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七个关键词

2018-03-06 20:10麦小麦
书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圭吾东野动机

麦小麦

第一次看东野圭吾是他的成名作《放学后》,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连环谋杀案,校园生活加密室杀人,还有一个充满暗黑青春气息的不可思议的杀人动机。那是一本看得人不断起鸡皮疙瘩的书,它带给我的震撼感很久都不能消散。接下来又读了他的《白夜行》,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一本有魔力的书。我一旦喜欢上哪位作家就想把他的作品读尽,几年来,只要发现东野圭吾的书就会拿来读,我在《羊城晚报》开了一个长达数年的“爱读书会荐书榜”,里面也推荐过好多他的书,以至于编辑开玩笑:“你不会准备把他的每本书都推荐一遍吧?”

他的作品,最新数字是九十一本,当然不可能都读完,我大约也就看了三四十本,其中有震撼、有惊喜、有钦佩,但也有失望,有无聊感,甚至看到末尾恨恨地想:为什么要在这种破书上浪费时间!其实这也正常,一个全凭销量吃饭的商业作家,写得太多太快,自然会良莠不齐,出现“水货”在所难免,而且一个人的写作有高峰有低谷,当他的黄金时期过去,后面的作品难免重复自己。

二○一七年年初,我在我的读书沙龙“爱读书会”上做了一场以东野圭吾为主题的活动,请的是《悖论13》的译者、翻译家林青华老师作主讲嘉宾。我心想,就以这场活动向东野圭吾告别吧,只要他没出突破性作品,我就不再做一个每本必追的粉丝了。

没想到几个月后,一家大型中日合资企业邀请我去做一个阅读讲座,约定的主题居然又是东野圭吾。我先生问:“你居然敢到日本企业讲日本作家?”所幸场上并没有比我更熟悉东野的人来砸场子,我也就顺利地讲了一回。从之前的分享式读书会到一个人主讲的专题讲座,这其间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认真地做了准备,把多年来看过的东野圭吾大致梳理了一下,提出了几个关键词。讲座结束后,我突然想,不如把它写下来,就以这篇文章来作为我和东野圭吾的一个小结吧。

关键词一 诡计

提到东野圭吾,很多人马上会想到“诡计”。的确,他写了太多的诡计,很多设计之巧妙令人匪夷所思,好些故事,不等到他揭开谜底,读者完全猜不到答案,分明就是一场作者和读者的智商较量,激起人的挑战欲望,这应该是东野圭吾一直畅销的重要原因吧?

为什么我们猜不到东野的答案呢?第一,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神探伽利略”系列和其他物理教授汤川学担任主角的故事中,大量运用偏门的物理化学知识来布局,全都是普通人的知识盲点,猜都无从猜起,即使告诉你答案,你还是半信半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真的去做实验验证一下。

第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很多人的智商就是比不过东野。他这半辈子就是以设计出猜不透的诡计为乐趣。在他十二岁那年日本发生了著名的三亿日元事件,这个在日本影响巨大的高智商犯罪案件一直到最后警察都没能破案,是日本历史上最神秘的案件之一,被称为完美犯罪。一时坊间热议非常,大家都对罪犯的高智商津津乐道,这个案件给青春期的东野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埋下了他以写作来挑战高智商犯罪的种子。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放学后》大约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他一边写,一边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诡计放入书中,甚至快写到结局的时候,他都没有想出到底让谁当凶手最劲爆。而接下来的《毕业:雪月花杀人游戏》诡计写得更错综复杂,他自己说后来过了很多年再看,把“自己都看糊涂了”(《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用诡计绕晕你,东野圭吾做到了。

第三,普通人对人性的揣测不敢那么极致。说到这方面,让我最震撼的要数《圣女的救济》。一个从外貌、气质到事业都堪称完美的女性,为了报复抛弃闺蜜的男人—她现在的丈夫,在家里设计了一个毒杀机关,然后每天守护着这个机关,只要男人一天没有二心,她就守护着男人不被傷害,只要发现男人想要背叛她,她就轻轻松松离开,男人一定会如她所愿死在家中,她也会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机关没有什么特别的,杀人手法也很常见,令人震撼的是,她居然能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寸步不离地守着这个机关不让男人靠近。这是一种无人能想象的恒心与毅力,体现了她多么纠结的感情,一方面是爱,明知是害死闺蜜的男人还爱上了他,并且以结婚作为恨对爱的屈服;一方面是极端的不信任,就算是和他结婚,她也不相信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能够改邪归正,而且这种纠结是从答应对方求婚的时候便开始的—这是一种怎样扭曲的情感!只有对人性的终极想象才能设计出如此离奇的人物和情节,正常人确实无法理解疯子的世界,而东野,就在正常人和疯子之间随意穿梭,游刃有余。

