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华
从春到夏,喜爱诗词的电视观众还沉浸在年初央视那场诗词盛会所带来的喜悦与兴奋中,余温久久不散。但我们此次想探究的,不是一时的热,而是诗歌在众人心中原本存在的长久的生命力。
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诗歌日。当晚,联合国官方微博连发4条消息,阐述诗歌对于人类的意义:
多姿多彩的诗歌是另一种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感受。
诗歌是一种旅行,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直抵个人的情感、诉求和希望。当今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兑现的审美需求,诗歌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诗歌为人类的梦想及其灵性的最高表达赋予了形式,也赋予人类改变世界的勇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那些将自由表达作为武器,放飞想象的翅膀,积极行动的人们致敬。对于既无形也无声的事物,无论是我们身边难以言说的美好,还是世界上深重的伤痛和苦难,诗歌都能使其鲜活起来。诗歌升华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使人类更加强大、团结,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曾几何时,在流行歌手口中,诗被唱成与“远方”并列的东西,并和“眼前的苟且”相对立,这句当今人人耳熟能详的歌词,其广泛流传的程度,可能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一拼。以笔者之陋见,与其说是这句歌词本身吸引人,不如说,是歌词有意无意间设置的“远方”与“眼前”、“诗”与“苟且”的对立,击中了很多人为眼下生活所累的“痛点”,从而唤起了强烈的共鸣。而眼前的生活是否充滿了苟且?这或许要看你以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眼来观照——以苟且之心,看万事万物皆苟且;以诗意之心,看万事万物皆诗意。
本期,我们走访三位河北的读诗者与写诗者。他们或是普通农民,或是学校老师,或是报业记者。或在电视节目上展露风采,或在诗歌大赛中斩获殊荣。但这些光环只是我们行文的契机,不是我们行文的目的。我们力图挖掘光环背后的故事,并通过三人不同的经历与不同的性格,捕捉其中的共同点:对诗歌的热爱。其实,诗歌对于他们生活的意义,不是一时的高调与热闹,而是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被滋润得久了,生出花朵般的馨香,只是在成名之前,不为人知罢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世界诗歌日”的致辞中说:“诗歌不是一种奢侈。诗歌就位于作为现世男女的我们众人的心田。”让我们在心田中为诗歌留一畦土,播种、耕耘,在浅吟低唱中,与它久久相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