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宝芳
近代上海,是旅华外侨最集中的城市。以1942年为例,上海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外侨超过86000人。①当时,公共租界华人人口超过150万,接近外侨人口的30倍。外侨与华人在长期相处过程中,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和谐相处、友好往来的温情画面,但后者常被忽略。上海中外人士交流、交往中,常互赠礼物表情达意。近代上海银器曾经是中外居民社交中最常见的礼物之一。1970年开始,作为中外互赠礼品的近代中国银器逐渐引起国内外文博界、收藏界关注。1975年美国H·A·Crosby Forbes等人所著《中国的外销银器1785-1885》及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志高著《中国银楼与银器·外销银器卷》为研究近代涉外银器代表著作。两部著作均收录部分近代上海社会中外互赠银器实物。遗憾的是,这两本书的侧重点在于对涉外银器银楼或戳记的考查,对器物所涉及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现存若干近代上海华人赠送外侨银器礼物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稽察近代上海华人与旅沪外侨社交实况,以勾勒近代上海中外人士交往的另一幅历史画面,丰富中外关系史及上海史研究内容。
近代上海是一个国际社会,华洋人士之间虽然时有碰撞、冲突发生,但日常生活中,上海华人与外侨不可能时时剑拔弩张。上海中外居民平等相处、礼尚往来的事例不胜枚举。留存至今的诸多实物见证着近代以来中外居民在上海这方土地上友好交往的佳话:
至今尚存“圣约翰大学学生赠送给卜舫济锦旗”两面、“王震行书挽李佳白十八言联”“清陆恢隶书寿佳白八言联”②等涉外文物。在众多承载中外情谊的实物中,银器为其一种。见诸文献记载的上海中外人士互赠银器的事例不胜枚举。但留存至今的银器实物毕竟是少数。笔者近年来所见上海华人赠外侨银器礼物近百件,主要收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及部分私人收藏家手中。(见附表)
从史料记载来看,近代上海中外之间银器的赠送是双向的。但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战乱频繁,外人赠华人银器大多不存。现存涉外银器多为从国外回流的华人赠送外侨之礼物。由于上海中外关系最为密切,回流银器中,上海华人赠外国人银器居多。银器赠送者主要是与外侨共事的上海洋行职员及社会名流。洋行华人职员所赠外国人银器礼物现存多件:附表中3、5、6、10、11、12、13号银器分别为花旗银行、谋得利洋行、英商皇家保险公司、东棉洋行、大英烟公司有限公司等在沪洋行工作的华人赠送外国友人之礼物。
上海各银器政府部门与外侨共事的华人,也常向外侨赠送银器礼物。附表中1、2、4、7、8、9号银器为政府部门工作的华人赠送外侨之礼物。这里的“政府部门”,既有中国政府部门,又有外国人的政府部门。
上海文教界向外人赠送银器礼品的文字记载很多。如1919年1月8日《申报》记载,兆丰路麦伦书院监院英人麦庐君归国,麦伦书院校友会开欢送会,并赠麦庐君“银盾”一尊,1932年7月东吴法学院校友会向美国教授萨赉德赠送银鼎一只,但实物至今未见。
除以个人名义向旅沪外侨赠送银器外,尚有部分银器赠送者为名目不一的上海华人团体。
银器受赠者,从国籍而言,以英国人为主,美、法、日等国人为辅。从受赠者之社会身份及地位来看,大多为外国洋行中、高层主管。此外,接受华人赠银器礼物的还有中外政府机构中的外籍官员,在沪外国驻军也曾得到华人赠送的银器礼物。1924年江浙战争发生后,因“万国商团保护租界治安备极辛勤”,上海《时报》社曾向万国商团赠送银爵一尊,以志其劳。③1932年3月25日,上海市地方维持会向驻沪外籍军队司令官等赠送银器礼品。
1924年上海两商会赠送法国领事礼品
1930年上海汉口东棉洋行同仁赠已裴银炉
上海中外之间赠送银器礼品,以华人个体或团体向外侨赠送为主;但也有少量银器礼品为外侨赠予上海华人或者华人团体。1930年代公共租界工部局曾给华人买办潘菊轩及华人董事虞洽卿赠送银器礼品。遗憾的是,外人赠华人银器,至今停留在纸面。
银器为何常被近代上海居民选作赠送外侨的礼物呢?笔者考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银器作为贵金属制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保值、增值功能,历来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以来就有拿银器作为社交礼品的习俗。西安法门寺发现的银器中,就有唐代地方官员进奉皇帝的银盘、银盒等礼物。④唐代,吐蕃与唐朝交往中,也常常以金银器作为礼物上贡。