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研究

2018-03-06 10:42马武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通识传统文化

马武军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

1 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培养每一位学生在为人、处事、做学问方面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构建与保持当前教育的有力支点和思想源泉。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之灵魂,二者价值一致。古往今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存在类似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敬老尊贤”的文明礼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魂,其内在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辅相成,两者属性相容。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它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文化即化人的深沉积淀,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所达到的某种方式和程度。恩格斯曾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从这里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向了道德价值,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之中,不自觉地行使着德育的功能,而教育的本质即为德育价值的根本实现,德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使得教育具有内在的文化属相,良好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两者具有资源共享性。中华传统文化在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多元文化格局,这种多元性的文化格局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限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再生性,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道德的文化资源。学校教育如同润滑剂,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所能触碰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在校园文化中相互作用、传递和整合,并内化于当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之中。

2 传统文化在当前教育中的现状及分析

2.1 专才教育远高于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容乐观

如今多数人将学校的办学宗旨理解为,仅仅教人们去认识、学习、掌握、再到适应社会,着力点是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它放弃了重塑人们自由灵魂的内存目的性,将教育的无限性逐渐演变成了谋取生存技能的有限性。人们之所以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有如此的理解,是因为我国当前教育现如今至高无上的“专才教育、专业教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专业来设置课程,形成了专业教育浓重的课程架构。在这种专业教育的框架之下,文化素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逐渐被“攻陷”。当前绝大多数教育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进行了 “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加大了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然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只是被用于“主干课程”以外的选修课,这成为大多数学生“拿学分”“提兴趣”的主要途径,如此的“通识教育”与我们当时设立的初衷相差甚远。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的教育、学习和成长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都是有目的性的,但是这种目的性是要培养有用之才,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潘懋元先生曾经说过,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3],其实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应如此,教育中长久以来的重“专才”轻“通才”的思维模式必须加以改变。

2.2 多元文化并存,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

伴随着人们现如今物质水平、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形式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快速扩张。特别是对于“成长期”的学生,他们接受和领悟能力极高,好奇心强,勇于挑战新鲜事物,往往会无意识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随处可见的快餐文化,热衷企盼的洋节文化,日益盛行的日韩文化、通俗文化等都在被众多的学生所接受和效仿,这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和内心价值观的改变,因为将流行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比较,他们会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老套的”“落后的”。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加速改变着校园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精神食粮的唯一渠道,他们享受网络虚拟性所带来的快感。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波及面较广,监管困难等原因,网络低俗文化的呈现、人际情感的冷淡、黄色信息的肆意发布,言行举止失当等现象此起彼伏,这直接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下降、文化涵养缺失,此时的传统文化相较于网络文化而言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卑感。

3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探索实践

3.1 明确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如果未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透彻了解,则无无从谈起对传统文化的创造与创新。对于学校而言,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年轻一代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当下的时代大背景下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整合与创新。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基本采用若干场讲座来进行,这样做的作用无非仅仅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升了兴趣而已,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成为“调味剂”,使其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教育之所以称之为教育,在于它的长远性、无限性和非功利性,显然如今的传统教育成为带有功利性教育的附属品,丧失了自己独有的色彩。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相适应,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体现出它的独立性,与我们已有的教育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会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与释放。

3.2 创新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作为学生而言,课堂永远是接受教育的第一阵地,因此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去进行探讨和改进,加大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将以前的“通识”课改为系列性的经典传统文化阅读,因为只有从文化本身的“原点”出发,才能更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才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同时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对待,使其成为主干课程和基础性学科研究。其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尤为重要,教师作为知识传输的给予方,应该明确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人”而非“才”,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结合时代主题,从小处着眼,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最后,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具有更大限度的可读性,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性和同学们的兴趣点“无缝对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营造和主动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同学们日常校园文化建设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只有在传统教育中实现功能互补、上下联动,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3.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纠正学生们心目中 “落后的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增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明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是一种综合能力,仅凭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提升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处于每个阶段时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阅读,会使人才思敏捷,情感细腻,谈吐儒雅。使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形成兴趣热点之后,利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资源对同学们展开传统教育,引导同学们正确的鉴别问题,分析问题,指出问题,以正破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每一个公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4]!中华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演绎,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价值使命。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认同如果被割裂和颠覆,必将切断民族根基,尽管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很快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这绝不能成为当代教育忽视和放弃传统文化的理由。学校所独有的文化及育人功能,使得它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并为之所用,这既是当前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教育适应当前国际化教育所做出来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通识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