他说:“大多数人觉得推理小说中人物是为诡计服务的,而事实上正相反,我通常是先设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然后再考虑与之相适应的诡计,这样做更容易想出好点子。”这也正是他重要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二 推理

诡计是罪犯布下的局,推理就是破局者的必经之路。

一个谜底被揭穿的案件,诡计的坑有多深,推理的路就有多么高妙。诡计与推理形成一个闭环,二者必须旗鼓相当。诡计不够完美,无论多高超的推理也没有用武之地;推理不够精妙,无论多高智商的诡计也只能独自品尝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很多推理爱好者崇尚本格推理,那么他们要失望了,东野圭吾的推理绝大多数是社会系或是剑走偏锋一派,真正的本格推理寥寥可数,只有《放学后》和《白马庄杀人事件》《从前我死去的家》等几部算得上。

东野圭吾最大的两个系列是伽利略系列和加贺系列,两个系列,体现了他的两种推理思路。伽利略系列以刑警草薙和他的大学校友汤川学为主角,草薙负责以经验、直觉和大海捞针的辛勤工作来捋清人物线索,汤川学以深厚的物理学功底、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情景重现的实验揭开谜底。比如雷电会让水中的金属瞬间熔解在尸体的脸上,形成诡异的灵魂面具;远距离控制激光引爆燃料,造成人体自燃的假象;特殊的声波发生器让特定受害者瞬间精神失常,而他旁边的人毫无知觉……这些谜底的揭穿要依靠草薙刑警对犯罪人的一步步靠拢,但归根结底还得依赖汤川学的科学推理。

我更喜欢的是加贺系列的社会系小说。加贺恭一郎是个童年不幸的孩子,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职业当上了刑警,他对人情世故有着特别的体察,也拥有一种犀利的第六感,凭着这种体察与直觉,在案件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甚至警方全体走上错误方向的时候,他能够隐约察觉到案件的正确方向,然后耐心收集材料,一遍一遍地重复做着简单的侦查工作,让身边的同事全都觉得不可思议。常常就在这些海量的微小搜查工作中,真相一点一点浮出水面,他的推理也渐渐清晰起来。endprint

比如被列为东野圭吾十大作品之一的《新参者》。新参者的意思大约就是新来的,指的正是加贺这个新加入社区的刑警。案件发生了,他走街串巷,一家店一家店地拉家常,理清各种人物关系,搞清他们的需求,最后让凶手露出马脚,有人戏谑地说,这分明就是一本推理小说里的老娘舅。高大帅气、牙齿雪白、眼神犀利的加贺居然被称作老娘舅,读者也真的很有想象力,不过想想老娘舅洞悉人情世故并且愿意热心助人的特质,和加贺还真是有一比。

东野的小说重在写人性、写命运、写整个日本社会现实,推理只是通往这些内核的路径。涉及加贺自身命运的《祈祷落幕时》,也是在破案过程运用推理,将诸多人物的前世今生一一翻开,再找到互不相连的人物之间的神秘关联。这样的推理,是关乎人情人性的推演,比起本格推理,也许没有那么烧脑,没有那么多纯逻辑的快感,但是有着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牵扯和情感的注入,对于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东野圭吾很喜欢写那种灵感迸发式的推理,在《使命与魂的尽头》中,警察七尾在破案过程中“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似曾相识,大脑内一个全然无关的部位受到了刺激”,接着“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那一瞬间,一直悬在七尾心头的某个东西悄然落地,就像一直缺少的记忆碎片,骤然间汇集起来一样”。

他的推理,不是线性的、纯逻辑的,有时案件就像被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拼图,推理者必须像沙里淘金一样艰难寻找,并依赖灵感不经意间出现,不过,灵感之后还是要用实打实的证据来证明灵感的准确性。《祈祷落幕时》中加贺为了寻找当事人去过日本桥的证据,向各路记者、摄影师收集了五千多张日本桥洗桥仪式的照片,终于找到本应不相关的两个当事人同框的一幕,成为破案的关键。像这样,最后一块貌似偶然,其实是在推理者的强悍直觉下有着必然性的证据浮出水面,整个画面完整呈现,读者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而这种快感,正是好的推理、悬疑作品为读者提供的特别诱惑,是吸引他们读完一本又马上拿起下一本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三 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可以说,对死亡的恐惧也是人类的一种终极信念。我们把颐养天年之后自然的、没有痛苦的死亡当作一种福气,办丧事也成为喜丧。与此对立的是在不该死去的年龄因为意外而死去,其中被人杀死更是一种最悲惨最可怜的死亡,这样的死亡背后蕴藏着人性的阴暗与变态、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东野圭吾的小说里常常见到这样的死亡,很多作品中还不止一次。对他来说,死亡绝不仅仅意味着死亡本身,他的探寻以死亡为起点,向不同的向度辐射开去,在死亡谜题被破解的时候,他的探寻也没有止步。他笔下的死亡,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气质,能将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尽数囊括。

