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 刘 燕 王 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自Sheldon 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学者们围绕该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早期的研究多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包含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国内有关的实证研究出现于21世纪初期。现有研究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包含的内容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有将慈善捐赠等同于社会责任的说法。我国学者李铜新最早于1985年指出社会责任会计在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时,不仅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社会整体利益[1],这一观点将社会整体福利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科学,然而却未能系统地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通过中国知网关键词检索“企业社会责任”,发现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2013年开始在数量上有所下降。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从2003年开始持续上升,2015年有所下降。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自然灾害、食品安全、职工权益受损、企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频繁发生,企业开始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企业会权衡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从而影响了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因为只有当履行社会责任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由此产生的成本时,企业才有动力持续履行社会责任[2]。目前国家各部门及部分行业协会出台了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一部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再是可供选择的自愿行为。这种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到底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还是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需要结合我国现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环境和制度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就大量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来看其结论仍然存在不一致性甚至相反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变量的衡量指标以及国内外研究结论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有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展开,很多学者基于该理论分析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以此为基础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除此之外,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较为紧密的理论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信号传递理论。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该理论成为可用于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相关”的理论框架,Wood认为利益相关者回答了公司应该为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3]。现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最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环境等,部分学者将企业慈善作为社会责任的一方面,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社会责任衡量指标。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紧密结合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内容[4]。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首先应明确社会责任包含什么内容。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应该为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但是企业社会责任针对的不仅仅是这些可辨认的利益相关者主体,更应该体现“社会”这一概念所指的内容,即还应该包括社会整体的福利。结合前文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需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区分。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在进行决策或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受自己经营活动影响的主体或个人的利益。而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这些主体在进行决策或制定政策时不仅考虑受自己经营活动影响的主体或个人的利益,还应考虑其他主体或个人等方面的利益。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主体或者个人正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而其他方面包括整个社会的福利、经济发展等,因此做慈善、保护生态环境等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因此所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都应该选择可持续的发展方式。ISO26000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福祉相一致以及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诉求[5],这一观点不仅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还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任何有长期持续生存需求的企业都必须选择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这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从长远角度考虑其经营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而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需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该理论为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产生的机理提供了思路。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向外界传递有利信号,这种信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声誉和竞争力以及企业的内在商誉,促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财务绩效[6]。除此之外,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向外界传递有利信号的途径之一,有助于企业赢得各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并获取各种优势资源[7],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徐凤菊(2015)指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使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往往会利用市场平均价格来认知所有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持乐观态度的管理层会主动披露更多的信息来吸引投资者,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被低估,因此企业如果希望吸引更多投资者,必须披露更多的信息并报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8]。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向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企业为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解释,而信号传递理论为解释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产生的机理提供了思路。在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时除了要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是否及时传递,还应考虑信息的表现形式即信息质量。为进一步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实证研究时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并引入适当的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如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信息质量等。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数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但在研究方法和社会责任衡量指标选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现有实证研究大多采用回归分析,主要涉及六种回归方法,分别是多元回归分析、固定效应回归、系统GMM回归、最小二乘回归(OLS回归)、Logit回归和层级回归。使用每一种回归方法时,要考虑的变量特征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样本使用不同回归方法得出的结论会存在差异。如张兆国(2013)对比了最小二乘回归(OLS)、固定效应回归和系统GMM回归结果,发现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邓德军(2012)利用倾向分数配对法将未被深圳市社会责任指数收录的制造业企业与61家社会责任企业配对,并进行Logit回归,发现社会责任企业组的财务绩效显著优于非社会责任企业组[9]。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财务绩效也好,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促进财务绩效,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徐二明(2014)运用层级回归法研究二者关系时,引入行业竞争这一调节变量,发现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越有可能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10]。层级回归方法在使用时应注意方程中不应该包括互为因果、反馈链的自变量,这样容易导致变量之间的因果推论产生模糊[11],因此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还是财务绩效作为自变量都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Nickell(1981)、Blundell and Bond(1998)、Wintokiet al(2012)等认为,对于存在因变量滞后项的动态模型,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进行实证检验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非一致问题[12]。考虑到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学者们在选择实证研究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对变量特征的要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1、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
国内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计量方法包括: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在国外研究中,声誉指数法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少被使用[12],而国内许多研究都运用了此方法。内容分析法是指根据企业的文件或者披露的报告中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的字数、句子数或者所占页数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及水平[13]。指数法是以权威评级机构发布的社会责任指数来衡量社会责任。国外较具代表性的社会责任指数包括美国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和KLD社会责任指数,国内两个常用指数是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
