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丽娜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就业是民生的保证,是民生之本.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要求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更好,进一步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希望对本专业及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有所启发和帮助.
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机械类专业某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表明,88.65%的毕业生选择各类企业就业,其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26.64%,就业主要流向与学科分类基本一致,与就业市场开拓的主要方向一致.
机械类专业某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表
机械类专业某届毕业生主要去向按单位行业划分情况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就业行业与毕业生专业相关度较大,主要集中在从事制造加工业,其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信息传输及软件行业.
机械类专业某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机械类专业某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方面,主要流向为内蒙古自治区,就业人数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58.73%,多数毕业生在区内就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具体情况见表.
机械类专业某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表
2.1.1 宏观经济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措施的落实,劳动力素质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岗位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行业产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减弱,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显现.
从行业特点来看,出现了机械加工行业附加值降低,设备投入资金较大的情况,就学院接触的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来看,企业规模扩大较难,因此对新职工需求不大.同时,当前大型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大,新购机器需求不振,导致大型工程机械销售低迷,相关企业效益下降.受以上两个方面影响,机械行业对本专业学生需求量有所下降.
通过调研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机制、机电、测控专业应用范围较广,除机械制造行业外,电力、土建、矿山、乳制品、IT等行业也有一定需求,学生就业方向较散,行业分布广,因此受宏观经济趋势影响比较明显.从目前形势来看,市场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呈上升态势.同时,往届毕业生及部分已就业毕业生重新择业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就业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2.1.2 社会用人制度
从2015年起,一些国有企业因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到校招聘次数明显减少,很多都采用了“社招”的方式,即通过网站面向全社会招聘,不再局限于个别对口高校,因此今年很多企业不再单一面向我校学生招聘,改为全社会网投,也不会通过学校直接通知学生面试、笔试等.因学院近年来的就业一直得益于个别联系较为紧密的大型企业的对口招聘,因此这一方式变化对于学校的总体就业情况有着负面的影响.
同时,很多国企及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私企、外企在用人条件上设置了很多硬性规定.一些企业只招收985、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一些到我校招聘的企业也明确了对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条件的要求,还有一些单位明确表示不接收女生及三本学生,这些硬性条件的设置对于很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明显影响.特别是在学生四级通过率较低的情况下,一些来校招聘的优质就业岗位因没有足够多符合条件的学生而白白流失.
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对实习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效益和效率的角度考虑,这些企业一旦与学生签约,希望学生们能够立即到企业工作、实习或者接受企业专业能力培训,而这就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环节产生了矛盾,结果就是一些企业来校后希望学校能够向已走上社会的往届生发布招聘信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局面,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目前,国内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沿海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很好,对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但是,从人才需求上看,目前机械行业最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即既有技术专长又熟悉管理技巧,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并运用合理的管理知识把握企业发展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改进、设计开发产品的人才;四是高级技工.
针对以上的发展趋势,从学校层面来讲,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层面,需要科学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通过走访、调研、与毕业生的访谈交流,结合日常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在此列出比较集中的一些个人择业心理和行为:
部分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够,过高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的专业文化知识,盲目求职,所以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经常出现一些同学在就业前期只盯着“国企”“央企”,但因自身条件不够优秀而屡屡碰壁,结果直到毕业前仍未找到理想岗位.还有一些同学不断徘徊于择业与考研之间,或是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坚持要考研,结果考研失败后又转而找工作,但一般来说,考研结果明确后往往已错过了校园招聘的高峰期.
即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积极”,即使在已取得不错岗位的情况下,仍“得陇望蜀”,于是出现了一些学生占着两三个工作岗位后还在不停地参加各类招聘,而另外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却找不到一个岗位,导致了一些就业资源的浪费.
有些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能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去分析应聘单位岗位的需求,也不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有关,是否适合自己将来要发展的方向,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是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热门就去找什么工作,造成就业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调动全院教职工关心和支持就业工作,形成了“学院统筹全局,就业指导办公室具体牵头,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各个系部层层落实,全院教师职工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
学院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院领导、各系主任、毕业班班主任及就业办指导办公室负责人参加座谈,研讨内容为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等问题,广泛交流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为扎实推进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全院教职工充分利用在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中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及社会资源,积极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
学院始终将就业工作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重视就业、教育教学等部门的互动交流,深入企业广泛调研,跟踪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掌握市场需求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项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着力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与企业合作开设了“企业设计制造实例”等课程.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来自企业已有的和正在研发的产品,并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持续组织毕业生奔赴企业进行实习,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了解社会,了解就业所必需的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
学院相关人员深入毕业生实习基地,与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探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安排、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工作,交流今后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事宜.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克服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企业与学生签署就业协议的基础上,将部分毕业生大四阶段的培养环节放到该企业进行.
学院始终把就业宣传和服务纳入日常工作中,通过就业网站、海报、咨询、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使毕业生做到“就业形势清,就业政策清,就业程序清,自我定位清”,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每年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分析近年来国家的就业形势及专业的就业基本情况,围绕“明确就业定位、找准就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动员,详细介绍就业流程、就业手续办理、简历制作、就业协议书签订、报到证办理等具体细节问题.
学院分别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交流会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会,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就业问题,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向毕业生详细介绍征兵政策及相关流程,认真落实大学生征兵工作任务;指导毕业生积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找准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早落实就业单位.
学院拟定“一对一”就业帮扶谈话提纲,召开“一对一”就业帮扶专题会议,对就业工作人员及毕业班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分配未就业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帮扶指导,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及未就业原因,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心理疏导,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帮扶,切实做好帮扶对象的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院重视构建网络信息和服务体系,针对每届毕业生建立了“毕业生之家”微信群和QQ群,完善网络信息建设,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畅通、共享.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原则,与校友及用人单位积极对接,开发社会资本,努力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与岗位.学院相关人员走访各家企业,与企业有关领导及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交流座谈,探讨和交流协同创新、科研项目及生产技术合作、产品研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校企合作事宜.
经过一系列深入地调研走访,学院更加准确地了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与企业的关系.经走访之后,企业向学院提出了用人需求.
通过近年来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探索,并在总结近年来就业工作经验、分析就业困难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也深刻认识到,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要对现行做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毕业生意向摸底工作要前移,以便做好重点推荐工作,尽可能减少部分学生同时占有两三个就业岗位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大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要摸清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生的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工作,通过优先推荐、分类指导、强化培训、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其合理调整择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就业.
就业观念、个人发展规划的教育要贯穿四年教育的始终,把日常教育的重点放在明确价值追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动机上.从学生入学后,就开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行行能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念.加大专业介绍、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发展前景介绍等相关工作的力度;加强就业办的指导工作力度,针对个体特点、意向及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道路;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的工作机制,强化专业方面点对点的指导帮扶.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于仁财.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判方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3〕郭钟宁,骆洁嫦,于兆勤,陈蓝,钱燕鸣.以就业竞争力为导向 创建有区域特色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
〔4〕叶江,邱长军,李岚,樊湘芳,王源蜜.湖南省属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意愿抽样调查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5〕王丽丽.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职业技术,2009(05).
〔6〕须莹.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5).
〔7〕李岚,邱长军,吴炜,等.个性化培养机械工程师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