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报+李英
摘要: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钢铁产能“走出去”,是产能的输出,是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是钢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环节。我国钢铁行业拥有“走出去”的客观实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钢铁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关键词:走出去;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合作区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2-0078-09
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剧。钢铁产能逐年攀升,粗钢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针对国内钢铁等行业形势,国务院2013年下发文件,明确指出钢铁行业调控的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2016年国务院在钢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提出明确要求,即用3~5年时间压减钢铁产能1亿吨~1.5亿吨。在我国内需仍然偏弱、国外基建需求方兴未艾之际,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政策便利,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
那么,学术界是如何看待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的呢?从产生过剩的原因看,林毅夫认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社会对行业兴旺前景存在社会共识,从而就会出现社会投资涌入某行业的“潮涌现象”。还有的学者从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够、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产业政策的反向激励等视角展开分析。从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的动因来看,学界关注点通常是产能过剩的倒逼效应。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个一批”,即消化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和转移一批。从国家经济发展方略的影响因素看,学界聚焦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走出去”的对策看,学界大多认为必须组建包括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联合舰队”。从“走出去”方式看,学界认为主要有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参股控股两种。
然而,笔者通过仔细的历史考察发现,过去学术界对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研究虽然在某个重要方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对钢铁产能国际合作的机理缺乏全面的认识,深度挖掘尚有空间。我们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政府调控政策的特点新维度,分析了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认为导致钢铁产能过剩有投资过度、需求下降、结构不匹配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四个方面因素。就钢铁产能“走出去”的动因,笔者提出“三动因说”,即首要动因、正向动因和负向动因。就国家经济发展方略的影响因素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钢铁产能国际合作,是在国外发力,扩大国外市场需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是在国内用功,优化供给端,使钢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从而为钢铁产能“走出去”创造自己新的需求。就“走出去”的对策看,要搞清楚怎么“走出去”,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走到哪里(where)和以何种方式走出去(how)。
一、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其“走出去”动因分析
(一)从市场、结构和环保三重视角分析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
考察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原因,应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这个大背景中去考量。从市场角度看,既有需求要素,也有供给因素;从数量角度看,既有总量因素也有结构的因素;从环保角度看,有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 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陷入“囚徒困境”。中国钢铁产能“大鳄”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出现“虚胖”历经较长时间。1996年粗钢产量1亿吨,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1996—2006年钢铁业盈利,钢厂利润最高时达到1 800元/吨~2 000元/吨。产量连年增长,其中2001—2005年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19亿吨。2007年本来是优化钢铁产业结构、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的绝佳机会,但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低迷,中国开始4万亿元投资,钢铁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潮涌现象”。过度投资使得钢铁行业产能过快增加,从而呈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2016年粗钢产量达到了8.08亿吨,钢铁产能不减反增。1996—2006年10年间增长了3.19亿,2006年就认识到过剩了,过了10年到2016年底纯增3.89亿吨,增幅达到92.84%。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6年全国粗钢产量1亿吨,经过7年时间,到2003年上升到2亿吨水平,即2.22亿吨;从2亿吨上升到3亿吨仅用3年时间,即2006年为4.19亿吨;从2006—2012年每两年增加1亿吨,2012年为7.24亿吨;7亿吨升到8亿吨仅仅用了1年时间,2013年为8.13亿吨;2014年达到峰值8.23亿吨,2015年和2016年略有下降,2015年为8.04亿吨,2016年为8.08亿吨(见图1)。
2. 需求下降带来产能过剩。十八大以后,经济新常态思想确立,即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内,政府一般不会采取过去惯常的依赖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老办法。钢铁需求随之疲软,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70%左右,而粗钢实际需求量6亿吨左右,钢企亏损面超过50%。
