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当前,我国流通业正顺着智能化大革命的步伐,经历着智能化流通革命。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传统的流通业态功能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异军突起,似乎颠覆了传统流通业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工业产品不断向智能化升级,也对智能化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呼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了要从流通模式创新发展、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绿色流通和消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加快流通业发展,事实上也对流通业的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对智能化流通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可见,我国未来流通业的发展必然是在智能化驱动下的一个转型过程。这一转型过程必将重塑传统流通业的价值链,促进老的价值链不断向新的价值链拓展和更新。如何把握好智能化大革命的趋势,积极有作为地推动流通业价值链创新,对我国流通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化驱动下的流通业究竟是个什么存在形态?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我国著名流通专家洪涛在“中国流通智能化趋势高层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较为专业的定义。结合他给出的定义,笔者认为智能化流通就是通过基于一定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手段和渠道,将流通主体、客体,以及流通工具等元素相互融合而形成具有协同运作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流通业态。智能流通既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业形式,也可以视为流通业进行跨界融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诸如智能零售、智能物流、智能消费、智能支付等都是智能化流通活动的范畴。
我国零售业态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店、网上店铺等业态革命,物流业态则经历了工业内部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O2O物流等业态革命,这些都是我国流通领域的重要演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流通业智能化大变革的阶段过程。自2012年以来,智能化流通产品和服务不断问世。在哈尔滨开业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我国第一台中式快餐自动售卖机、远距离控制冷库等都是重要的智能化流通产品,是流通业智能化的代表。
智能流通,既然作为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的一种新型革命,必然涉及到其原有价值链的革命,这其中包含了对原有价值链的一种重构或者说是整合。流通业价值链的整合,也涉及到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重新建立,这种整合代表了整条供应链上的制造型企业与其供应链伙伴在组织关联互动、信息共享整合、资源互补协调等方面采取了战略性的合作。所以,流通业价值链的整合,不仅仅局限在流通业本身的供应链整合,也关乎到与制造业之间整个供应链的关系重构。
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的整合过程,就是依托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对从产品的生产到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包括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重构,通过对原有关系的重构,使得流通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价值共创。因此,在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的整合实质上就是将智能化的元素贯穿到整个整合过程中,对于整合的方案也应是智能化的。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的整合必然会引起流通组织的变革和技术的升级,从这一根本特性可以清晰地知道,在它驱动下的流通业价值链整合,不仅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响应速度,还可以通过全面创新流通服务模式,对流通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产生强大辐射效应,对于再造流通业价值链新优势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流通业发展模式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明确为谁来创造价值,这便是一种价值链整合提升的把脉方向。
在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主要表现的关键特征就是价值共创性。价值共创性,顾名思义就是流通企业、供应商与客户等关联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行为,实现新价值创造的一种联动性整合过程。智能化驱动下的价值共创,自然需要以智能为特色,以知识为基础,对具有智能化范畴的资源整合到流通业价值链中,从而实现价值链升级。
价值共创,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发生在供应链上各主体进行互动交易的环境中,这个互动交易的核心既可以是物质产品,也可以是虚拟服务或精神层面联系。例如,流通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易体现为:立足下游客户需求,将上游供应商、流通商与下游客户形成价值共创的利益共同体。在智能化的价值共创情境下,智能化的元素贯穿了产品提供、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依托智能化渠道实现充分共享,形成一个利益生态圈。
流通业价值链的提升,关键在于是否对流通服务的价值起到了增值作用,而流通服务的优化也必然是依托功能更加强大的流通平台来实现。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整合提升的路径,也应聚焦在把智能化的元素融入到流通平台和流通服务中去,实现流通平台和流通服务“双提升”。
由此,本文构建一种“平台模式+智能服务”的新型路径:
(1)打造以客户价值提升为核心的平台型流通模式。基于原有流通平台的各个功能,充分融入智能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开发新型的交易型流通平台,打造形成新型的平台型流通商业模式。通过该平台的打造,逐步形成以客户价值为主的价值网络体系。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买家的大规模积累,从而会诱导越来越多的卖家自主将流通服务“嫁接”在平台上,形成一种买家卖家循环递增的动态演进过程;第二,智能化的平台是高度集成在网络信息载体中的,平台上的企业主体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来自线下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参与,在交易规模、交易价格、交易方式等可以实现充分对接,提高产品供求效率;第三,该平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因而平台上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就是构建全面的流通生态系统,所以各企业都会积极挖掘更深层次的客户需求,提供生态圈内所有成员所需的流通服务,这不仅能为自身商业利益最大化提供条件,也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主体以及客户利益的增加带来红利,进一步促进流通价值链的增值。