他的小说里死亡通常分为自杀和他杀,很多自杀伪装成他杀,而很多他杀又要被凶手伪装成自杀或者意外。如果是自杀,在他笔下可以是绝望,可以是放弃,也可以是救赎,乃至生命的升华。像《单恋》中的中尾,用自己的死为单恋十数年的美月承担了罪行,并且深深地理解美月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者的痛苦与绝望,他也希望用死亡这种方式将自己的男性性别身份传递给美月。而《黎明之街》中一直被当成杀人案的其实是一桩自杀事件,自杀者因为绝望而死,目睹她自杀的女主角秋叶则为了报复上瞒下骗的父亲和姨妈,宁愿顶着嫌疑人的身份让这个秘密埋藏了十五年,一件十五年的悬案,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东野笔下的死亡,有的重如泰山,像《悖論13》中为了拯救其他人而自愿赴死的人们;也有的死轻如鸿毛,仅仅是无意中看到了一点秘密,就要被残忍的凶手杀死。有时候这个凶手甚至只是一个孩子,走偏了路的孩子,因其无知,因其缺乏对死亡应有的敬意,他们恶才真是极致的恶;而那些想要包庇孩子而做局的父母,也都是有罪的可怜人。

东野还用一部作品来讨论了死亡本身。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对于处在临界状态的将死而未死之人,个人与社会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就是《沉睡人鱼之家》。意外事故之后,女孩因抢救无效被判定为脑死亡,准备放弃的父母突然感觉到她手指的颤动,他们坚信孩子还活着,并且下决心用高科技维系女孩的生命。富庶的家境和父亲的人脑连机设备公司为他们创造了条件,他们让早就没有脑电波的女孩保持着正常的生命体征,用外接设备让她活动手脚,甚至露出诡异的微笑。妈妈沉溺于其中自得其乐,殊不知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是把女儿的尸体当作玩具满足自己的怪物妈妈。关于死亡,在医学界有“心死”与“脑死”两大标准,如何界定,始终是一个医学和伦理难题,至今没有确切答案。在这样的千古难题面前,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法律界定和社会判断出现偏差时,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女主人公熏子经历了几年的内心探索与孤独跋涉,终于给了自己与外界一个满意的答案。尖锐的社会问题以母女之爱温情呈现,是一部直面死亡本身的出色作品。

关键词四 动机

罪犯作案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是破案者在推理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找不到动机,有时即使有证据也不能轻易下结论。关于动机,罪犯与正常人之间常常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同样生而为人,有时正常人完全无法理解罪犯的内心之阴暗诡异。

《恶意》,东野圭吾的巅峰作品之一,便是一部着力探讨动机的优秀作品。小说开始不久,凶手野野口修就在手记中交代了自己的作案过程,我当时边看边疑惑:事情这么清楚了,后面该写些什么呢?东野是想用这个案子引出别的案子吗?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东野整本书就是写这个没有悬念的案件,扑朔迷离的是案件背后的动机。围绕着“动机”这两个字,东野让情节反转再反转,最后谜底揭开。动机是最深的恶意,是那种深沉阴暗探不见底的恶,从少年时代就已经蒙生并且蓬勃发展的反人类的恶。好人对于这种恶人的救助,其实是在自掘坟墓,因为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以完全相反的情感与逻辑在度过他们的每一天,他们靠得越近,恶人的恶意便越是茂盛生长。恶人不仅处心积虑将好人从肉体上消灭,更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损毁好人的名誉,以将他人的亡灵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而后快。endprint

关于动机,东野有过许多言论,他说:“从某一时期起,推理小说中凶手的动机开始受到了重视。作家们绞尽脑汁就为了想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动机来,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还是说,发生命案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他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产生了《恶意》的灵感,直觉告诉他这次要让刑警加贺出场,结果此书真的大获成功。