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即粗钢产量减去净出口后的值)是评估国内钢材市场需求及走势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2013年达到峰值7.7亿吨,2014年和2015年同比下降,2014年同比下降4%,下降到7.392亿吨;2015年同比下降5.5%,下降到6.985亿吨。2016略有回升,同比上升2%,2016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09亿吨(见图2)。
从国内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和發达国家的历史相比,我国的人均钢铁需求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最高值。快速的经济增长曾经是消化过剩钢铁产能的灵药,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这种靠规模扩张的方法已然行不通。2015年,我国的钢材消费量连续两年下降,据预计,未来五年的钢材消费量还将继续下滑。从我国劳动力结构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国内用工成本提高,出口的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影响出口进一步增加。endprint
从国际市场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远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低迷,进而影响我国出口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钢材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尽管2010年我国增速略有回升,但之后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策转向看,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迫使他们改变了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认识,制定了“再工业化战略”。同时,关于钢铁产品的贸易摩擦增加,导致出口下滑。
3. 结构不匹配造成产能过剩。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不仅有因供求关系失调的总量过剩,还有结构性因素,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这种结构性过剩,包括区域和产品两种情况。区域性产能过剩是指生产基地与主要消费市场的不匹配;产品型产能过剩是指供给和需求品种的不匹配。北方具有资源优势,处于钢铁行业的生产基地。南方经济发展较北方快,成为钢材的主要消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会员钢铁企业,2015年的钢材产量占全国近50%,其消费量仅占全国消费总量的26.4%,华东和中南等地区的钢材产能却处于短缺状态。另据统计,2014年,在全国8.23亿吨钢产量中,技术含量及实物质量不高的中低端产品约1.5亿吨,由175家生产设备相对落后的小型生产企业提供,占总产量的18%。其中,建筑钢结构中小于406兆帕的低强度钢占95%,说明低档次产品同质化严重。
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相对过剩。钢铁行业是资源和能源型行业,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煤炭和水等资源。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受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是显著的。目前我国华北地区雾霾天气增多,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即使抛开市场的因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不能支撑钢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经济增长,现在中国更加重视包括环境改善在内的经济发展。环境美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题中之义。落后钢铁产能表现为“一低三高”,即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近几年我国共淘汰钢铁落后产能9 500万吨,铲除地条钢产能1.4亿吨。虽然被淘汰的绝大部分落后产能和所有地条钢产能设备早已被封存,没有生产,是无效产能,但是若不彻底拆除这些“一低三高”设备,以后会随时死灰复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扰乱市场秩序(即所谓的劣币驱除良币)。
(二)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国际贸易的动因,有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理论等。当前,中国钢铁产能国际合作的动因都可以从这些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但中国的钢铁产能“走出去”有其特殊性,既有钢企面对国内产能过剩被迫“走出去”,到国外找市场找需求的首要动因;也有中国政府政策激励和国际产业大转移推动的正向动因,还有国外“双反”摩擦(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铁矿石价格高企的负向动因等。
1. 首要动因。产能过剩迫使钢铁行业“走出去”。2016年国务院提出“十三五”去钢铁产能的目标,提出在近几年压减9 000多万吨钢铁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在未来五年还要淘汰落后产能1亿吨~1.5亿吨。2016年粗钢产量是8.08亿吨,但产能约在11亿吨~12亿吨这个水平。考虑到新增产能,去掉3亿吨~4亿吨落后产能比较合适。中国钢铁产量约占世界的50%左右。钢企面对国内市场严峻形势,被迫把过剩的钢铁产品销售到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把钢铁制造装备转移到有钢铁产业发展需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 正向动因。中国政府政策激励和国际产业大转移,推动钢铁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多次下文强调“转移一批”,明确提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过剩产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钢铁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为钢铁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2015年末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对国外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比如,商务部牵头在国外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国外签署自贸区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培训国际商贸人才,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等。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是产业转移国还是承接国与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产业承接地是普遍规律。有学者认为,世界正在进行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是输出国,成就了美国;第二次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输出国,成就了德日;第三次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是输出国,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第四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是输出国,成就了中国;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始于2012年以后,中国是输出国。
