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松杉
美术治疗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柏松杉
(西安科技大学心理中心,陕西 西安 710600)
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媒材为治疗工具,治疗师通过鼓励和引导来访者参与美术活动并进行自我内心倾诉,以达到释放情绪,增强自我认识,提升认知能力为目的一种艺术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心理动力、行为-认知取向为主的美术治疗心理学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具体阐述高校开展美术治疗的优势及其实施策略。
高等学校;美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材料为治疗工具,治疗师通过鼓励和引导来访者参与美术活动并进行自我内心倾诉,以达到释放情绪,增强自我认识,提升认知能力等为目的一种重要艺术治疗手段。美术治疗在我国刚刚兴起,还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不够成熟,专业化水平较低,应用范围有限。本文从美术治疗的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情况,探究美术治疗对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其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与人们日常的沟通交流息息相关。在我国美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陶器图案、唐宋时期的水墨山水,再到如今高科技产品下的3D建模,美术贯穿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片段。美术不仅仅指绘画,还包括雕刻、泥塑、剪纸、书法、摄影等多种形式类别,人类从美术中发现美、创造美,这种无需言语的表达沟通方式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术与心理学的结合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的美术家阿德里安·希尔(Adrian Hill)首先提出利用“美术治疗”这一名词来进行心理学应用治疗。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南伯格也使用“美术治疗”这一名词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他认为美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绘画、雕塑等美术手段帮助来访者释放内心痛苦、应对各种症状、压力进而达到身心整合[1]。目前,美术治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包括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小学生心理成长教育、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对于治疗各种临床神经症也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美术治疗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研究理论,它们为美术治疗师提供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二是治疗师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经历和体验,以及通过美术作品感悟内部精神世界的能力;三是美术治疗师利用心理治疗技术和理论进行实践临床治疗工作的经验[2]。美术治疗的理论结构与心理学的发展思潮基本上保持着相同的步伐,首先都是以精神分析法理论基础为开端,紧接着开始接受行为-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心理思潮的影响。美术治 疗师利用心理学理论基础和治疗技巧,帮助来访者利用绘画、雕塑、剪纸、陶艺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形式开始治疗过程,向来访者解释美术作品与创作过程。尤其是以心理动力取向、行为-认知取向为主的心理学理论构成了美术治疗理论的基础[3]。
第一,心理动力理论。在以心理动力理论的视角下,美术治疗师看重的是美术作品在被创造中和完结后作品内在所赋予个体无意识部分或者幻想部分的意义。美术治疗师相信美术治疗能够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来治愈内在心理冲突,特别是来访者过去的创伤体验。南伯格作为美术治疗的创始人,她将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作为美术治疗思想基石,又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自由联想和解释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技术体系中,这种以心理动力取向构建而成的心理治疗形式,被称为“美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therapy)。南伯格之后,克莱曼(Edith Kramer)作为一名艺术家也开始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为基础创立属于自己的美术治疗阵营,即“美术作为治疗”(art as therapy)[4]242。她强调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具有强烈的升华作用和治疗特性,她鼓励来访者把个人的感情波动与内心冲动表达在图画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无意识部分开始意识化,内心的幻想与现实开始得到整合。她以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为基础,强调艺术升华作用和美术创作过程本身的治疗特性,即美术创作活动是个体把心理冲动和情感表达在图像中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个体的幻想与现实、无意识与意识等得到整合。“美术作为治疗”与“美术心理治疗”两种立场代表着以心理动力取向为旗帜的美术治疗理论,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美术活动具有的独特治疗潜能,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在进行美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治疗师、来访者和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通常称为“三元互动关系”[5]。
