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瑞根
[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对学生构建知识、提升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成为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自主学习;轴对称图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7-01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操作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我结合“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段,谈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
一、知识,在有效操作中建构
【片段1】
师:这些对称的物体美吗?(课件演示将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抽象成图形)同学们手中也有这样的图形,动手探究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探究的?
生1:先把它们对折,(师板书: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边演示边说)
(师课件演示三个图形的对折过程,板书: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课件闪烁显示对称轴)你能分别指出飞机、奖杯图的对称轴吗?
(学生指一指、说一说,课件配合显示)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师强调“对折”“完全重合”)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操作工”,机械地按指令进行操作。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中动手操作、思考交流,最后发现“三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都能完全重合”的共同特点。教师随即结合课件演示,进一步强调“对折”和“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思维,在有效操作中提升
【片段2】課件出示“试一试”的四个平面图形。
师:先猜一猜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1:三角形。
师:应该说,图中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中的梯形和五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如何验证?
生4:可以把它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师: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这四个图形,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把另外三个图形折一折,验证刚才的判断。(学生操作后,教师点名汇报)
生5(把平行四边形对折):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师:再换个方向对折呢?
生6:也不能完全重合。
生7:不管怎样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
师:那另外三个图形对折后呢?
生8:能完全重合。
[反思:教师采用“猜想—验证—结论”的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图形后直接判断,当学生的判断出现分歧并将争论焦点集中到对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时,再启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将操作与思维相结合,使操作的目的更明确,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能力,在有效操作中发展
【片段3】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在动手前,请想一想,你准备选择哪些材料,制作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怎样制作?(学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需要的材料,各显神通,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名汇报)
生1:我把彩纸对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我用钉子板拉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3:我先用水彩在半张纸上画画,再印出另一半,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我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反思: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具,精心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活动的内化,使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责编 李琪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