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 海运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一些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具有工管、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基于多学科融合理念,提炼课程知识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陈安华等[1]论述了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环境的特点以及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提出了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创新环境的新途径。李强等[2]研究了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伍冯洁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新方法。吴羽等[4]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王彪等[5]通过对多物理场数值仿真方法的研究,论证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交叉学科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措施。黄旭等[6]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实际,从教学体系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学科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李云芳等[7]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港口现代化管理》课程具有工程学科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特点,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要求和地方经济特点,是一门兼备理论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课程。本文基于“学科融合、讲论结合、问题引导、创新务实”的教学理念,以该课程为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等方法,融合港口工程、港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在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结合港口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生产实践,提炼科学问题及实践问题,确定研讨选题,促使学生以深入思考和团队智慧挖掘为路径,开展学习和研究创新,促进前沿性、高端化研究成果的产生,并重点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很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征。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促使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内容需要融合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点,在课程内容设计、问题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中均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特征。
《港口现代化管理》课程具有工管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并有着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及区域发展战略对课程内容的最新要求,又要考虑到港口管理领域的经典知识体系及现代化科技的应用,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研讨问题及案例分析,实施科研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可以选取全球吞吐量排名第一的宁波舟山港以及具有管理体制改革特色的梅山保税港区作为实例重点分析,促使学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有利于贯彻多学科融合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且能够优化港口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建立了系统性的,以教师科研、学生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问题为引导的新型研讨教学模式。融合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参与到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及论文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和创新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问题具有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特征,需要结合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数学建模、管理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实施以科研与问题为引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科研、论文、实践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要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技能与应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全过程的参与,应该在学习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进行成绩考核。在考核标准上,鼓励学生设定阶梯式目标,循序渐进,坚持过程性考核和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以《港口现代化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涵盖港口管理领域的全部理论和应用知识。在教学大纲设计及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在港口管理中的应用,将最前沿的港口管理理论和方法纳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读,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港口管理模式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得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并具备前沿性和领先性。即要基于工程、管理等多学科融合的理念,根据港口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根据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补充和强化港口供应链管理内容,强化港口客户管理内容。
(2)根据现代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油品及化学品码头的发展趋势,补充专业化码头运营管理方面的针对性课程内容。
(3)基于现代信息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自动化码头、智慧港口建设的内容。
(4)基于绿色环保理念,补充港口工程建设、绿色生态港口、港口防污染评估等内容。
(5)基于目前港口大型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现象及港口服务效率提升的需求,并且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强化港口生产组织、港口装卸工艺、港口生产调度系统优化的内容。
(6)鉴于港口自身经营及客户管理的国际化特点,引进最新出版的英文参考教材。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强化英文资源,并在港口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采用英文授课。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前提,深入挖掘课程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生产实践问题,结合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实际需求,提炼教学和研究重点,设置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实践需求强的科研选项和待解决问题,使之作为学生研讨式学习的内容,加强课程深度。
(1)研讨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建立系统性的以教师科研、学生论文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为引导的新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参与到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及论文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和创新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实施过程。制定相应的科研和问题引导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根据课程内容拟定学生研讨选题,组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准备,进行课堂讲解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实现科研和研讨式教学的良好互动。据此,设计出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3)实施效果。结合教师科研及学生的科研项目等,实施以科研与问题为引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科研、论文、实践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互动。在《港口现代化管理》教学中,鉴于港口发展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在国际先进港口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细化港口案例的类别,建立了不同类别(集装箱港口、散杂货港口、油品及危险品码头等)、不同层次(国际枢纽港、区域枢纽港、支线港等)以及不同定位(腹地型港口、中转型港口、服务型港口等)港口的多元化课程案例。同时,在港口管理体制、港口建设、经营模式、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调度方法等方面加强案例分析深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共同设计完成一份案例作业。
(2)团队间的方案交互共享。
(3)团队成员讨论其他小组的方案并提出问题。
(4)团队之间进行提问和答辩。
(5)小组团队对自己的管理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6)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拓展。
一般来说,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具有一定应用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课程实践及实习等,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依托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生产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检验问题的解决效果等。理论教学方面,课程所依托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须完善,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课件、案例、教案等教学资料齐全。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将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教学组织和安排有序。在一些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学中,外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不定期授课,加强学生对实践应用知识的理解。
基于多学科融合,根据修课学生的硕士论文选题方向,确定其PPT研究内容,并做深入探讨。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共同研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建议,有利于学生的针对性深入学习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课程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
采用多个环节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课程综合成绩包括基础分数和附加分数,基础分数为研讨问题PPT考核成绩和期末论文考核成绩的总和,附加分数为发表论文和实践考核的奖励分数[8]。
(1)研讨问题考核。学生研讨PPT和案例的质量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根据研讨的深度及效果给予分数。
(2)期末论文考核。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提交一份课程考核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给予考核分数。
(3)发表论文考核。鼓励学生提炼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发表论文的同学,在综合考核成绩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加分。
(4)生产实践考核。根据学生学习和研讨问题的生产实践结合度以及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给予一定的实践考核加分。
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定位,根据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持续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教学内容的引导,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并通过研讨和PPT讲解,促使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主动寻求知识体系的重点和突破点。同时,要结合课后不定期的实践、实习及生产实践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实行多样化,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讨论、PPT作业讲解、期末考核论文、发表论文及生产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对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量。
[1]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等.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47-49.
[2]李强,季更生,屠洁,等.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轻工科技,2014,(10):139.
[3]伍冯洁,黄文恺.基于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106-107.
[4]吴羽,张倩,伍冯洁.本科生多学科融合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0):93-95.
[5]王彪,沈小正.多学科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6,(3):182.
[6]黄旭,蒋云良,顾永跟.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多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6-90.
[7]李云芳,朱涛,盛宝莲.构建本科“多层次、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1-6.
[8]刘桂云,赵丹.论科研导向探究式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考核[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