除了采用上述方法来计量企业社会责任,一些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金字塔模型、同心圆理论以及三重底线理论为基础划分不同社会责任维度,其中包含经济、社会、环境、法律、道德、慈善等几大维度,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划分主要涉及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等方面,然后再确定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如萧松华(2009)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构建了一套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黄慧群(2009)采用上述方法构建分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发现社会责任指数的行业间差异明显[14],这进一步说明了分行业研究的重要性。与之不同的是,李伟阳(2009)指出构建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发挥其沟通、管理及考核的目标,其中沟通功能与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管理功能则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及各岗位,考核功能则根据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及各岗位社会责任目标,建立部门、业务单元及岗位社会责任考核指标[15]。然而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却没有被很好采纳,是因为对于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这种观点虽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但对于实证研究的学者们来讲可操作性却不强。
2、财务绩效衡量指标
财务绩效指标包括市场基础(投资收益)、会计基础(会计报表)和感知(调查)测量三种方法。选取具体指标时最常用的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也有部分学者用资产增长率、股票收益率、经济增加值、营业收入增长率、Z指数和市净率等。控制变量方面,采用最多的是公司规模和行业,部分学者选择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年限、企业成长性、企业风险和独立董事比率。相较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指标,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体系更为成熟,争议也较少。
现有文献中很少有学者选取国内外样本进行对比研究,总体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占比最多,但也存在结论相反的情况。比如Simpson和Kohers(2002)利用美国所有国有银行1993年至199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正相关关系[16]。而Moore(2001)以美国8家大型超市企业1994-2000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针对员工、消费者、股东、供应商、社区、环境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却表明当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而前一期财务绩效与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正相关[16]。除此之外,以发展中国家数据为样本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比如Rahmawati(2014)以印度尼西亚上市公司2006-2008年数据为样本,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负向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并指出这是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消耗长期资金[17]。BidhariSC(2013)以印度尼西亚15家上市银行2008-2011年数据为样本,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向影响ROA(总资产回报率)、ROE(权益回报率)和托宾Q(代表公司价值)[18]。VINTILǎ(2013)以罗马尼亚公司数据为样本,得出公司盈利能力正向促进其社会责任的履行[19]。Madugba JU(2016)以尼日利亚商业银行2010-2014年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发现EPS(每股收益)负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ROCE(已动用资本回报率)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20]。
另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要强于发展中国家。比如王倩(2014)考虑了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选取中美两国上市公司2003-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对二者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美国数据为样本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强于以中国数据为样本的显著性水平,在中国发达地区要强于发展中地区[21]。陶文杰(2012)指出利益相关者获取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信息之后的响应行为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转化为财务绩效,而这种响应行为又必须以获取社会责任信息为前提[22],因此利益相关者能否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成为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造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未能有效传递,并通过相关利益者的购买行为等方式作用于财务绩效,即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这种结果。因此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显著可能是因为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比较完善,利益相关者获取社会责任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也更高,从而加强了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Preston(1978)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美国财富500强企业1971-1975年连续五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相较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少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多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股本收益率[17],这更进一步说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可能会加强二者的正相关关系。
理论体系成熟与否的标志是研究结论的统一性和该体系的系统性。虽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加,但争议一直不断。本文认为导致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未成体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内容,明白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指经济的或者慈善的责任,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二是部分研究选取研究方法时未充分考虑不同方法对变量特征的要求。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对变量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检验;三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因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高。因此企业应注重及时、高效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减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可以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
未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除了要解决上述问题外,本文认为可以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完善相关研究:一是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样本进行对比研究,二是考虑更多的调节变量或者中介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如制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
[1]李铜新.在经济特区实行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J].财会通讯,1985(8):14-15.
[2]唐艳.利益相关者导向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动因分析的实证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11(8):184-185.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5.
[4]范阳东.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特征——基于演化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5(7):136-142.
[5]王珺.我国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4.
[6]窦鑫丰."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基于沪深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 3(2015):74-81.
[7]吉利,傅超,王聪.所有权性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C]//中国财务学年会.2013.
[8]徐凤菊,张怀进,杜运潮,等.社会责任投资与“三高”企业市场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5(9).
[9]邓德军,肖文娟.基于倾向分数配对方法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改善财务绩效[J].软科学,2012,26(2):109-112.
[10]徐二明,衣凤鹏.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行业竞争的调节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1):91-98.
[11]龙立荣.层级回归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51-56.
[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32-39.
[1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14]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23-35.
[15]李伟阳,肖红军.利益相关方、责任内容、功能、组织层级、作用属性,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五维模型[J].WTO经济导刊,2009(3):69-71.
[16]傅鸿震.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11(11):43-48.
[17]Rahmawati Setyaningtyas Honggowati Edy Supriyono.The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th real manipulation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4,3(2):1046-1047.
[18]Bidhari SC,Salim U,Aisjah S.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firm value in bankingindustry listed at indonesiastock exchange[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Management,2013,5.
[19]VINTILǎ,Georgeta,DUCA,Florinita.A study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financial performance-firm size[J].Romanian Statistical Review Supplement,2013,61(1):62-67.
[20]Madugba JU,Okafor MC.Impact of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fromlisted banksin nigeria[J].Expert Journal of Finance,2016,4.
[21]王倩.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D].浙江大学,2014.
[22]陶文杰,金占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媒体关注度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9(8):1225-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