钢铁产能“走出去”就是顺应第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时代潮流,把钢铁产业转移到前工业化和不完全工业化国家,中国钢铁行业必将成为国际产业大转移的弄潮儿。近几年,我国钢铁产品从产品出口到资本投资到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钢铁产品主要销往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在东盟和南亚等国有很多的合作项目。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对来自于中国钢铁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从侧面证明了我国钢铁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加速实现,中国钢铁业近期目标是实施钢铁优势产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转移,中远期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承接国的地位,中高端的技术与设备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3. 负向动因。国外“双反”调查和铁矿石垄断价格高企倒逼我国钢铁产能国际合作。单纯出口钢铁产品容易引起国外贸易摩擦。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在16亿吨左右,其中有6亿吨属于过剩产能。2016年我国出口粗钢近1亿吨。欧盟、美国、印度等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对中国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2016年世界各國针对我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117宗,其中钢铁有49宗,占比42%。欧盟自2014年起针对中国产品发起15宗贸易救济调查,钢铁类产品8宗,占比53.3%。印度于2016年4月开始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板卷、不锈钢板等钢铁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美欧9家钢协发表联合声明指责中国是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危机的主要影响者,并对中国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表示反对。解决“双反”贸易摩擦的最佳办法就是在当地建厂,当地产当地销。endprint
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垄断铁矿石定价权,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对全球钢企“剪羊毛”。中国铁矿石储量丰富,但贫矿多、富矿少、纯度低。在国内钢企铁矿石需求中,国外依存度大约为70%;加之,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及英国力拓集团控制着全球大部分铁矿石资源,以他们为代表的铁矿石供应商,每年与中国宝钢、日本新日铁和欧盟钢协为代表的需求方进行谈判,来决定下一个年度的铁矿石交易价格。2016年,焦炭价格综合指数从年初的618点上升到年末的1 983点,上升幅度高达220.9%;国产精矿价格由年初的606元/吨,上升到年末的848.4元/吨,上升幅度为40%;进口铁矿石粉到岸价格由年初的78元/吨,上升到年末的146.6元/吨,上升幅度为88%。高企的原材料价格直接导致钢企微利甚至是亏损生产。中国钢协主动找世界三大供应商谈判,但由于对铁矿石议价能力不足,降价谈判收效甚微。因此,国内有实力的钢企可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和并购等方式在海外建厂采矿,确保具备海外铁矿石供应基地,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钢铁“走出去”主要体现在钢铁产品出口、国外投资建厂、国外投资开采铁矿石和境外自贸合作区四种方式。
(一)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现状
1. 钢铁产品出口。截至2016年底,我国粗钢产量8.08亿吨,其中净出口9 855万吨,同比下降4%,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12.2%。经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钢铁出口总量为1 003.68亿吨,与2014年相比增幅達到22.3%;2015年钢铁出口总额492.19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11.3%。2016年钢铁出口总量970.01亿吨,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3.4%;2016年钢铁出口总额为432.626亿美元,比2015年下降了12.1%。钢材成品材出口以板材和棒线材为主,其中板材占出口比重为一半左右,棒线材占比超过30%(见图3)。
从钢铁出口国来看,出口目的地国主要是我国周边国家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出口排在前五位国家分别是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泰国,钢铁出口产量增幅达到35.2%,出口额增加18.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印度,钢铁出口产量降幅达到35.5%,出口额下降33.8%(见表1)。
2. 国外投资建厂。近几年,中国钢企走向海外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海外建厂分布主要以我国周边国家为主,东南亚国家是主要目的地国。金砖国家中,我国均有钢铁项目投资。印尼有3个项目,南钢股份的印尼100万吨全流程钢铁项目、青山集团的印尼30万吨镍铁冶炼项目和霸州新亚金属的印尼20万吨钢管生产线。泰国1个项目,德龙钢铁的泰国60万吨热轧窄带钢项目。马来西亚1个项目,济钢的马来西亚中板钢铁项目。老挝1个,昆钢的老挝50万吨钢铁项目。西亚印度1个项目,新兴铸管联合五矿的印度钢铁项目。南非1个,河北钢铁的南非500万吨钢铁项目。巴西1个,宝钢的巴西500万吨钢铁项目。俄罗斯1个,辽宁西洋集团的俄罗斯400万吨钢铁项目。意大利1个,鞍钢的意大利10万吨钢材加工项目。天津钢管的美国50万吨钢管生产线运营生产尤为难得,表明我国钢铁技术及装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3. 国外投资开采铁矿石。中国铁矿石资源80%都属于贫矿类别,平均含铁18%左右。而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石含铁量则达到60%以上。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集团等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垄断了全球铁矿石市场75%以上。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据统计,2006—2016年我国在境外投资铁矿石项目近40个。