让杀人动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是东野圭吾的一种追求。在江户川乱步奖的评选中,有几个评委批评《放学后》的“犯罪动机薄弱”,他们觉得怎么会有女孩子因为自慰被人看到就动手杀人呢?这似乎是本书最大的争议,而东野觉得“我想写的就是出于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杀人的故事”,他不认为那种“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杀人动机”是必须的,他绞尽脑汁的是要找到一种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虽然出乎所有人预料,但读者还是要从内心接受,而不是斥之以“胡扯,不可能”这样的负面评价,这便是对作家写作功力的考验了。这部作品能够出版、获奖,得到很多读者的肯定,他觉得“对于今天的推理小说作家来说,现在真是一个自由的时代”。

说到底,这种另辟蹊径的动机设置,其实就是对人性中别样可能性的探寻,也是对文学边界的一种摸索。

关键词五 人性

东野圭吾有一句名言:“比起诡计,我更看重疼痛。”疼痛,是因为人性与人情,这句话,完全可以视作他的写作以人性为重的宣言。他写人性中的爱情、亲情、友情,写人性被扭曲之后的种种异相,也写那种生而为恶的反社会人性。

关于人性最复杂的书写出现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白夜行》中,这也是他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作品。女主人公雪穗因为母亲的出卖和大人世界的龌龊,从小怀着对人的恨意,出于自我保护,她又对外呈现出一种清纯无辜的美感,能轻易获取别人的信任。亮司是照进她浓黑心灵世界的唯一一丝亮色。亮司为了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至此永远只能生活在阴影中。对雪穗的爱是他阴暗生活的唯一光亮,他为雪穗而活,他强奸、杀人、网络犯罪,所有的不择手段只是为了帮雪穗排除生活中干扰。他们毫无疑问是相爱的,他们的爱情隐忍而克制,呈现出一种不顾一切的美好,甚至有诸多让人感动的地方;可是归根结底人类的存在需要正常秩序,两个扭曲的人的变异爱情只能如同暗夜共生的怪物。更可悲的是,为了雪穗以光明的一面活在世上并且不断往上爬,亮司不惜把自己变成吮吸垃圾污水为生的蟑螂臭虫,而这只臭虫在最后关头却被雪穗无情地抛弃。没有了亮司这一丝光明照耀的雪穗也会变得杀人不眨眼。《幻夜》中的美东可以视作全身而退的雪穗,没有了情有可原的人性溯源,美东便也没有了雪穗那种让人爱恨交织的复杂性,成为一个符号化的“恶女”,只会遭到读者的恨意,不再有那么复杂的艺术感染力了。

《嫌疑人X的献身》写的是纯粹、义无反顾的爱情,因为爱,愿意牺牲自己,可是这种牺牲建立在杀死无辜者的基础上,美好的爱便也成了一汪浑浊的泥水。这份爱太沉重,太不合常理,非常人所能接受,也难怪女主人公靖子即使再感动也要跑去警察局自首,让他的一腔心血化为泡影,她宁愿坐牢也不愿意用余生来承接如此诡谲的沉重爱情。

在我眼里,《祈祷落幕时》可以称作是“父女版的《白夜行》”,为了保护自卫杀人的女儿,父亲选择以他人身份度过一生。如果女儿成长为一个普通人,他可能还有机会还原真实身份,偏偏女儿成了著名艺术家,女儿的成功变成他的魔咒,将父女俩紧紧束缚,双双变成魔鬼。虽然他们俩杀了那么多人,可是只要想象一下他们每月一次的相见场景:在人山人海的传统典礼上,父女俩分别站在河的对岸,视线穿过拥挤的人群遥遥相望,想要走近而不得……爱恨交织的强烈情绪体验,也是东野圭吾能够一直紧紧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流星之畔》也写亲情,小时候父母就被人杀害的三兄妹,长大后一再成为骗局的牺牲品,终于他们变成了他们所痛恨的那种骗子。在一个骗局中,他们突然发现了父母被杀之夜的可疑背影,骗局暂停,变成诱出凶手的局。他们与警察、嫌疑人三方博弈,最后浮出水面的凶手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而随着骗局进行自然生发的爱情又是如此美好,看到大团圆结局,让人觉得这完全就是一部治愈系的言情小说。东野知道读者想要的所有东西,他用一部部作品分别给你,所以他的受众面是如此的宽。

关键词六 社会问题

东野圭吾的小说涉及大量的社会问题,以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也毫不为过。只是我们将类型小说与严肃文学人为划分得太过清晰,二者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块领地,一个悬疑侦探作家,也就不会被打上现实主义作家的称号了。

