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嵩明县东山小学 浦 媛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除了师资薄弱,学科配备不科学之外,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教法陈旧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农村小学任教,通过学习培训,长期观察,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以下看法,现分享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得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和自主性,让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对待事物的主观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和运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展现了勃勃生机。但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也没有机会外出学习观摩,因而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出现不少的问题。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往往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理解为划分小组,认为划分完小组便是大功告成。很多时候,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没有有效的目标设置,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某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过程中,容易形成“放羊式”的课堂,学生成了花果山上的“孙猴子”,教师却闲庭散步,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也就失去了对合作学习的及时监控与评价。
有些教师的课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分组标准和活动规则,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往往成了优秀学生的个人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为旁听者,参与少,没有闪光点,无法体会到共同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都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期或尝试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成果可以借鉴学习,更没有名师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因而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不少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属于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其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的参与度高,言论范围广,对待一人问题有时异议颇多,比较耗费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那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要集中精力解决的就是课文中的重难点。课堂上也要注意甄别筛选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训练思维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十分必要的。而自学则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课文内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找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通过自学所理解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
明确讨论时的责任分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这次讨论提出要求,对每个参与者分配以一定的任务。二是根据不同的组别讨论不同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的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溶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汇报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组织好全班的汇报交流,也可以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积极地鼓励和鞭策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之间获得启发,实现资源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师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使学生会学、乐学的目的,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