我国在境外投资铁矿石项目主要有:武汉钢铁收购巴西MMX公司约21.5%股份,获得6亿吨铁矿石资源权益。山东钢铁获得巴西Salinas铁矿项目的开发权。鞍钢获得澳大利亚金必达矿业公司3 000万吨的磁铁矿终生开采权。重庆钢铁投资澳大利亚17.8亿吨磁铁矿项目。中国冶金科工股份的西澳铁矿石项目。武钢收购利比里亚的一个铁矿石项目。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收购非洲矿业公司12.5%的股权,获得Tonkolili项目中铁矿石20年的开采权。
4.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内投资运营。境外经贸合作区是由商务部牵头与国外政府签约,在国外建设的合作园区,是中国出口贸易在海外的“飞地”。目前,在全球50个国家中建立了15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近年来,许多国内钢铁项目入驻合作园区,比如,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上海宝冶集团的马来西亚350万吨钢铁项目;埃塞东方工业园的臻振钢铁的埃塞俄比亚20万吨盘圆钢材项目;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园区内东方钢铁的彩钢板项目;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中尼经贸合作区的钢结构生产项目。印尼青山园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镍铁+不锈钢”企业实现全球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的重要基地。
(二)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欧盟、美、印等国对来自于中国的钢铁产品设置贸易障碍和壁垒,采取所谓的“双反”调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影响较大,从出口数量到出口金额双双下滑。除了国外不利因素外,我国钢铁产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钢铁产品出口以低端、低附加值的粗钢、成品材为主,而高附加值的特钢和超级钢产品占比较低。第二,“走出去”方式主要以资金、设备、原材料等直接要素投入为主,而以兼并收购、控股等资本运作方式为主的投资较少。第三,境外投资铁矿石项目很多,但中国海外权益产量仅占全年进口量的8%左右。第四,境外自贸合作区内,钢铁产业链条中的轻工冶炼和矿产资源利用项目占比较少。
三、“走出去”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可能性与现实机遇
(一)“走出去”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可能性endprint
1. 新兴市场国家存在潜在的钢铁产能需求。金融危机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至今仍呈疲软状态。2015年,世界钢铁行业整体来说仍保持着产能过剩、钢铁需求下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东盟、拉美、非洲的一些新兴国家却在加速发展,成为潜力巨大的钢铁消费市场。抓住这些未来的钢铁市场并进行开发,不仅利于我国钢铁企业的持续发展,更可以让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额巨大。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显示,亚洲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年均需求已达1.5万亿美元。拉美地区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之相较,基础设施还远远落后。近几年,不少拉美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给我国的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契机。
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凭借相对成熟的技术、先进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带动拉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其满意的合作伙伴。推进国内优质产能走出去已取得成效。据报道,国内数家拥有先进设备的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联盟体,向巴西转移1 000万吨钢铁产能。
非洲是富含铁矿石的地区,然而较低的钢材需求使得铁矿石主要被用来出口。近几年来,一些非洲国家的加速发展让这个地区重新进入了投资者的视线。当前,非洲的基础设施有极大的建设空间。中国企业在非洲有很好的合作历史与投资基础。另外,中非合作论坛也为国内钢铁企业与中非在基建方面进行合作提供了平台。
2. 我国钢铁行业拥有“走出去”的客观实力。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改革开放之初,也只有3 000万吨。然而到1996年,我国已成为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行业迅猛發展。2007年粗钢产量达到4.89亿吨,比1996年翻了两番,占世界钢铁总量的三分之一。2015年,我国的钢铁产量已有约8.04亿吨,是改革开放之初产量的27倍,达到历史峰值。随着钢铁产量的增加,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钢铁生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近几年,我国钢铁制造业在品种开发、流程、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全球一流水平。超级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宝钢、太钢、鞍钢等企业均涉足超级钢生产领域。高端汽车板、高级别管线钢等高品质钢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轴承钢为代表的特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铁路机车用钢、高质量钢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几乎所有钢铁产品我国都能生产。一些特钢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流程技术、大高炉技术、转炉技术可以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由钢铁技术装备的进口国转向出口国。
节能减排水平提高。钢铁行业环保指标主要体现在综合能耗、新水消耗和排放物指标等方面。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能耗、新水消耗、污染物排放等大幅下降。全国吨钢能耗标准煤为570千克,已达到国际水平;全国钢企的吨钢新水消耗量由2010年的4吨减少到3.25吨,河钢集团的邯钢、首钢京唐钢铁等企业的吨钢新水消耗量为3吨左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脱硫、脱硝以及二氧化硫排放有严格的检控标准及监管措施。
(二)两大国家方略为钢铁产能“走出去”带来现实机遇
钢铁行业在近几年遭遇“寒流”,表现为内忧外困。在国内,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为首要任务。在国外又遇到困局,美国、欧盟、印度等国挥起“双反”调查大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方略,对中国钢铁产能转移到境外提供绝妙而有力的支撑。供给侧改革在国内通过优化供给端,使我国钢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向国外市场提供新的供给,从而释放新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外发力,通过开拓和挖掘需求端,扩大国外市场对中国钢铁产能的需求。
