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为何与何为

2018-03-06 20:11刘丹陈怡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

刘丹+陈怡

摘 要: 高校社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社团在科学管理、活动内容、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注重价值引领、坚持实践导向、凸显研究特色,以实现健康发展、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社团 育人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依托社团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社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有其内在与现实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判断、行为准则,既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幸福,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高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始终要直面、思考并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因此,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让青年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清是非、经受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当前,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重要命题。

高校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高校社团具有创建的自发性、运作的自主性、目标的整合性、鲜明的开放性、群众的广泛性、组织的多样性等特点,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实现自我个体发展和共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社团具有明显的价值凝聚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趋势,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不仅是高校坚守思想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而且是当前规范高校社团管理、激发高校社团活力,促进高校社团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一些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社团整体上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一些高校社团在科学管理、活动开展、工作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科学管理角度看,高校社团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一方面,部分高校没有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高校社团对于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社团只是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交由学校团委负责开展相关活动即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堂依然是主渠道,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某些高校对社团并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对社團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组织管理,社团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稳定的经费投入和可靠的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社团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某些社团没有明确的社团定位、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在社团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社团文化难以传承,导致昙花一现或名存实亡。

(二)从活动开展角度看,高校社团活动分布不均、创新不足。

就活动性质而言,高校社团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兴趣爱好类、学术科技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实践类、思想政治理论类。一所高校有几十至上百个学生社团,大部分都集中在兴趣爱好类,而思想政治理论类则微乎其微。如笔者了解到了上海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共有130个学生社团,其中思想政治类社团仅有两个。社团结构失衡导致活动分布不均,政治理论类社团的缺乏更削弱了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高校社团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难以避免社团活动单一、老套,创新不足、内涵不够的问题。某些社团不能够与时俱进,忽略深刻变革的社会对高校社团发展的新要求,忽视日益变化中的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新需求,而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呆板、过时的活动,因此,这些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无法对大学生起到引领价值、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的作用。

(三)从工作机制角度看,高校社团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研究机制。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和育人功能。当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有活动无评价,或者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就是评优、表彰,就是看活动照片和新闻报道等情况。endprint

高校社团的繁荣发展需要立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实现育人的功能。但是,高校社团普遍存在重活动轻研究,不能及时掌握社团动态信息和把握社团发展规律,社团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的措施

要推进高校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打造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团价值引领和科学管理、培育社团文化、健全工作机制,把社团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一)注重价值引领,优化管理模式。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学生能懂、能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真心认同,并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校社团应从全面育人的高度注重社团的价值引领,优化社团管理和运行模式,让学生在社团中玩有所乐、学有所获,才能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团应注重价值引领,加强社团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新时期社团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社团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细化、落实到社团组织、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如社团定位、发展目标、工作计划等方面,使之成为社团的核心价值观。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和社团干部队伍。指导教师在指导社团发展方向、提升社团内涵品质、实施成员的个别化辅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就是要选拔、聘请政治过硬、业务精良、有仁爱之心、有奉献精神的“两课”教师、政工干部、行业专家、知名校友等,通过指导教师和社团成员有效的互动,提升社团管理水平、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社团干部队伍是社团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社团理念、民主意识、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团成员的价值观念,也决定了社团发展的成效。打造社团干部队伍,一是选拔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的学生作为社团骨干,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规范和引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三是摒弃社团官僚作用,推进民主决策,引导广大成员共同参与社团的决策管理中。

(二)坚持实践导向,培育社团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并以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生活,再好的价值观只是空中楼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发展,就应坚持实践导向,通过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个字的主要内容融入社团文化建设全过程,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着力培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社团文化。

一,基于当前高校思政社团普遍较少的现状,探索从“思政社团”走向“社团思政”的做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各个社团活动中,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科技、体育、公益类社团活动,培育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创新品质等,让所有社团活动都呈现“思政味”,都承担“思政担”,构建全社团育人的课程资源和平台。

二,关注当下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关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价值多元与价值混乱等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如,我校科学社针对社区居民对网购安全知识的需求,精心组织活动,通过发放网购安全手册,讲解网购防骗技巧等,强化社区居民安全网购的意识和能力,深受社区居民好评。

三,整合资源,开展社团特色品牌活动。社团特色品牌活动是社团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社团质量的提升。当前,全国各高校正在开展“一社一品”提升战略,着力打造社团特色品牌活动。要注重挖掘和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校史资源、地区资源等,結合形势发展,选择典型性、示范性、前瞻性项目重点打造,培育有示范作用的校园社团文化品牌。如我校翼云文学社连续十二年举办“翼云杯”朗诵大赛,并邀请上海多所高校的文学社一起参加,在上海高校同类型的活动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三)凸显研究特色,健全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因此,要构建以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新形势下社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社团培训和评价两方面进一步健全社团工作机制。

目前,高校对于社团负责人的培训主要是针对社团活动有关制度与要求的培训。新形势下的社团培训,应该立足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个性特征的研究和对社团发展现状的分析,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包括社团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跨学校、跨区域社团活动经验分享、社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团成员的凝聚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人际技能、社团与企业、社区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培训,让社团发展与社会发展和高校育人目标和谐共振。

传统的社团评价以评优、表彰为主要形式,侧重于对社团活动结果的评价,忽略对社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这种滞后、粗放、千篇一律的评价已经让社团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影响了评价的及时反馈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和构建科学的社团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和提升社团发展。如张继国等人从信息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能力、资源、关系、时间、空间五个维度构建高校社团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数学模型来定量把握社团竞争优势、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帮助社团更准确地定位。

参考文献:

[1]周志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高校社团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4(6):102-104.

[2]张烽,朱小惠,雷文瑜.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校社团建设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1-115.

[3]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2-16.

[4]张继国,林育芹,乜鑫宇.基于信息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社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5):107-109.

[5]林培雄,王玉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6-47.

[6]姚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118-119.

[7]人民日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到校发展——访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120/c100-24164038.html,2014.1.20.

[8]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2005.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D-118)”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