第二,行为-认知理论。行为-认知为取向的美术治疗师把认知-行为心理学疗法与美术治疗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希望通过教导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改善症状行为。治疗师认为当事人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习得的,也同样可以通过习得进行调整。认知-行为美术治疗疗程较短,简单直接的对于问题行为或模糊概念进行治疗。具体操作过程,首先要明确治疗中要去除的不良行为或者问题概念;然后通过让来访者选择美术材料的过程观察和评估不良行为的频率;选择一些热身的美术活动让来访者熟悉美术材料,放松心态;接下来对于美术创作过程中暴露的具体目标行为,治疗师需要给予示范、提示、强化等技术支持;最后治疗师与来访者讨论和反馈目标行为的完成情况。比如说一位中度智力障碍的患者,对于“树”的形态概念模糊不清,每次在纸上画的树都是凌乱的线条和混乱的色团。美术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首先为患者拿出一个树的模型,然后树模型一一进行拆解并与患者谈论树的各个部分,然后与患者共同用硬纸制作一个新的树模型。当患者可以辨认树的一般形态后,治疗师再把原来的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图形让患者进行复习辨认,并要求患者在治疗师的语言指导下画几棵像样的树。经过多次的反复训练,患者最终可以分清楚树的外形与颜色,治疗目标达成。
第三,美术治疗的定义辨析。同样奉行心理动力取向的南伯格与克莱曼,却对美术治疗的实践内涵存有不同的见解。南伯格认为艺术治疗师不应该干预和介入来访者的美术创作,而是让来访者通过自由作画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内心的无意识世界,这样也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克莱曼则认为,美术治疗中治疗师更应该适当的介入来访者,通过美术活动指导来访者提高生活的技巧与自我表达技术。她不主张把美术治疗作为主要的心理治疗方式,而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治疗体系中[4]243。两位大师的不同美术治疗方式使得美术治疗在应用定义方面显得有些困难。综合两人的治疗内涵我们可以把美术治疗定义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那就是美术治疗中创作的作品对于治疗师与来访者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美国美术治疗协会(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AATA)是这样对美术治疗定义的:经历疾病、创伤和面对生活挑战的个体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美术创作进行治愈。通过创作美术作品以及对美术作品的反思,个体能够增强自我意识和对症状、压力、创伤经历的应对能力。从而提升认知能力,享受美术创作所来带的生活乐趣。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美术治疗定义中,艺术形式主要是以绘画和雕塑等为主的视觉艺术,而通常不包括对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音乐和舞蹈为主的心理治疗法被称为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和舞动治疗(dance therapy)。虽然这些艺术形式在实际应用中有所重叠(比如说在进行美术活动中放一些音乐),但在欧美国家,应用不同艺术形式的治疗师必须接受该领域疗法的专业训练,必须熟练掌握应用技,得到与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正式进行治疗工作[6]。
大学生作为我国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各界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学习任务、学校环境、职业选择、人际交往和情绪失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五大压力源,其中中等程度心理压力人数占49.3%,较高程度人群占8.4%,压力程度很重的占0.3%。学习压力过大、人际交往不畅、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其他个体原因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7]。使用哪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更是摆在高校心理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美术活动中所具有趣味性、通俗性让美术治疗可能会成为师生中十分容易接受和推崇的心理咨询方式。
第一,三元互动关系利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以校心理咨询老师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学生实际问题与来访学生之间通过谈话交流的形式来进行(二元互动关系),并以保密为首要原则,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内心倾诉,释放负面情绪,获得自我认同感。会谈法为主要咨询途径的交流方式对于想要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咨询效果。但有些学生群体本身对于心理疾病有着歧视和偏见,不愿意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且学生对于咨询师的身份产生顾虑,认为在老师威严的面前不能随便谈论自己的问题,就算去咨询也不能坦诚交流,咨询关系与咨询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单一的依靠以言语表达为咨询手段的会谈法,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与传统心理咨询关系中二元互动(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同的是,美术治疗关系体系中除了拥有治疗师与当事人参与之外,还增添了另外一个新的维度——美术作品。这三者之间形成交错的“三元互动治疗关系”,成为了美术治疗最为鲜明的特点。可以用图1来表示如下[8]:
图1
学生初次来到咨询室与校心理咨询师会面,往往带有一定的阻抗心理,对自己的问题开始采取言语和表情上的回避。当阻力产生,咨询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美术活动进行热身,首先学生通过熟悉美术媒材,与媒材进行互动的方式转移紧张情绪,缓和咨询关系(咨询中学生与媒材接触)。当学生投入艺术创作中,治疗师的直接参与变成了陪伴性的象征性在场,并适当地通过创作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咨询师接触),进一步打消顾虑。最后在作品完成阶段和探索阶段,咨询师又通过学生作品中投射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刻咨询师、作品、学生又形成了新的三元互动关系(学生、咨询师与作品的相互接触)。美术活动的神奇力量把咨询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咨询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美术治疗方法妥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再次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咨询老师不必要的移情心理。