1.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钢铁产能“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人口多、发展潜力大,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能源开发利用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福利。在沿线60多个国家中,钢材的净进口国占70%以上,借助“一带一路”,使产能“走出去”,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转移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当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能使我国的过剩产能得以化解。
“一带一路”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各种便利服务。如河北省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建立一批海外生产基地,以驱动设备、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产出。在海外投资管理方面,河北等省市实行审批制度,从统一管理到层级管理转型,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激发了资本产出的积极性。在财务支持措施方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要求银行提供国内贷款、外汇和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和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支持。中国银行通过各种融资模式和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出口实现国内产能过剩行业跨境转移。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税务总局通过税收协定解决国外税收纠纷和税收歧视。
2. “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目标有两个,一是产业升级,二是产业转移。一方面,“走出去”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三去一降一补”五个方面的任务,去过剩产能是其中首要任务;去产能有“四个一批”等四种途径,而转移一批是去产能的途径之一。“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就是向国外转移优势产能,是钢铁产能国际合作。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低迷,我国出口订单大幅减少,200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4%,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加剧。2014年,中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中高速增长。面对机遇与挑战,“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就成为必然。通过加速优势产能的输出,实现国内钢铁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客观上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稳进行提供时间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保障。endprint
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走出去”的档次和水平,为钢铁产能“走出去”提供中高端供给,释放国外新的需求。201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动力结构,创造与“走出去”相匹配的新供给。一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借助 “互联网+”,通过出口结构升级培育“走出去”的动力,实现出口产品由价格和资源竞争等传统优势向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新优势转变。二是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政府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创造条件。加强“单一窗口”建设,建设一个集投资、贸易、通關服务和监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是政府为钢铁产能转移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政策,制定双边合作协定,为“走出去”的钢企提供法律、信息以及国际商贸人才等精准的中介服务。
四、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借鉴
历史上,美国和日本曾分别通过实行“马歇尔计划”和输出制造业产能转移了部分国内产能,实现了本国经济系统的平衡。二战后,欧洲诸国在战争的涂炭之下民不聊生,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两极世界的冷战开始出现。而美国的国内基础设施在一战和二战中没有遭到明显的损坏,经济损失有限,战后经济回升较快,国力强大。
1948年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将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对二战后的西欧国家提供130亿美元的金融、技术和设备等援助。对欧洲而言,该计划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复苏,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对美国而言,这不仅仅是外交上的成功,也为本国工业转移了巨大的产能。二战期间,由于国际庞大的军事需求,美国工业规模获得迅猛发展。然而战后,全球的军工产品需求迅速萎缩,其重要的工业品出口市场欧洲也陷入萧条,造成美国国内产能大幅过剩。借助“马歇尔计划”,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创造了大量新的需求。据历史资料,约83%的援助金额被用于从美国购买产品。籍此,美国成功转移了战后过剩的国内产能。美国的经验证明,就算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大于需求,也可以通过帮助有发展空间的国家和地区,助其发展提速,挖掘潜在的需求,从而化解部分过剩产能,重新在国际范围内达到供求平衡。在当今“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钢铁行业恰恰可借助我国与新兴国家基建合作创造出的新需求,转移过剩的产能。
二战后,美国为了适应“冷战需要”,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扶持德日,向德国和日本输出产能,德日经济复苏较快。加之日本的技术人才储备丰富,生产设备可以较快地由军工产品生产转向民用产品生产。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分别开始了以制造业为核心向次发达国家(地区)的转移运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在第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中实现了由次发达国家(地区)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日本通过边际产业部门的顺贸易倾向转移,不仅有力地带动了投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消化了本国的过剩制造产能,更为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渠道支撑。