他的很多作品,完全是因为对某个现实问题的关注而虚构出一个故事。比如他自从江户川乱步奖出道之后,有十年的时间相当寂寞,他辞职专事写作,非常努力地写,可就是没有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也没有获得其他的奖项,很多书都没有再版的机会。在这十年时间里,他尝够了文学界的冷眼,这就是他的《黑笑小说》《怪笑小说》里很多讽刺文坛怪相的短篇小说的由来。他在《东野归吾的最后致意》一书中说:“乱步奖之后的派对,那个夜晚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还半开玩笑地想,说不定这就是最后的狂欢了。没想到,这并非玩笑。之后的十年果真再无这样的机会了。”

《虚无的十字架》写的是究竟要不要废除死刑的问题。日本目前的法律状况是越来越少判罪犯死刑,还有很多的人支持废除死刑。我们熟悉的江歌案就是例证,凶手自带凶器、手段残忍、证据确凿,民众对他判死的呼声也很强烈,可是也只是判了二十年有期徒刑。对于残忍剥夺其他人生命的凶手,究竟是网开一面期待他改邪归正,还是直接将他从肉体上消灭?哪一种方式对社会、对人类更有意义?东野圭吾也许并没有确切答案,可是他写下这个残酷的故事,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度思考。小说里,小女孩被入室盗窃的假释杀人犯杀死,妈妈小夜子执着地认为如果当年他犯下第一次杀人案的时候就处死,就不会有女儿的悲剧。她的余生都用来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寻求法律死刑条款的修改。可以因为过于偏執,完全无视不同事件的本质区别,最终惹祸上身失去性命。女儿的死,与她后来执意要求人家去自首的杀婴事件,性质完全不同,而且后者的两位当事人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并且要以余生来赎罪,与那些穷凶极恶、不知悔改的罪犯有着根本差异。东野圭吾以一个伤心的妈妈将两个事件串起来,该不该判死?如何界定什么情况下该判死?这也许是个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无解之题,这样的小说,已经呈现了它巨大的社会价值。endprint

《秘密》也被很多人列为东野的四大优秀作品之一。这个故事写车祸之后,母亲的灵魂附着女儿身体内,这种外表与内在的差异让丈夫十分困惑。东野圭吾说:“我在想象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怎样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性别认知障碍这一问题。我不想草率处理这个题材,于是我深入思考了男女性别差异等诸多问题,还走访了完成日本第一例变性手术的埼玉医大附属医院。”于是,有了后面的《单恋》,深入描写性别认知障碍这个边缘人群,并刻画出几种完全不同面目、不同人生态度的性别认知障碍者。

《湖畔》针对的是残酷的升学制度,以及由此而来的舞弊现象;《天空之蜂》则直指给整个日本带来极大不安全感的核问题;《布鲁斯特的心脏》写人工智能为人们带来的困扰;《杀人之门》写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冷酷;《使命与魂的极限》写医生的医德和医患关系问题;《梦幻花》的年轻人吸毒问题……如此之多直接切入热点问题的社会小说,东野圭吾实在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这也是他让读者感同身受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七 治愈

东野圭吾的新主题是治愈。早年的他更冷更酷,热衷于显露自己的推理能力,与读者玩一场又一场的智商比拼游戏,后来的他更暖更从容,想要用自己的文字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情。从更早的《时生》《秘密》开始,“治愈”这一关键词就在他的作品中浮上水面,及至《解忧杂货店》到达高峰,甚至还有《恋爱的贡朵拉》这样毫无悬疑推理元素的恋爱治愈系小说,可惜这书写得很烂。

《解忧杂货店》集中了太多吸引读者的元素:一点点的坏,由三个小偷来承载,只是小打小闹小偷小摸而已,是一种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心怀大爱的善,由很多年前牛奶店的老爷爷来承载,凭着一颗博爱的心,他成了许多走投无路的人的唯一念想;还有一点点的科幻,不用涉及科学原理的时空穿梭为作品增加了奇幻色彩;以及那些真實可感的人生困境,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但好像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困境中的真实体验,毫无意外的击中了那么多人的心;再加上一点点的推理,用孤儿院这个线索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又找到一种悬疑的快感;最重要的当然是治愈,无论人生境遇多么无奈,无论两难选择多么让人痛苦,只要放下执念,人生总有第三条路,人生总能破局,多么正能量!

综合所有这些元素,以书写残酷人性与复杂推理而见长的东野圭吾,居然以这样一本小清新的《解忧杂货店》雄踞中国图书排行榜数年,也就不足为奇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圭吾东野动机
东野稷驾马车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东野稷败马/《庄子》
东野圭吾:日常之谜
蓝鸟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一言堂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