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和校企协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8-06-21 09:18:48
物流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导向应用型校企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龙口 265713)

1 引言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我国当前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从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7年12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连续出台多项涉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指导文件,不断深化校企协同在我国职业人才战略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最新出台,更将产教融合推向了新时代。烟台南山学院作为大型企业集团办学的典型,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发展目标,借助企业办学和校企毗邻的先天优势,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基于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2 改革与实践的理论支撑

2.1 需求导向理论

需求导向理论是根据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在满足外在需求的过程中,使人才的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主动的信息调研与掌握,导致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出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供需错位”。本专业以需求导向理论为基础,主要实现了两方面的需求导向对接:一方面是专业方向与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实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立足需求导向理论,通过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与预测,并将企业主体深度的引入到物流人才的培养中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以及岗位导向下的人才岗位技能标准与调适机制,深入探索与实践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从单纯的“高校供给导向型”向“社会需求导向型”转变。

2.2 协同教育理论

校企协同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学生实施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克服高校在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方面与社会、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2]。正如管理学家泰吉(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的“战略缺口”理论一样,“企业或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完全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取得的战略业绩与其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个缺口”[3]。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协同教育,但是普遍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深度不足”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缺口式”错位问题。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校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校企双方形成育人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践了校企之间的多元协同,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3 改革与实践针对的主要问题

3.1 物流管理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虽晚,但在规模和技术方面发展极其迅速,这为年轻的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高校普遍对物流产业变革反应滞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业当前发展阶段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人才供给呈现出与需求明显的不匹配态势。典型的表现为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滞后于行业创新,行业主动更迭的周期远快于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被动跟随的变迁。随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走向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现实,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物流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愈发明显。

3.2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融合度低”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校企融合方式一方面可以及时跟随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动力不足、合作积极性差、合作层次不高、合作深度较低、合作广度不够等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对物流行业的认识为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在主动参与物流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并不积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末端化”状态,“用人而不育人”普遍存在,浅表化低融合度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随着物流业体量不断增加和智能化发展,这一问题极不利于物流战略人才的供给。“两张皮”式低融合度治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新时期对中高端职业创新人才的需求。

4 改革与实践路径

解决物流管理人才“供需错位”和校企合作“低融合度”问题,其实质就是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容与层次,通过良好的机制整合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参与度。本项目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依托以下路径:

4.1 立足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确立专业方向

以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经济和企业岗位群,逐步明确了企业物流、港口物流、国际物流和智能物流四大特色专业方向,构建了“平台+模块”特色课程体系,改变了“普而不专”的物流人才培养状况。如图1所示,在四个专业方向上,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行模块方向的课程架构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化与针对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改革中建成了智能物流模块的省级精品课程群,其他模块也形成了鲜明特色。

图1 立足地方经济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向模块

4.2 搭建“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

利用大企业集团办学的先天优势,依托南山集团主导产业,逐步探索搭建了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如图2所示,以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校企双主体交互介入,选择南山集团企业中突出的物流部门和物流业务,利用校企毗邻的便利条件,实现物流专业教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企业物流管理与技术人员“教产学研做”的一体化统一。学校专业教师介入到企业主要物流业务活动中,在对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强化了对行业应用的认知,进一步带入到学生的培养中来。企业介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在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岗位能力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用型教材与课程开发等方面发挥育人作用,为企业储备应用型人才。校企一体,协同育人,实现“育人”和“用人”无缝结合。

图2 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

4.3 建立基于需求导向的技能标准化与标准技能化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为实现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项目自2012年起基于需求导向着手制定物流管理人才岗位能力标准。围绕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求,通过校企的多元融合与共同调研,逐步确定了应用型物流人才岗位能力标准,建立了物流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指标体系及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岗位的基本能力标准、专业能力标准、基本知识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基本能力考核标准、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六大组成体系。其中核心的仓储配送岗位群、采购管理岗位群、运输管理岗位群、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岗位群、物流信息与规划岗位群等标准体系在推动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锻炼方面成效显著,极大的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在结合行业的发展变迁和新技术的不断更迭,考虑物流管理人才岗位标准的适应性问题,建立了不断更新的调适机制,以便能够满足新的岗位人才培养需求。通过逐步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个“需求调研—技能标准化—标准内化—标准技能化—动态调适”前后贯通,全程需求导向及校企协同育人过程,其逻辑序化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协同技能标准化与标准技能化育人路径

4.4 实施校企一体化的“多维协同”

第一,协同构建团队。校企一体共同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岗位实际应用问题,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物流技术及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担任部分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如实验课程指导、集中教学实习指导、就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等。校企协同构建师资团队,极大提高了“双师型”队伍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协同开展研究。以应用型问题研究为导向,校企双方协同开展问题研究。校企双方在纵向与横向课题方面开展了多项专业应用性研究,增强了双方协同的互惠性同时加强了师资团队能力。同时围绕校企协同育人开展了教育教学课题,如“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策略研究”省级教改项目等,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与实践协同育人的路径。

第三,协同编写教材。为了改善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材与行业问题的脱节现象,提升教材的应用性能力培养质量,开展了校企协同编写教材,与企业人员一起挖掘企业案例,总结企业实际应用环节素材和数据等,融入到教材中来,尤其是实训指导类合编教材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第四,协同制定标准。在物流人才岗位能力标准及部分课程标准制定及调适方面,实现了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协同。校企协同师资团队共同参与企业岗位调研,研究岗位基本知识需求和基本能力需求,参与编写与修订不同物流岗位群标准指标体系及考核指标体系。在实践课程标准方面,企业人员结合岗位需求情况参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共同研讨制定部分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例如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校企人员协同制定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逐步实现所有选题来源向实践问题的转变,企业人员参与论文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应用能力。

图4 校企协同开发“嵌入式”课程

第五,协同开发课程。基于校企一体化基础上,校企协同开发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践与创新课程,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问题融合到课程内容中,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结合企业办学的一体化优势条件,利用产业资源和物流岗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南山集团产业设计与实践了校企协同“嵌入式”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实践问题融合到嵌入式课程中,实现现场教学场景切换,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5 结语

基于需求导向和校企协同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从服务地方经济入手,确定专业特色方向,以企业岗位群为需求导向,通过建立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与机制,实现岗位技能标准化与标准技能化基本路径,并进而在合作机制中实现多维协同。该模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平台到路径,可以为地方经济培养合适的现代应用型物流人才。产教融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推进现代产教融合治理体系过程中,需求导向和校企合作必须紧密结合,需求导向是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也是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脱离实际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同时,校企合作应在不断深化合作内容的过程中实现多维协同,建立适合区域特色和校企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走出一条需求导向校企协同的人才输出之路。

[1]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3-115.

[2]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59-63,73.

[3]李耀麟.高职校企协同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52-153.

猜你喜欢
导向应用型校企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犬只导向炮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