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淼
[摘 要]现实的高中教育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注重结合学科内容,融教育于教学中,但缺少系統性与针对性。文章从思想品德教育的敏感点、学科素养形成的关键点、知识与能力形成的短板点、生活中人文关怀的着力点等教育敏感点出发,唤醒与激发学生的动力,促进其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敏感点;教师;和谐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78-02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者对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强烈追求,如何从思想品格、学科素养、人文关怀上全面唤醒与激励学生呢?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内容中找到正确途径。
一、寻找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培养向上、向善等美德,发掘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教育的敏感点就是学生心灵的敏感点,通过选择适当的时机与恰当的内容、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教师可参照以下程序开展教育工作:调查了解—接近、细心观察—精准掌控思想教育切入点—待机引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每名学生都有一片自己的内心禁地,别人很难进入,特别是父母都外出打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有更强的自我封闭性。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是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教学活动与生活细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心理的细微变化,尝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内容、适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如品行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健康与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国学教育、挫折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责任意识与互助教育、勤俭节约与环保教育等。
这类活动必须有长远目录,要做到系列化、规范化。素材可选自历史的或当下的新闻事件,最好是身边鲜活的真实案例,事件本身也要具有典型教育意义。再精心制作成内容丰富、图片视频精美、语言规范、配音标准且有强烈感染力的课件,最后严格审查,打造德育的样本资源库,供主题班会活动选用。通过观看、讨论,进行相关征文比赛,典型先进人物表彰,强践行、树正气。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表演和对诚信等社会焦点问题的辩论赛,校内、社区的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知”“行”合一。用一则范例、一句间接提醒、一条关心的短评语、一席平等推心的谈话,赋予其责任、预言其成功。每名学生心里都有一扇门,总会有一把钥匙能打开,从而唤醒与激发内原动力。用亲切、自然、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消除其疑虑,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打造真、善、美且向上的班级环境。让学生个体融入班级群体积极向上、向善的氛围中,通过德才模范与标杆的引领,相互激励,形成健康的品格。
二、教学的痛点就是教学的敏感点,可在大数据条件支持下,诊治教学痛点,精准地因材施教
教学痛点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痛苦点与关键点,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应用、内化、升华,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从而影响学习能力生成的关键点,或者是教师讲解的困难点。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或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元素及环节。它往往是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基础,没有将教学内容、教法进行恰当设计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知识本身难以理解的特征或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能力的不足、选用的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当或教学程序的不当造成的。它是信息交流的障碍点,导致学生接收与内化困难。它可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能不是,它与教师个人、学生群体或个人的特性有关。可分析统计数据,得出问题表象指向的本质原因。
教学痛点一类是普适性的,是通过数据的统计诊断得出的全班性、全年级性的教学薄弱环节,或是影响教学成绩与学生素养形成的节点性问题。主体责任多在教师一方,是教学遗漏,需要更换教学方案、补充讲练来解决。
教学痛点另一类是个性化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问题。这类问题首先需要精确诊断,找出产生学习障碍的本质原因,分析是内源性的还是外源性的、是情绪化导致的还是学习策略失误。进而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实施个性化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推出对应配套的训练。并且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解决这类问题的顺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痛点的查找,可借助相关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例如,对考试等检测中出现高频错误的归因分析,通过某个知识点进行男女生差异的分析,课堂小测试的效度分析,教师讲授、小老师示范或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效果比较分析,特定实验的学生操作与播放规范视频效果对比分析,专题过关训练的有效性、区分度分析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教学敏感点的“因”更彻底,并进行这些“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让因材施教更精准。
教师本人将这一系列的教学痛点进行记录、整理,形成自己独有的生成性问题资源和反思体系。凝练成自己的、针对关键节点的问题解决方案,经“千锤百炼”,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与专业素养。教师将每次测评的错误点分析表返回给学生,要求其整理成“错题、错因档案”,提升学习能力。
三、关注生活敏感点,找准人文关怀的着力点,让学生愉快、健康地成长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不仅要关注其在教室内的表现,还要对学生寝室进行走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和表现。走进学生食堂,了解学生饭菜质量情况、营养搭配状况、消费水平,从而了解其家庭经济水平,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如个别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并不愿别人知晓,教师可观察他们打饭菜的品质,通过校园勤工俭学或其他奖励来实现贫困帮扶,与直接的困难补助相结合,让其体验到教师的关切。如对生病的学生关怀问候,安排就医,组织探望,进行康复后的补课辅导。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例高,在家庭生活中享有多重爱的呵护,但在学校生活中不仅会面临诸多自理问题,还会在班级、寝室生活中与他人产生一些小矛盾。即使问题很小,也可能诱发较大的摩擦,轻则不能融入群体,受到排斥,变得孤僻、压抑,情绪低落;重则引发校园欺凌事件、身心受损,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一定要关注最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在干部选用、学生评价、人际交往、经济补助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补偿性扶助,常表扬其亮点,树立其自信。对弱势学生伸出援手,不仅只是防止其受到同伴的歧视与嘲笑,还更应该理解、包容、帮扶,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最终融入集体,并发挥光和热。
总之,教师在学校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校内生活为关怀的切入点,既掌握课堂“主阵地”,又抓住学生在校的其他时间,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教育与转化学生。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品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求其形成良好的人品—成人,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感体验——融入群体,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教师要保持阳光、自信,心里总有满满的正能量,时刻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进行全方位关注,并且学会在相关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因精准而事半功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警,对各项工作有预案。工作不盲目,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要重视方法与时机的选择。必须抓牢思想情感共鸣点,把握教育的敏感点与关键节点,优化资源配置、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唤醒激发心灵之力,促进学生品行、学科核心素养、身心的全面发展。
(特约编辑 斯 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