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萍萍
吕思勉曾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从另一层面上讲,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先秦诸子选读》是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系列教材之一。对于选修课文,学生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研读,从而拓展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而《孟子》选读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孟子》选读的教学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有的放矢。这不仅没有捷径可走,而且更多的要走寻常路。
一、选修对必修的延续之路
必修课侧重于基本知识、技能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主要体现为基础性。而选修课侧重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主要体现为拓展性和发挥个性、特长。如果没有必修课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奠基和基本技能训练,选修课的拓展视野、提高素养则根基不牢。如果没有选修课对学生的进一步提升,语文也难以真正形成。所以,“课标”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基于对选修课与必修课这一关系的认识,我们需要走必修的延续之路。具体到《先秦诸子选读》这本选修教材,就需要在两方面对必修课程进行延续。一是文言知识的进一步扎实。这本教材包含着大量的文言文知识,能扩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有助于提升其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孟子》选读时,可以有效利用在必修课中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和具备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重点的文化常识、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这既是对学过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选读课文的理解。二是思想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教学,我们不仅都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还都要关注思想修养的培养。虽说必修课侧重于语文基础,但决不可弃培养思想修养而不顾。例如必修三中的《过秦论》,提到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涉及什么是“仁义”,也就必然要联系到孟子所说的“仁义”以及民本思想。在学习《孟子》选读时,则会进一步深化对孟子“仁义”以及民本思想的认识。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把选修和必修剥离开来,而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与延续性,在选修课教学时不妨多走走必修课的恰当延续之路。
二、选读文本的取舍之路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课教材,不仅为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提供了较大数量的文言文,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从操作层面来看,客观上由于教材容量大且难度高,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教学时间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效率低下等毛病。从教师角度而言,如果领悟不了“课标”精神,缺乏课程意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足,对教材处理和使用不当,也会使选修课失去它原本的作用。从学生角度而言,教材内容太难,提不起学习兴趣,并且觉得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远,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这些主客观原因,都可能导致选修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之间的联系,采用单元备课、整体观照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取舍。具体到《孟子》选读,可以依据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取舍。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有三:一是张扬性善说,并不是说人性原本都是善的,而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但可以发展成善德的苗子,即有“不忍人之心”;二是提倡仁政,而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三是宣扬民本思想,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样才能成就王业。而这三个观点,又是层层推进的。教材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共有7节,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节《王好战,请以战喻》选取《梁惠王上》2篇,体现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节《王何必曰利》选取《告子下》1篇,阐述什么是“仁义”;第三节《民为贵》选取《尽心下》和《离娄上》2篇,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选取《梁惠王下》1篇,体现其“民本”思想;第五节《人和》选取《离娄下》1篇,体现其“仁义”思想;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取《告子下》1篇,主要谈个人修养,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第七节《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取《公孙丑上》1篇,是其“性善论”的体现。倘若我们正确把握了教材编者的取舍,再依据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对教材再做恰当的取舍与处理,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轻负高效地学习。
三、联系现实的必由之路
我们今天还需要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影响深远,尤其是儒家思想。而作为儒家“亚圣”孟子的思想观点,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孟子》选读教学时,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体会先贤的智慧,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学以致用。一是联系学生的现实。高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理应给予适度干预,积极培养健康人格。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中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要把这四端发展成“仁、义、礼、智”的美德,主要在于人为和后天的保持和发扬,学生应该积极发掘人格中善的一面,使之形成美德。孟子提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内视”,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学生应该不断自我审视,从而内化为品格。孟子倡导“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学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正气的人。孟子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应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学生应该有与国家共命运的责任感。二是联系社会的现实。孟子“仁政”思想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他的“仁政”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选文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养生丧死无憾”的自我和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社会和谐。不仅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还能接受治理和教化,从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尊老爱幼、扶貧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三是联系国家的现实。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一切从民出发。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以民为本”,都借鉴、传承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教学时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政之所兴、国之所兴联系起来,学生则会更深切体会孟子的远见卓识,也会为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感到自豪,从而增强强烈的国家意识。
走通了选修课对必修课的延续之路,就可以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文本,触摸先贤的智慧。走准了选读文本的取舍之路,就可以使学生研读活动更加有效,真正与先贤做一次思想和灵魂的交流。走好了联系现实的必由之路,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贤的智慧,沿着先贤的智慧之路更好地提升自我。总之,我们应该带着这种最朴实的愿望,走合常识的寻常路,踏踏实实地做好选修课教学。
[作者通联:河南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