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憶在其书中掺入了“残酷”的元素,以此映照现实。此举却遭不少教育家诟病,并呼吁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真善美。而我以为,残酷与温存正如天平两侧的砝码,唯有平衡轻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卡夫卡曾说:“待在原地别动,大千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 书,便是建立孩子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一条捷径。但如今的儿童文学,大多过多地渲染人性之至美,以期让孩子感受世间的极大温存。这样的做法需要辩证地看待。诚然,对儿童内心真善美的价值观的建立的重视,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避“残酷”而不谈,却又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孩子缺少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过于简单地将善与恶剥离开来,以致无法建立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知。现实绝非童话故事那般黑白分明,有太多的灰色地带混杂在黑与白之间。因此仅仅通过儿童读物的引导,则往往无法磨砺孩子的意志,反而使孩子置身在童话与现实间的虚幻世界中,不易对现实世界产生归属感,从而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适度地反映社会中的残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们能逃避的只有逃避本身”,唯其如此,我们更需正确对待温存与残酷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尺度。孩子们终究是要长大的,我们永远无法使他们活在一个只存在真善美的乌托邦内,也无法代替他们直面现实的丑恶。与其让他们被动等待“残酷”的袭击,倒不如主动出击,冲破它的壁垒,攻城略地。提及此,便不得不说到儿童文学界的一朵奇葩——王尔德。他一反传统儿童文学对真善美的高歌,反用极尽华丽的辞藻,极度忧郁沉痛的笔调,将笔锋直指残酷的丑恶本身。在悲戚的故事中,你反能静默沉思,捕捉到那缥缈却又确实存在的隐藏着残酷的背后的美好。正如他所言:“我们都活在阴沟里,却仍有人仰望星空。”即使我们生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仍能感受到这世间的温存。而作为现实世界缩影的书,也应有这样的品质。
因此,在表达“残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温存”的重要性。只有在天平两端加上相同的砝码,我们才能拥有一颗清醒的心。所以,对残酷和温存的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可接受性强的残酷与温存,从而使二者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而不致过犹不及——既保护孩子的天真与对这世间的一颗赤子之心,又使其能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性与人生道路的跌宕起伏。这正是几千年前的中庸,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尽管道路且艰且长,我们也不致踽踽独行,迷失方向。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纵然书无法使我们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最直观的感受,却仍如远方的灯塔,指引迷途之人的方向。
温存与残酷只有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