五、“走出去”的区位和路径选择
对于怎么“走出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区位选择,即企业要走到哪里去,到哪里去投资;二是怎样走下去,即走出去的方式选择,如何进行投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走出去企业投资的成效。
(一)“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钢铁企业投向哪里?第五次产业转移展现出了双向转移的趋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走向发达国家,寻求技术;依据边际产业扩张论,企业走向发展中国家企业,寻求资源和市场。
1. 走向发达国家,寻求技术。一方面,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当前存在更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如近两年美国、加拿大等国钢材的净进口量数额巨大,且其国内投资环境优秀。我国企业有“走出去”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些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其中,欧美国家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物的处理有成熟的技术和标准,而日本拥有众多钢铁生产的专利,一直是钢铁生产技术创新的发动机。我国企业有“走出去”的意义,即借鉴经验标准,获得更高水平的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的成本,更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和环境标准。
2. 走向发展中国家,寻求资源和市场。我国的钢铁行业整体水平虽较发达国家处于劣势,但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却处于优势地位。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的铁矿储备,而本国消费能力偏低。这些发展中国家拥有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资源和市场。
钢铁行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巨大。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对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就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发展规模而言,国内铁矿石储备相对数量不足,部分矿石的品质较低,因此我国对铁矿石进口需求量巨大,2010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比例达到64%,2015年增至84%。投资铁矿,获得长期稳定优质的铁矿石资源,是我国钢铁行业想要继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和首要目的。目前,世界领先的钢铁企业都有稳定的铁矿石来源。当然,进行铁矿投资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东道国的政治要稳定,以避免出现政治风险;其次,该地区政策环境要好,鼓励外资进入,金融信贷支持,允许铁矿资源出口;再次,基础设施要完备;最后,关键是该地区要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4年底的统计显示,铁矿石储量排行前八的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八国。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但国内消费能力远大于产量,所以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源;俄罗斯、乌克兰、巴西、澳大利亚等国铁矿石资源丰富,生产水平也较高,相较之下国内消费需求偏低,这些国家是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去”的理想场所。
市场是钢铁行业“走出去”区位选择的重要标准。伊朗制定了战略发展钢铁行业的“2025计划”。根据该计划,伊朗的钢铁产能在未来的10年有1倍以上的扩张空间,成为对钢铁行业来说极具投资潜力的国家。因此,伊朗是企业“ 走出去”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国。endprint
(二)“走出去”的方式选择
企业“走出去”,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跨国并购、绿地新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国并购和绿地新建是两种传统的“走出去”方式,而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新时代“走出去”方式。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取当地企业的销售渠道等各项资源,而绿地新建所需周期更长,但自主性也更大。境外经贸合作区利用签约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在签约国园区内生产,在签约国直接销售。跨国并购是单个企业的中外合作,投资方式是参股或控股;绿地新建是单个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出口企业抱团“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外贸“飞地”,是一种全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1. 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捷径。跨国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捷径。跨国并购是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来获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通过海外并购,整合全球资源,拓宽海外市场,可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实现跨国并购还可以规避部分外贸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但跨国并购不是一次性行为,需要注意投资后的文化整合。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结构和制度环境不同,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跨国并购有“七七定律”之说,即70%的并购行为会失败,其中70%的失败原因是并购后没有进行文化整合。各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并购企业往往出现水土不服,需要企业进行本土化战略,尽快融入当地文化,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做好内功,壮大实力。在这方面,印度企业实行“无为而治”,对外来文化进行兼收并蓄,比较成功,值得学习。