唐开元年间,“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⑤1908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曾向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精美银质酒杯一件,以庆贺双方儿女婚礼,⑥该酒杯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其次,近代中国银器,尤其是上海所产银器,已将中西文化艺术元素融合为一体,既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又符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容易被外国人接受,从而成为中西文化与情感交流的载体。表中2号银器为上海著名的“时和”西式首饰店商品。银器为实用雪茄烟盒,符合西方人日常吸雪茄的生活习惯。器物表面及侧面的装饰有中国特色:盘龙。器表铭刻中文吉语:“富贵寿考”。这一吉语所含美好祝福和友好情谊易被西方人理解、接受。
1939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买办间职员赠牛惠尔银碗
1936年谋得利洋行中外员工赠沃特森银盘
再次,不少外侨在华居住多年,如美国老资格的中国通“卡尔·克劳”那样,他们欣赏和尊敬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中国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上海华人朋友赠送外侨的中国银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外侨们在华社交生活和工作成就的象征和缩影,因而甚得外侨欢喜。不少银器被外侨带回家乡,珍藏多年,甚至代代流传。如今从外国回流中国的涉外银器,即为部分旅居上海的外侨家族保存至今的礼品。
当然,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为银器作为社交礼物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
近代上海社会中外之间银器赠、受者,涉及上海军、政、经、教等多个社会领域;从赠受双方的社会地位而言,银器主要是上海中、上层华人与相应层次的外侨之间互相赠送。中外之间赠受动机复杂多样,难以一言道之。但从华洋互赠银器看,近代上海中高层华人与外国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友好交往则是不争事实。
作为近代上海中外社交礼品,银器赠受时机无一不经过精心选择。考察中外之间赠受银器礼品之时机,有助于了解近代上海中外社交心态以及关系远近等。
从上海中外居民赠受银器时机看,临别之际、个人特殊纪念日是最常见的时间节点。
目前从接触的文字材料及实物信息来看,上海华人或华人团体向外侨赠送银器礼品中,以外国人离开上海时所得银器礼物数量最多。外国人离开上海,有时是因为退休,有时是职务调动,有时是归国休假。表中5号银盘中央铭刻英文,译文如下:“值此总经理沃森退休之际,上海谋得利洋行中外员工赠此礼物并祝万事如意。”申报记载:1935年,沪江大学前校长魏馥兰年老多病,即将退休回美时,沪江大学同学赠其银塔一座,以志去思。表中10号银器铭文“庚午新春为贺已裴先生升迁,东棉同人谨赠”⑦;表中2号银器铭文显示,华人赠送此物目的为恭贺“高总领事荣登美国驻澳首任公使之喜”。⑧此类银器表达赠送者对受赠者的惜别之意,同时包含对受赠者的祝福和敬意。表中12号银器为1925年4月大英烟草公司英国人客司离开上海归国度假时,该公司中国职员赠送他的礼物,表达思念及祝福。
1940年美国驻沪总领事署全体华职员赠总领事高斯银盒
民国时期海道测量局中国人赠英国籍副局长米禄司银盾
在个人特殊纪念日,中外之间也频频互赠银器礼品表示祝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英侨米禄司1930年代在沪所得银器3件。3件银器中,“福禄鸳鸯”“双喜”银杯为国民政府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同仁为米禄司婚庆而赠礼品。“寿比南山”银盾,左边竖行楷书“米禄司副局长四秩晋五荣庆”,显示该银盾为庆祝米禄司生日所得礼物。
圣诞节为西方人和一些生活方式、生活理念西化的沪上华人比较重视的节日。为满足中外人士在圣诞节互赠银器礼物的需要,上海一些外国首饰店常常会在11~12月份推出作为圣诞礼物的银器。如1932年安康洋行推出的圣诞礼物中就有银器。⑨
上海中外居民之间在临别之际、个人特殊纪念日,赠送银器礼物,表明在近代上海的中外居民之间,存在超越国界和种族之分的友好情谊。这份情谊在银器所镌刻“一路福星”“福禄寿考”“去后常思”“福禄鸳鸯”等祝词中表露无疑。
表中14号银器“公正和平”的银器铭文则表明,近代上海社会,中外对公平、和平等精神、价值的追求和渴望,存在一定共性。
从涉外银器看,近代上海中外居民之间存在真诚、友好的情谊,在思想精神层面,对公正和平等价值观念的追求,存在共性。某种程度上,近代上海中外之间的这种情谊和精神共鸣,有利于上海社会稳定和发展,促进近代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外互赠各种礼物中,银器无疑是比较贵重的礼品。一件银器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远超一般老百姓购买能力。哪些外侨容易得到银器礼物呢?