第二,美术治疗的评定具有投射的特点,可以测量个体无意识的成分。一般的笔纸测试对于受测者的反应给予了一定限制,受测者对于测量目的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如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在测量题目中已经可以意识到测量方向与情绪健康有关,受测者可以根据选项进行装好或装坏的选择,测量结果不一定真实(0.我不感到悲伤、1.我感到悲伤、2.我始终悲伤,不能自制、3.我太悲伤或不愉快,不堪忍受)[9]。美术治疗评定工具与一般的心理量表评定有着很大的不同,测量的是个体无意识的成分,隐藏了测试目的性,能够更好的反映个体的真实心理状态。例如,以Buck编制的房-树-人测验(H-T-P)为代表的投射测验,主要用来了解测试者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信息。测试者只需在一张白纸上按照治疗师的说明分别画出房子、树木、人三种事物(除房树人外的其他附属事物,受测者也可以自由添加)即可完成测试。治疗师通过对受测者作品中所呈现的图形线条、透视、比例等进行分析就能得到关于人格特点和人际交往的信息[10]。
许多高校对于刚入校的新生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内容主要以组织大学生完成心理量表笔纸测试为主要手段。大多数刚入校的新生第一次接触心理测量,对于测量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测试成绩对自己在校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测试中尽量选择积极方面的选项来装好测试结果,导致测试结果不能准确呈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如果能在心理普查中增加美术治疗中的投射测试,那么新生的实际心理测量结果可能会得到更加准确的反映。
第三,美术活动的通俗化利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宣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进行日常学生心理咨询与危机事件排查之外,核心内容就是要担负起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宣传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主要以开设心理必修课与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要方式。必修课的开设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但在课堂上,单纯地向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讲授心理学理论是一个十分枯燥的过程,学生对于心理学的新鲜感过后就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课堂的趣味性和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能把心理学专业理论与美术治疗理论同时渗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则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去年,我在学校开设了美术治疗这门课程,并指导心理协会学生开展了心理抽象画比赛。在课堂中我组织大家参与不同的绘画活动,让更多不敢在课堂上交流的孩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抽象画比赛作品我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有一位同学在美术治疗课结束后跟我说,在这门课上,我可以自己画画,还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自己的画,我好开心。作为一名校心理咨询老师,我在这门课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美术创作使我们彼此成为了朋友,让我跟他们的心更近了。把美术创作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们能够以自身的作品为载体充分了解自我,调整自身情绪体验,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咨询工作,针对接受咨询的不同对象,积极探索美术治疗的方法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归纳起来美术治疗一般包含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诊断环节。治疗师在与来访者初次会面时,应了解来访者的背景信息,并对其进行诊断。一般来说美术治疗的诊断分为非结构性诊断(unstructured)与结构性诊断(structured)两种。非结构式诊断中,来访者可以利用治疗师提供的美术材料,自由选择主题进行美术创作。结构式诊断则要求美术活动需要明确的主题和遵守一定的创作规则,许多投射测试为主的美术治疗方法多用于结构式诊断中。无论是非结构诊断还是结构性诊断都适用于高校美术治疗。但在正式进入诊断环节之前,校心理咨询师必须首要了解在校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咨询个体的差异性妥善选择适合的诊断方式。据相关数统计,高校学生要呈现的心理特点为新生对于校园生活学习的迷茫(76.97%)、大二学生的焦虑无助(64.56%))、大三学生的性冲动(56.90%),大四学生对于即将择业的焦虑(65.44%)[11]。例如一位新生对于刚入校生活不适应,心理紧张焦虑,对咨询老师产生阻抗心理,不愿意过多表达自己的问题,咨询 关系陷入僵局。此时此刻咨询老师可以采取非结构性诊断的方式为这位同学提供完全自由的空间进行美术创作,在交流中避免直接谈论学生问题,而把精力集中于对美术媒材的选择方面,经过一次甚至多次的美术活动热身,学生心理逐渐放松,慢慢开始愿意与咨询老师谈论自己,咨询得以顺利展开。再例如,一位学生在初步与咨询老师会面中表示自己最近心情不好,但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于是咨询老师利用结构式诊断中的房树人投射测试,让这位同学画了一棵枯树,树上既没有果实也没有枝叶。咨询老师根据这位同学画作中树木的特点,初步判断出其最近的状态可能比较低落,而这种低落的情绪更多的来自于未来事件的担忧,根据这一测试结果咨询老师便可针对问题展开治疗。
