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芬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
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情感,包括认可、赞同。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们对一事物的真正认同需要经历知(了解、理解、掌握)、信(相信、信任、信仰)、行(拥护、维护、发展)等环节[1]。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人对其他人、对群体或价值观念在心理及情感上趋同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立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指:“青年教师在正确理解和认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思想上表现为内心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行动上表现为实际履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3]。”这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将马克思大众化推广的必要途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了解并掌握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现状,一方面可以作为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又能够为我们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夯实的基础。因此,归纳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其原因,为探索提高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策略奠定基础。
结合本院实际,紧扣调查目的,设计了本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状况这5个方面31个调查项目。本次调查采取的是不记名答卷的方式,选择对象是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本次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179份,经检验有效问卷171份,问卷有效率为87.7%。
有79.6%的青年教师认为这项调研是有价值的。从五个部分的调查数据显示:(1)在认识状况上,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多数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但了解的还不够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认知上的偏差。(2)在情感状况上,本院还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重视不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无感情、淡漠。(3)在信仰状况上,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虽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信仰教育。(4)在运用状况上,大部分青年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急需大家齐心协力地总结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探讨策略来加强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2.1.1 国际层面原因分析
文化思潮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双刃性。一方面我们可以吸收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一些国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又会给我们青年教师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1)世界性的信仰危机与文化迷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与迷茫是全世界信仰危机的一个部分,它对意识形态的选择、构建、成型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和淡化。如今,青年人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忽视中国传统的节日。他们更是时刻把握思想和物质上的新潮,西方国家把他们当成瓦解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重点对象来培养。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各种文化思潮愈演愈烈,他们传递文化思潮的方式方法越来越隐秘。有些青年教师从小在国外接受西方教育,回国之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还时刻保持着西化的模式,若对马克思主义情感归属不强的话,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持怀疑的态度。(3)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改变,让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受严重意识形态的思想冲击和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
2.1.2 国内层面原因分析
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除了有国际层面的影响,国内层面的原因剖析也是不容忽视的。简单概括一下国内各种因素中对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1)马克思主义环境熏陶的力度不够。环境育人功能已成为教育界共识,环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熏陶具有很强的教育感染力,我们深谙这个道理。之前我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熏陶的社会环境力度不够,青年教师没有时刻提高警惕,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运用的能力。
(2)国内市场经济功利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功利性强,处处以金钱为重,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断盛行,再加上社会上出现一些“黑商”和“贪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移,这样势必会迷失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价值观。
(3)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是了解境外新闻已经不是天方夜谭。如青年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如洪水猛兽严重影响着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
(4)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惑。近年来,本院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但还存在着面对“95后”学生和“90后”年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这样无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学校、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配合力度的不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其他部分都是各自熏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没有团结协作创造一些平台去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2.2.1 忽视自身政治素质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有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任何一个素质都不能忽视,否则就无法完成教育目标。有部分青年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只要自己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或者认为专业知识学好了,其他素质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事实证明青年教师如果忽视政治素质的提升,往往就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明锐力,不仅自身容易被错误思潮的利用,也对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青年教师在 “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和各种错误政治思潮的侵袭时,就显得被动、盲从、甚至被利用”。[4]
2.2.2 缺乏对自身信仰教育的培养
信仰是从事活动的精神引领。虽然本校青年教师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但缺乏重视对自身信仰教育的培养,因此教师自身首先应开展信仰教育,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平台宣传新思想,形成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这样才能把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有信仰有力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2.2.3 缺乏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
本院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教育,有的仅停留在引导培养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上,没有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熟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一些平台来培养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更没有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以及社会、学校发展的现状,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课堂”与场所的渠道。总之,缺乏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和市区以及优秀党员发动四级联动机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能力。
2.2.4 缺乏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数代人的沉淀形成的一门高深的理论。但是本院还有部分青年教师至今未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存在教学方式不当,并没有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认真的传递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忽视精神层面的修养。本院还存在基础理论课填鸭式教学法,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互动,学生也不会刨根问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停留于表面,学生很难真正地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更不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