表中7、8、9号银器,为1922~1932年沪上华人赠予米禄司之礼物。史料记载,米禄司是英国人,1904年进中国海关,直到1933年,米禄司依然在海道测量局服务,他或被称为国民政府海军部海道测量局总工程师,或被称为海道测量局副局长。无论作为江海关雇员,还是国民政府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官员、雇员,米禄司一直以其专业技术为中国政府忠诚服务。1921年10月,日本妄称鸭绿江为国际河流,奉天省公署请求北京中央政府出面交涉。中央饬令江海关派员调查。米禄司以江海关副巡工司身份被派往东北,参与测量鸭绿江,为中国政府与日交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为收复中国江海行政管理主权,争夺江海测量及绘图、售图权益,维护中国国防权利,1930年,国民政府海军部海道测量局与江海关发生激烈冲突,米禄司坚定地站在中国政府立场上,“密报海关的英籍雇员历年侵我主权的情况”,协助国民政府制止海关继续测量中国江海,收复中国江海测量等权利。
英国技术专家米禄司,得到中国政府的信任和嘉奖。1923年5月,中国政府大总统令,给予米禄司三等虎章。不仅中国政府对米禄司给予褒扬嘉奖;海道测量局同仁,无论是吴光宗、刘德浦等局长,还是普通测量员,都对米禄司钦佩、爱戴有加。米禄司生日、婚庆所得银器礼物及祝福,显示出海道测量局华人对他的尊敬、爱戴及祝福。
谋得利洋行、大英烟公司、英商皇家保险公司等洋行的一些外籍领导,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则几十年,少则三五年,曾经是上海经济领域的弄潮儿。他们在工作中与中国同事长期共处,日久生情。洋行外籍领导离沪时,能得到华人同事赠送的银器礼品,不足为奇。
表中14号银器为1924年11月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赠送法国驻沪总领事韦德礼的临别赠礼。法国驻沪总领事韦德礼1899年前后来华,1917年前后,韦德礼任法国驻沪总领事。1924年11月,韦德礼归国休假,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在上海总商会陈列所大厅举办欢送茶会,沪上中法名流纷纷与会。虞洽卿代表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向韦德礼致欢送词。虞洽卿在欢送词中表示:韦德礼在上海对华人态度可亲。他对沪上华人最大的贡献是热心公益事业并留意租界治安。当沪上华商办理华北、华南五省振灾事务时,韦德礼努力赞助。“其余医院、学校等事,凡有请求韦君提倡之处,亦靡不慨任仔肩,力赞其成此。”1924年9~10月,江浙战争期间,邻近战区的上海人惶惶不安。韦德礼竭其全力召集水兵及武装巡警商团等严密防守,使界内安然无恙,法租界中外商民“靡不感颂”。韦德礼不但能保持界内之治安,而且允许法国人将枪枝借给南市董家渡华人保卫团使用。战局稍平,韦德礼还帮助法租界内的华人组织商团,与法国商团合作互助,以谋日后界内充分之保障。华人因此而对韦德里留下更好印象。1924年11月,韦德礼回法国休假前夕,上海总商会、县商会赠其银爵一尊,上海丝厂业赠送韦德礼银盾一座,作为给韦德礼的临别礼物。⑩
1940年代上海邮政管理局会计处同人赠格连维银爵杯
工部局总裁张森1928年退休归国时,虞治卿曾代表公共租界纳税华人会等七团体欢送张森。欢送会上虞洽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的上海公共租界内中、上层华人团体对张森给予高度评价。
欢送会上,虞洽卿曾代表“上海公共租界纳税华人会”“上海总商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等团体,向张森赠送银鼎一座,以资纪念。可惜该银鼎至今尚未发现。
1924年江浙战争发生后,万国商团保护租界治安备极辛勤,上海《时报》社回赠万国商团银爵一尊,以志其劳。
近代上海银器赠送者眼中的外国受赠者,常常是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外侨。那些为上海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在处理中外关系﹑维护上海社会治安、促进上海乃至中国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容易得到上海社会华人的肯定与褒扬,得到银器礼物。
近代上海中外民间交往中常见的礼品银器背后,是近代上海中外交往的另一段历史。透过近代上海涉外银器,可看出近代上海中、外民间交往面之广、民间情谊之深。近代上海中外居民,虽然立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在政治、经济上冲突时有发生。但在社会生活层面,他们对忠、正、善、美等精神追求存在共性。银器赠﹑受者维护上海社会稳定、促进上海社会发展的心愿是一致的。那些对上海治安、社会发展,尤其是协调中外关系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外侨,能得到华人社会认可与赞誉。近代上海社会,中外在政治上、经济激烈冲突、斗争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外居民在生活中友好相处, 为社会发展共同努力,同样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和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上海银器中凝结的中外友好情谊,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近代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附表
注释:
①《上海租界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17页。
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
③《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11月30日。
④卢兆荫《关于法门寺地宫金银器的若干问题》,《考古》1990年第7期,第641-642页。
⑤霍巍《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 初步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总第133期,第38页。
⑥未央《雪国银色》,《上海博物馆研究论丛》,2007-9-28,第33页。
⑦董洪全编著《海外珍藏·清代银器鉴赏》,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⑧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 海外回流银器、艺术品专场拍卖会2013年3月图录,图140。
⑨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Dec 14,1932.
⑩《两商会欢送法总领事》,载于《申报》1924年11月18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