第二,治疗环节。校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个体的症状,双方共同商定选择合适的美术活动。当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咨询师可以参与也可以旁观。学生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进行美术创作,咨询师见证学生的选择、情绪变化和内心感受。当作品完成后,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沟通交流,咨询师协助学生回顾整个创作过程,见证其成长。在学生反观作品的时候,咨询师应做到对其叙述的倾听、了解画作内容的映照、帮助学生澄清画作中所出现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细节,同时对于学生的经历表达共情,这也是这个环节最具有治疗性的态度[12]。
第三,结束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美术治疗,求助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利用美术活动进行充分的自我意象表达与心理调节,也对咨询老师有着强烈的信任与依赖。此时此刻,如果仓促的结束治疗关系会使当事人感到失落,再次陷入无助的状态。咨询老师应该利用有效的技巧帮助学生建立独立面对新生活的准备,重新回顾整个治疗阶段,观看治疗期间的绘画作品,肯定当事人的成长,帮助其巩固自信心,完善治疗效果。
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安全性、自由性与传统心理疗法相比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把美术治疗理念渗透到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既增强了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也让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变得更富有朝气与活力。如今,美术治疗理念已经在各大高校逐渐生根发芽,从而更加迫切需要具有美术治疗资质的咨询师进入校园,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指导开展美术治疗工作。
[1] 爱德华兹.美术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2] 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1.
[3] RUBIN JUDITH ARON.Theory and Technique[M].New York:Brunner/Mazel Inc,1987:322-323.
[4] LUSEBRINK VB.Imagery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rapy[M].New York:Plenum Press,1990:242.
[5] WOOD C.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1):The beginnings and endings of art therap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1990(4):7-13.
[6] DARNLEY SMITH R,PATEY H M.Music Therapy[M].London:Sage,2003:56-57.
[7] 李庆子.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途径[J].智库时代,2017(5):69-70.
[8] RUBIN J.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M].New York:Routledge,2001:81.
[9] 孟沛欣,郑日昌.西方绘画评定的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100-102.
[10] BUCK J N.The 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 Revised manual[M].Los Ang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87:1.
[11] 曹志友,欧阳瑾,王冬梅,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699-700.
[12] 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13.
The theories of art therapy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I SONGSHAN
Art materials used as a therapeutic tool, art therapy is an artistic treatment means in which art therapists start encouraging and leading clients to participat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art activities in order to help clientsrelease their emotions, enhance the abilities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gnition. Author attempts from two approaches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s to comb art therapy theories: the psychodynamicapproaches and the behavioral/cognitive approach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fully elaborate the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art therapy and combine art theories with practice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y education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therap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844.2
A
1008-472X(2018)04-0091-06
2018-09-19
柏松杉(1987-),男,陕西西安人,助理工程师,西安科技大学心理中心,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本文推荐专家:
赵小强,西安科技大学审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王跃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