(2)打造面向流通生态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意味着知识密集型的,通过智能化技术、渠道的介入,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可以探索为客户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方案,增强客户在平台上的粘合度,从而加速流通平台从传统的交易性平台转变为流通生态圈。要扩大和优化流通生态圈,平台上的流通主体需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通过自身产品和服务类型的增加,以及流通信息匹配度的不断提高,来增加平台上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规模,实现流通生态圈的“扩围”;第二,通过自身不断评估价值和资源供给水平,加强与客户未实现满足的需求进行有机匹配,从而锁定更多的忠实客户,达到流通生态圈“凝聚化”的效果。
为了强化以上两种能力,平台上的企业应在价值链整合过程中,积极主动为客户打造智能化的优化方案,加速单一的销售交易职能向智能化综合流通服务转型。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根据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可分为:智能采购方案、智能生产方案、智能物流方案、智能零售方案等。例如,智能物流方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功能,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入到仓储、包装、运输、装卸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实现货物运输全过程的智能化;智能零售方案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等功能,开发智慧零售门店,可探索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渠道,打造零售一体机、无线门店等新业态,打通零售全渠道,实现零售生态闭环,帮助客户解决购物距离、商品查找、支付渠道等方面的壁垒,也帮助商家实现智能库存、智能数据分析、无人化营销等功能。
智能化驱动转变了流通业的价值体系,优化了流通业价值链。通过实施流通业的智能化,改变了流通业价值链的主体角色。在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的主体角色包括平台型采购代理主体、智慧型方案制造主体、供应型虚拟厂商主体以及虚拟型物流集成主体等四种角色。为了提高流通业价值链,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网络,针对流通业的行业痛点,不断进行了智能化驱动,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模式,促进流通业价值链上的主体角色转变。
平台型采购代理主体是流通业价值链中的基础层,智能化驱动促进了一站式网络平台采购与产品优化,为关联客户提供了优质的供应渠道,开辟了新的供应点,提高了关联客户的采购效率,进而提升平台的管控能力。一站式网络平台产品种类丰富,供应双方信息相对称,网络供应服务齐全,平台型采购代理主体可提供在线查找、在线订购、在线支付、技术咨询、物流跟踪、售后服务、产品评价、产品评价等诸多服务,但不限于此,根据客户需求,智能化网络平台可快速响应,解决了原有响应迟缓、采购分散等短板,降低了客户的采购成本。
智慧型方案制造主体是流通业价值链中的高级层,智能化驱动提高了仓储与数据服务的机制,增强了客户的黏性,实现了制造主体的柔性化生产。一方面,智慧型方案制造主体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提高产品的交易;另一方面,智慧型方案制造主体还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智能仓储服务与技术服务。智能化仓储降低了客户的仓储成本,方便了客户对采购产品的管理。智能化仓储的最大优势在于节约了客户的资金,只有当商品领用后才确认购买,才需要支付库存服务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库存费用。流通业价值链中的高级层实现了“零库存、零时差、零投入、零流程”,不但有效节约了采购成本,还实现了库存的“免费”服务,提高了客户对智能化物流平台的黏度。智慧型方案制造主体还需要不断升级,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通过平台发展远程技术服务,解决客户面临的技术问题。
供应型虚拟厂商主体是流通业价值链中的服务层,智能化驱动有利于打造高性价的自由品牌,让利给客户,增强客户对供应虚拟厂商的黏性。供应型虚拟厂商可根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定位客户的需求,挖掘平台客户的交易信息,在保障市场销售的同时,销售性价比高的产品,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塑造供应型厂商的知名度,可通过创新产品的经营策略来服务众多客户。针对不同的消费主体,虚拟厂商可提供多类型的产品。第一种是性价比高而且价格相对透明的知名产品,该类产品的利润一般维持在正常利润;第二种是特色产品,该类产品的品质较高,且价格弹性大,生产高质量的特色产品是一个创立自有品牌之路,只有把好质量关,自有品牌才能打响;第三类产品是个性化产品,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订制需求,满足小众的各类客户。
虚拟型物流集成主体也是流通业价值链中的服务层,智能化为自建物流与服务平台牵线搭桥,强化了线上线下支持体系,全面实现了客户的价值共享。针对特殊性产品、高精密商品,虚拟型物流集成主体为这些物品提供了高智能化的服务,各类产品分门别类,对于特殊物品采用专门的仓储保管,做到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快速运输送达,为各类厂商提供长期、有效的物流服务。一方面,虚拟型物流集成主体可服务无自建物流的厂商,节省厂商自建物流的成本,为厂商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虚拟型物流集成主体还可以服务有自建物流的厂商,实现厂商与最终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解决产品安装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服务包括基本的安装、调试等服务业务,既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厂商的服务成本。见表1。
表1 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价值链的主体角色及优势
智能化的流通,需要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进行整合与重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运作,因此必须对流通行业的相关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但是,目前国内的一些本土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流通企业的行业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无法适应智能化流通发展需要。因此,我国政府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措施对流通企业的标准化进行引导。首先,应规范流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流通企业进退出机制。其次,应规范流通业的集中度,对流通业的业态布局进行宏观调控,例如对大型外资流通集团的垄断行为进行合理限制,对不符合流通业良好发展的流通企业予以强制退出,确保流通市场规范发展。再次,加强流通技术的标准化建设,例如对智能化技术软件、管理方案等应设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为智能化流通营造良好的规范环境。
