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句式写话学习活动设计

2018-03-06 19:43郭莉莉段岩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军大衣双喜边塞

郭莉莉 段岩霞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学起来学进去,确实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智慧。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利用句式写话”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巧妙地调节阅读课上常见、单调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问答式教学方式,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聚焦地整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学科思维素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下面试结合部分教学片段进行具体分析。

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段一等奖第一名段岩霞老师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片断:

师:还有一句也写了边塞的寒冷。谁品到了?

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一句从“纷纷”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而且用的是叠词。

师:这里描写的是动态的雪和风,可是红旗呢?

生:冻不翻了。

师:一动一静。有人说岑参这里是翻用了虞世基的“霜旗冻不翻”。大家抬头看,我们能不能把“红旗”换成“霜旗”?大家轻声读读看。

生:我认为是不能换成“霜旗”的。因为下了一夜的雪,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如果再换成“霜旗”,就感觉不是那么亮眼;而换成“红旗”,就会引人注目,让人一眼就看出,就更有韵味。

师:也就是说,这一抹红旗一下点亮了整个阴沉惨淡的天空。像这样能够点亮诗歌画面的字眼,诗中还有好几组?大家找一找,同桌议一议,可以按老师的提示交流感受。

(PPT示例:邊塞本来是单调的,但这一抹红旗却点亮了阴沉的天空。)

(学生讨论。)

生:边塞本来是奇寒的,但是有了这梨花却温暖了我们的心。

师:为什么是梨花?

生:因为这梨花是诗人非常喜爱的。

师:看来梨花温暖了岑参的心,也温暖了你的心。

生:边塞本来是艰苦、粗粝的,但有了珠帘、罗幕,还有狐裘,就变得更加温暖。

生:我感觉身著铁衣的将士们有了温暖的狐裘就会感到非常的幸福,从中体会到了情义的东西。

师:这是苦中作乐,边塞本来是艰苦的,但他们主动参与,所以才这样乐观。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边塞本来是惨淡的,但这胡琴琵琶与羌笛却平添了一丝生气。

师:让人感觉到了热闹和欢乐,哪怕欢乐过后是分别。

(PPT呈现:)

边塞本来是寒冷的,但这美丽的梨花却温暖了北地的胡天;

边塞本来是单调的,但这一抹红旗却点亮了阴沉的天空;

边塞本来是粗粝的,但这珠帘、罗幕……却晕染出了几分柔美与华丽;

边塞本来是惨淡的,但这胡琴琵琶……却增添了些许热闹与欢快。

师:这就是岑参,因为他心中有这样一份美丽、温暖,才能给这首雄奇开阔的边塞诗增添了温度和色彩。奇丽就是岑参边塞诗的最大特点。请一名同学完整朗读屏幕上的这一组诗句,注意这些点亮画面的词语读得柔美一点,深情一点。

(学生朗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至“风掣红旗冻不翻”。读完后,大家鼓掌。)

这个教学片断所体现的教学品质非常高,教师灵动巧妙地教出了课程的深度和宽度,学生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整个教学生成丰富精彩。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句式“边塞本来是 ,但 ”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使得教学四两拨千斤,精彩纷呈。

这个写话句式撬动教学的奥秘在哪里呢?

首先,从教学内容看,这个句式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巧妙的“微课程”整合。很明显,教师在这个环节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岑参这一首诗歌“瑰丽浪漫”的特点。瑰丽浪漫在诗歌中的体现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分散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梨花”传达的春意盎然中,分散在“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几个修饰词所体现的华丽温暖中,分散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中连用三种乐器所渲染的饯别的欢快与热闹中,分散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中“红”字制造的一抹亮丽里。在诗歌中,怎样才能把如此分散的文本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体会岑参这一首诗歌瑰丽浪漫的特点”教得聚焦深入而不琐碎呢?当然途径很多,但是用句式写话这一设计,就巧妙地把所有可能体现这一首边塞诗歌“瑰丽浪漫”特点的诗句整合到了一块,各个“点”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得学生对诗歌这一特点的学习内容集中,体验深刻。

其次,从思维训练看,这个用句式写话的活动还给了学生一种深度思维训练,一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一个句式就是一种思维路径。这个句式给予学生的思考是这样的:原来,边塞(生活)本来是或者客观上是寒冷、单调、粗粝、艰苦的,是诗人的心灵有浪漫有温暖,才使得诗歌在“雄奇豪壮”之中又融进了“浪漫瑰丽”的色调。这个思考不仅体现着一种用联系的方法系统地阅读文本、整合文本的思维方式,同时蕴含着一种诗歌鉴赏方法:还原法、比较法,即将诗歌中客观的“物”从诗人笔下剥离出来,然后跟诗人笔下的“象”进行比较,找出矛盾,进行追问思考,从而发现诗歌创作的奥秘和诗人心灵的奥秘。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精彩纷呈的生成之后,教师用“小结”提炼了这一学习活动所蕴含的诗歌鉴赏方法。

还有,从学习主体来看,这样的写话活动跟一般的提问相比还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率。常规的提问如“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诗歌这一特点”,全体学生可想可不想、可说可不说,教师只能与被点到名字的个别学生对话,大多数同学成为课堂看客,显然产生不了调动学生大面积参与学习的力度。既然是写而不是问,就必须给学生时间让所有学生都静下心来拿起笔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实实在在地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这一过程,就是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语文课,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进去、学起来,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巧用句式写话,从教学生成看,就使得整个环节的教学真实高效地发生了。endprint