2. 绿地新建是企业“走出去”常规路径。绿地新建是另一种直接投资的方式。我国企业在国外建立新企业,缓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压力,减轻资源紧张和环境保护的紧张局势,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壮大。绿地新建与跨国并购相较,进入当地市场的成本更大,盈利周期也更长,但在长期看来,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比起跨国并购,绿地新建可以为东道国直接带来新增产出、税收和就业,因而更受东道的国欢迎和支持;二是新建企业从选址到建设再到规模经营,都有完全的自主性,对于一个有美好前景的市场来说,这样一个完全定制的企业可以拥有更好的长期规划和蓝图。我国葫芦岛市钢管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焊接钢管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输水、煤气、石油和制作钢结构体、脚手架以及用作石油油井套和石油油井抽油管,其生产能力居全国之首。该企业已计划在文莱投资建厂。一方面,在该地建厂具有地域优势,可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先机;另一方面,文莱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文莱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在东南亚石油储量和产量仅次于印尼,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需要让该国对焊接钢管需求巨大。中国葫芦岛市钢管工业有限公司在文莱设立葫芦岛文莱钢管厂。该项目已于2014年签订协议,设计能力年产10万吨焊接钢管,2017年正式运作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有1亿美元出口额,为文莱带来约300个就业机会。
当然,国际工程承包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常见方式之一。但是需要提前辨识行业标准差异、权力分配以及语言障碍等问题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3.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06年,中国商务部牵头与巴基斯坦签约,由海尔集团具体组织在巴基斯坦建立中国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尔工业园。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了1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简称合作区),范围遍及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非洲以及俄罗斯等。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一种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在海外“飞地”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其由商务部牵头与外国政府签约,在签约国设立经贸合作园区,由有国际商贸经验的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组织园区建设。财政部门给每个合作区2亿元~3亿元的财政支持,并提供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用于合作区建设。中外企业均可入驻合作园区。中国出口企业在园区内主要从事加工制造、化工、制药、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生产及销售。境外经贸合作區既可以是综合园区,比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等;也可以是专项园区,比如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等。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出口企业海外经贸活动的平台。合作区内的中国出口企业,除了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关键设备由中方提供外,一般管理人员、劳动力以及原材料均由签约国提供,生产的产品在签约国直接销售。合作区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的运营模式。合作区的扩散聚集效应明显,合作区共接纳中国出口企业2 000多家,占中国在国外直接投资企业的10%左右。合作区鼓励中国企业在合作区内投资建业,加速转移我国过剩产能,并为中国实现产业大转移探索出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区内的中国企业通过利用签约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优质原材料,可以节省劳动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经贸合作区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替代效应,即由过去在中国境内直接出口商品变为在合作区生产、销售,相对减少直接出口量,并且可以规避签约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
(课题负责人:赵文报。课题组成员:李英、郑小兰、单海鹏、王书军、尚双双、崔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10/18/content4854.htm,2013-10-18.
[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353943/content.html,2016-10-28.
[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4]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齐鹰飞,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5]李英.区别对待产能过剩[N].经济日报,2013-06-17.
[6]李嘉楠,龙小宁,张相伟.中国经贸合作新方式——境外经贸合作区[J].中国经济问题,2016(6):64-81.
[7]尚双双.“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责任编辑:艾 岚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steel industry overcapacity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and "going out"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resolve overcapacity. The "going out"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is the outpu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which is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middle and high-end of the steel industry enter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Besides China's steel industry has the objective strength of "going out" and the "Belt and Road" national strategy has provided a vast overseas market for the steel industry to "going out".
Key words: Going Out; Steel Industry; Overcapacity; Cooperation Area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