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
沿着滇缅公路向西南行,出昆明,过楚雄、大理,后翻越高耸入云刀削壁立的高黎贡山,跨过奔腾咆哮气势磅礴的怒江大峡谷,在感叹这地势险恶时,眼前却不经意地出现一座温柔的小城——腾冲。而和顺,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
和顺古名阳温暾,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改为“和顺”。古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成千幢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牌坊、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尽管岁月流逝,和顺如一朵清莲,固执地坚守着那份古朴与宁静,不染风尘。
走进古镇,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上书“和顺顺和”,背面是“里仁”二字。前行几步拐个弯儿,见到一个很大的荷塘,四周古树环绕,倒影妙趣横生,野鸭在荷花间追逐戏水呜叫,连老牛也时不时地发出“哞哞哞”的声音,牧童则哼唱起了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童谣,这不是一曲美妙的协奏曲吗?而峰峦叠嶂的远山,精致典雅的古镇,又为这曲交响乐作了最佳的舞台背景。
初夏的清晨,推开客栈的木门,清风拂面,晨光淡淡地撒在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古镇的小巷虽弯曲,却不逼仄。据了解,这里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多达一千多幢,其中明清民居有一百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诸多元素。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地起到防滑作用。
有一座古建筑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它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弯楼子”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永茂和”商号很牛,在腾冲商界有“东董西董弯楼子”之美誉。清道光年间,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上百年的辉煌历史。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临溪伴水,错落有致。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乾隆时“永免钱粮”“保我子孙”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而且还有着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其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
图书馆不远处有总兵府、艾思奇故居等建筑。再往前就到了元龙阁,它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一弯碧水荡漾,名日龙潭,背后是古树参天的黑龙山。由山门、龙王殿、三宫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构思奇巧,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阁内许多名家名联,愈加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清晨的龙潭白雾飘飘,因为这里的水温较高,遇到冷空气便形成白雾,到这里走走会顿觉神清气爽。
我喜欢从十字小街往镇子南边中天寺和张家坡的方向闲逛,这一带基本见不到游客的身影,整个小镇唯独这边还有百年前用火山石铺成的“灯芯路”,路面由三趟石板铺成,中间一溜大石板,两边是些碎石板。以前和顺的规矩是:成年人若在路上遇到长辈或小孩,就必须把中间的那一趟石板让出来,小镇的温良与谦恭,就在这样的小細节上不经意地显现。偶尔也会碰到当地男人牵着马从身边经过,小巷悠长,干净而温暖,铃声叮当里,人和马早已逶迤远去。
老街小巷记录了这个小镇最琐碎的生活细节,小镇的博物馆却正在展出更为鲜活而久远的记忆。在“大马帮博物馆”里,那些茶马古道上马蹄嗒嗒踏过的老物件依然带着热带雨林的蛮烟瘴雨的气息。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而古镇就在“官马大道”之旁,因此成为西南最大的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和顺的马帮载着黄丝、茶叶、绸缎、白银换回了玉石、琥珀、象牙、虎骨。那些在外闯荡的马帮男人,把财富带回和顺的同时,也带回了美国的烤炉、印度的漆盘、英国的相机等等。如今你在古镇进入一家院落,很有可能会见到那些100年前产自欧洲、北美的“洋货”。男人在马帮的驼铃声里踏上征程,他们驮回来的,远不止这些,还有赫胥黎的《天演论》,周璇的《夜上海》……20世纪中叶的时候,这个小镇在“家”的有5000多人,在夷方的却有7000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
村庄因水而灵动,沿着河,向古镇深处走去。落花覆盖着河水,清凌凌地从小镇里流过。和顺有很多依姓氏而建的小巷,每个巷道口几乎都有月台。石栏、石凳、石台一应俱全。月台的方向很有讲究,冬可向阳取暖,夏可避暑纳凉。乡亲族人聚在这里,国是大计、村中趣事、邻里娶亲嫁女的消息就如新闻一样随时播出,热闹了小村单调的时光。总觉得它与巴黎街头的咖啡馆、日本的小酒馆、南洋的冷饮摊有相似的地方,是最具人性化的社区建筑设计。
小镇边上还有一处好玩儿的地方——陷河。从贾家坝顺坡而下,穿过一片浓密的树林,一直西去就走到了镇子西边清澈的陷河边。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清晨的陷河上雾气氤氲,仙气袅袅,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有趣的是,每隔一段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矗立在水边,俊俏的姑娘或打扮朴素的村妇便在这里浣纱洗衣。原来,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6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是远走他乡的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也最温柔的馈赠。
遥望在洗衣亭下洗衣的姑娘,一缕凄美又温柔的情愫涌上心头。公益洗衣亭,应该也是世上最温柔的建筑吧,那些不能在身边为自己女人挡风遮雨的男人,用这样实实在在的载体表达着默默的关爱。
渐渐地,来这里洗衣的女子多了起来,河水舒缓,女人们神情平静,河畔田野里白鹭也开始嬉戏了。她们看到我在拍照,大多羞涩地低下头去,只有身边可爱的孩子,一直好奇地紧盯着镜头。
黄昏时分,小镇上游客散尽,我的脚步停在了双虹桥边,这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因形似双虹卧波而得名,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这里有小镇傍晚最美的风景。
此时,太阳恰在西山顶上,柔和的光线让桥边的两座牌坊都沁着温润的色泽,树影桥影倒映水面,暮色四合,乡村的田野开阔而辽远。极目远望,阡陌纵横,几个幼小的身影雀跃在桥畔小路上。晚风过处,荷花池里荷叶迎风,老宅屋顶上的炊烟轻轻腾起了,农家酒菜的浓香从灶台上飘来。靠在石栏上,望着高远的天空,心中便有了无限的宁静与平和。
编辑:耿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