宽容、赞许的态度,但在论及自身是否具备创业能力时,只有极少女生认为自身基本具有,超半数认为具备一些,但需继续学习,四成女生自认为非常缺乏。一方面说明女大学生对自身创业素质与能力评价比较客观,另一方面说明她们创业自信心不足,表明高校应加大培养女大学生创业自信心力度。
四是女生创业需物质精神双助力,创业素养不足成最大阻碍。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具有的创业优势依次为(按选择比例大小):外在亲和力、仔细认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但现实中,真正自主创业的并不多。在关于促使她们选择创业的动力调查中,70.50%以上的同时选择了为创造更多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43.74%的是为解决就业问题,27.32%的旨在尝试寻求刺激,20.46%的是为了服务社会。由此可见,促使女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内在动力虽不尽相同,但多数都认为是基于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
三、结语
近十年来,不管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女性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比例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打破“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和“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更应冲破传统性别意识的束缚,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整个社会关注、激励女性成长的大环境下提升自身创业的主動性。社会和谐离不开两性和谐,缩小男女两性在发展资源占有和收益分配上的差距、实现性别和谐是女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诉求。女性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未充分利用且能起到杠杆作用的资源,未来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女性已经觉醒,当性别不成为话题时,女性就真正强大了,“原力绽放”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白赛纳.基于社会性别理视角论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发展进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6(21):46-47.
[2]王慧,叶文振.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6(05):96-104.
[3]沈茹.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5(03):102-106.
[4]刘静.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5]余新卫,肖红伟.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1(01):114-116.
[6]祖嘉合.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00-103.
本文系2015年上海市辅导员工作室培育项目《基于海量数据和拓展训练的青年发展决策咨询体系》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