要构建智能化的流通体系,加速流通业价值链创新升值,就要强化供应链与流通的一体化建设,使流通的各个环节依托智能化渠道充分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智能化流通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的设计与产业化。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在智能物流共性技术以及流通企业自主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成本和精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总体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本质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缺乏先进且适用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做支撑。因此,为了加快推进智能化流通建设,应集中全力强化对智能化流通涉及到各个环节的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调试与运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流通产品和服务。
智能化的流通,意味着传统流通行业不断向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流通行业转型,这就必然要有一支强大的流通人才队伍进行智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流通行业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企业对人才引育方面没有形成充分的意识,也没有足够的投入。所以必须要加大流通行业人力资本的引进和培育。一方面,应加大开放程度,大力引进流通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壮大本土流通行业的智力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联合流通企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加大对流通人才的培训力度,并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内部员工培训。此外,政府也要积极加强公共设施投入,在居住、生活、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服务,进一步确保流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在智能化驱动下,流通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强大的智能化信息平台,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客户等强化对接。而智能化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有完备的后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作支撑。智能化流通功能的横向集成与纵向关联,都需要借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来实现。可根据智能化流通价值链的各个主体的定位与需求,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上集成相应功能,包括采购信息中心、生产供应信息中心、物流信息中心、零售信息中心等,在各个分块功能上实时采集有效信息,满足相应主体的信息资源需求。
要发展智能化的流通业,促进流通业价值链提升,就要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完善与流通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夯实智能化流通业发展的配套基础。首先,应加强物流基地的建设力度,应科学谋划和布局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区域性仓储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完善智能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应鼓励在城镇建设智慧街区、智慧商场等智慧商业点,为智能化流通各业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载体空间。再次,积极提高互联网的全域覆盖率,特别是加大农村地区的宽带建设,消除城乡的“信息鸿沟”,助推智能化流通价值链向农村延伸。最后,持续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开拓线上商业渠道,并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为智能化流通业的发展和价值链的提升提供更加坚实的后台支撑。
[1]Marko Kohtamaki,Jukka Partanen.Co-creating value from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lationship learning in supplier-customer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
[2]R Shearmur,C Alvergne.Intrametropolitan Patterns of Highorder Business Service Lo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nteen Sectors in Ile-de-France[J].Urban Studies,2002,39,(7).
[3]李勇坚.高端服务业与流通产业价值链控制力—基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8).
[4]F Chigora.Value Chain Analysi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Insurance Business[M].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3.
[5]高峰.我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6]陈彬.全球价值观视域下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困境和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2017,(33).
[7]李德力,虞海珍,余升国.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模式优化—基于农户增收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8]蒋思雄.需求导向视角下流通企业价值链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9).
[9]祝合良,石娜娜.流通业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中的作用与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