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实效课堂”是笔者基于我校宽基数学教学模式的“三标课堂”提出的个人品牌。“实”即扎实,是笔者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追求:既要求自己对教学要认真负责,同时要求学生学习要有所收获,要会学以致用。“效”即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以计算教学为例。四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简算,很多学生找不到简算的方法,或者说他们对简算的敏感度很差。分析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性质掌握不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数感差。对前者,在低年级时,遇到合适的题自己就可以适当地延伸拓展。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例,在低年级的应用题里就可以做到。如题:黄花19朵,红花14朵,一共有多少朵?列式19+14,也可以为14+19。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两个算式都可以”,进而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就引出了交换律。这道题教师可以再加一个条件:紫花28朵,再列式,同理也可以适时点一点结合律。当然,不能给学生点透运算定律,只是让学生在合适的题目里找到感觉,让学生有这些运算定律的意识,到四年级再学习这些就轻松了。
对于学生数感差,想不到哪两个数在一起凑整的问题,笔者想的办法是:在学习加法和乘法计算时,让学生熟记一些口算题,像一年级凑十的加法题(2+8)、两位数减个位数的减法题(37-7或是37-17)、两位数凑百的加法题(27+73),二年级凑整的乘法题(4×5),尤其是三年级能够凑整的乘法题(15×2,4,6;25×2,4,6,8;35×2;45×2;125×8),把这组题当成检查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熟记。这样在四年级学习简算时,学生的数感才会强,才能很快通过审题之后找出凑整的两个数。对同样整数的简算学习得扎实,后面的小数和分数简算更是如鱼得水。有了这些前期积累,学生简算的能力就肯定差不了。不排除还是会有差的学生,教师就要细致、耐心,要留心看看他们到底错在哪儿,再不厌其烦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才能落实好学困生的简算能力培养。
二、借助错例的辨析,指导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于是,教师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认为这些学生粗心、马虎。其实深入分析,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造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教师的教学也有直接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想出一些好办法,如多读题、标注关键词或关键条件、多动手画图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审题。
笔者在教学时,还采用了“错例辨析法”,即让学生通过对错例的分辨,思考今后做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错例“100平方米=(10)平方分米”,错在哪儿?先让学生认识到选择的计算方法错误和进率错误,高级单位变低级单位应选择乘法计算,而且进率是100,正确答案是10000平方分米。然后一进步问“单位的改写,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的选择:高级单位变低级单位用乘法,反之选择除法;要关注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所以,“错例辨析法”不仅停留在辨析错例上,而是让学生对这种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去更好地審题。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点带面,做好家校间的良性沟通
在班级qq群里,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内容就是大力表扬学习优秀的学生,在班级里树立榜样,让那些有差距的学生家长有紧迫感。二年级qq信的内容,侧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指导。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书面作业,课余时间也少了,发信的时间也改为每月一次,信的内容侧重学习知识点的指导。在这个时间段,班里的学困生就开始显现出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用好课堂时间和课间的小时间,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五年级开始,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笔者与家长交流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改正的方法或建议。进入高年级,要注意班里中等水平的学生,他们有可能掉进学困生的队伍。这是因为高年级的知识应用性增强,这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灵活地应用,造成对知识理解的混淆,所以教师要关注典型题方法的指导。六年级,课堂教学应侧重知识辨析,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借助错题辨析法,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反思这部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我所教的这两个班学困生不会再需要每天补课了。有了家长的帮助,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学困生的负担,同时让家长看到教师是真心地对待学生的,这样家长就会很放心。
总之,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要教得扎实、有效。教师要有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学生要学得扎实、有效。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