巧用句式写话这一教学设计,在其他课文如《变色龙》《社戏》的教学中,在处理教学难点、整合教学内容方面同样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变色龙》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看作者在场景、道具、人物角色(尤其是配角)、对话细节等方面做了哪些精心的设计,才成全了警官的这些变化?比如有的同学关注到了木柴厂这个场景,有的同学关注到了“新的军大衣”,有的同学关注到了“大衣”和“厨师”。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思考,如果不是“广场旁的木柴厂”这个公众场合,就会怎样?如果没有这件“新的军大衣”,又会怎样?正是因为厨师这个角色的存在,所以才会如何?大家任选下面的一个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屏显。)

如果不是(或没有) ,就 。

正因为 ,所以 。

(学生自读寻找,思考。)

生:如果不是在木柴厂里开始这个故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群众围观,也就不会把故事推展到高潮。

生:如果没有这件军大衣,就不会掩饰警官的尴尬,也无法表现他的内心。

生:知道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感到很尴尬。正因为有了这件军大衣,警官他就可以转移话题。

生:这件军大衣还可以掩饰他恐慌、故作镇定的神情。

生:我觉得这件军大衣起到了一个让警官想方设法转移话题拖延时间的作用。

师:对,你丰富了他们的答案。也正是因为这件军大衣,警官才能够掩饰尴尬和内心的恐慌,拖延时间,成功转移话题。

生:我感觉这篇小说中配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配角,就不会有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几次变色。

师:你是想说,如果没有这些配角的一次次插话,就不会引发警官的变色。

生:如果不是一只小猎狗,而是一只血统纯正的大猎狗的话,那么警官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次变色,不会先表示同情赫留金。

师:你提到了小猎狗。我们一起来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小猎狗的?

……

师:还有一个非常隐蔽又至关重要的“机关”,大家没有发现。请看屏幕。(屏显。)

第8段:“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师:其实,到“马上去办,别拖!”为止,警官已经处理完了这桩案件。可是,作者却让警官犹豫了一下:“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看似多余的一问,打开了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的机关。老师梳理了一下,请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们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如果不是这只毛色不好、模样不中看的小猎狗,就不会把警官打出常规,暴露奴颜婢膝的奴才本相。

如果不是“前几天刚到这儿”的将军的哥哥,就不难确定狗主人的身份,警官就不会反复无常。

如果不是广场、木柴厂这个公众场合,就不会聚来如此多围观的人群,警官就没有如此强烈的表演欲望。

如果没有公众场合人群一次次的插话,警官就不会一次次否定自己、剧情一次次反转。

如果没有这件“新的军大衣”,警官就无法掩饰尴尬、为转变态度拖延时间。

如果没有独眼鬼的“告密”,就无法暴露赫留金荒唐无聊的一面。

正因为赫留金这个荒唐无聊的举动,才有了这件充满戏剧色彩的案件。

正因为将军家的厨师正好路过这个木柴厂,才有了警官最后一次厚颜无耻的表演。

正因为作者故意不让厨师一次把话说完,才彻底暴露了警官走狗奴才的嘴脸。

正因为有了警官那多余的一问,才打开了警官五次变化的机关,诞生了这讽刺小说的经典!

师:小说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这些精心设计的地方,就体现了小说的虚构艺术和作者的匠心。契诃夫就是这样——(屏显。)

契诃夫善于以精巧的艺术细节,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其实,以上教学环节想要落实的教学内容,第一次试教时的设计是:

问题:小说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再读课文,看作者为了讲好故事,在场景、人物、道具、細节等方面,做了哪些精心的设计?

如此提问,实际教学的情况很不如人意,大部分学生想不出小说中哪些设计是“精心”的设计,如何才算“精心”的设计,甚至为什么要学习“精心”的设计,因此学习无方向,不聚焦,生成肤浅芜乱。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修改教学设计,让直接提问变为以上的“因果句式写话活动”,教学效果就出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句式蕴含着阅读小说的文体思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天衣无缝逻辑严密的情节(细节)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小说情节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细节)之间精巧的因果呼应关系,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总之,一个句式,就“体会作者情节设计匠心”这一教学落点而言,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整合相关情节,还渗透着丰富的小说文体知识,同时还能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一种文体思维:关注小说情节间的因果关系。也许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个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真正参与,真实学习,真切思考。

这种巧用句式写话活动,在《社戏》教学中就体会“双喜的性格”这一教学内容,也起到了激发兴趣、整合课程、促进生成的作用:

活动:师生分角色朗读“双喜”和“阿发”关于“偷谁家豆好”的对话部分,教师分别采访“双喜”和“阿发”。

采访双喜:其实你更想偷谁家的?偷人家的东西为什么还去征求人家的意见呢?

明确:从双喜的这一问中,我们能看到双喜虑事的周到,同时也看到小伙伴之间的亲密无间,淳朴无私。其实,双喜不仅这么周全,他还有好多值得我们细细品析的性格特点呢。

请同学们用句式“当 时, 的是双喜”,梳理体会“双喜”的性格特点。

以下是丰富的教学生成: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马上能想出“好主意”的是双喜;

当母亲担心、迟疑看戏没有大人陪着时,出来打包票的是双喜;

当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来安慰“我”的是双喜;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提议回家的是双喜;

当小伙伴们偷阿发家的豆时,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还是双喜。

优质的学习活动设计只是整个阅读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因此,设计时还应关注这一设计在整体教学中的“角色”担当,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各种状态,目的就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平台,学有深度,让学生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获得有效发展。

[作者通联:郭莉莉,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段岩霞,山东高青县第五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大衣双喜边塞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羊跑羔
暖 脚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消失的绿色军大衣
消失的绿色军大衣
军衣情结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