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摘 要]词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文本语言的序列之中,而是与其他语言彼此融通,构建出充满生命气息的独特情境。词语教学就应该创造性地渲染情境,让每个词语在学生的意识中跳跃,真正提升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解读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和运用情境,以提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情境设置;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5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品味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词语教学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真正使词语内化为学生言语生命中的细胞,真正激发出词语表达的生命活力。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利用原始经验,设置浓郁的生活情境
词语源于作者的内心意识,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词语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相通,才能唤醒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使之习得词语的表达意趣。
如在教学课文《燕子专列》中“气温骤降”一词时,教师先列出例子进行对比:“昨天是16度,今天是15度,能叫骤降吗?”学生纷纷指出不能,降温的幅度要大。教师再给出案例:“如果一个月前是16度,今天是5度,能称之为骤降吗?”学生表示不能,幅度大的同时还要快。随后,教师紧扣“骤”的字形,从“马字旁”引申出“快速”之意,并相机拓展:迅猛的风雨,可以说成暴风骤雨。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案例的列举,将学生的关注力嵌入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骤降”是指“快速而大幅度地下降”。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顺势从字形、字理的角度渗透了词语的引申义,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关鍵字义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感知层面的融会贯通。
二、联系多维资源,设置传统的文化情境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汉字作为整体文化中的基石,在整个文化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字的变迁引发了词语的演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因此,当下的词语教学必须要尝试与传统文化进行勾连,如此才能将其浸润在文化情境之中的丰富内涵开掘出来,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感知意识的形成。
如《燕子专列》中“长途跋涉”一词,很多学生都误以为是“路途漫长”之意。教师将教学点聚焦在“跋涉”上,引领学生从汉字的特点进行揣测。有的学生从“足字旁”感受到脚步马不停蹄,翻阅了千座高山;有的学生从“三点水”想到淌过了许多条河。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个词语看成两幅画,发挥想象,说说看到了什么。最后,联系已经学习过的《孔子拜师》中的“风尘仆仆、风餐露宿”等词语进行拓展补充,与“长途跋涉”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之势。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虽没有直接出示“跋涉”二字的演变过程,但通过让学生对偏旁进行观察与猜想,使之洞察了基本字义;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将字义与文化情境进行深度融合,让“跋涉”一词拥有了温度;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词语,由一个拓展到一片,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夯实了词语学习的文化意蕴。
三、整合词语体系,设置匹配的运用情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的运用,词语教学也要从感知性的表层积极向学以致用的层次迈进。因此,情境的创设也应该逐步向运用语境置换,从而唤醒学生的积累意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词语的积极运用奠基。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中第四自然段后,学生对贝蒂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体验。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有的学生满怀感恩地说:“感谢贝蒂拯救了这么多燕子的生命。”有的学生夸赞说:“贝蒂,你真勇敢,不顾天气的严寒,救助了这么多燕子的生命,真了不起!”虽然学生有所感触,但组织的语言仍停留在标签式的层面中。如何才能让他们准确而细致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呢?教师为学生拓展了课文中的核心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冒着春寒、顶着大雪、皑皑白雪、满不在乎……”有了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感受,加之这些源于课文的词语的穿针引线,学生的语言组织有了抓手,情感抒发有了渠道,流畅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就这样在学生意识和情感的交融下和盘托出。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将本课所涉及的核心词语提炼出来,以“我想对贝蒂说”为切入口,引领学生以核心词语为主线进行口语训练,有效地借助课文情境,让学生在连词成句、集腋成裘的过程中,复现了积极而扎实的语用训练,并感受到了贝蒂善良的美好品质,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词语是生活经验的提炼,更是作者遣词造句智慧的体现。词语与其他语言彼此融通,构建出充满生命气息的独特情境。这些情境正是教师进行词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抓手。词语教学就应该创造性地渲染情境,让每个词语在学生的意识中跳跃,真正提升学生对词语的感知和解读能力。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