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8-03-05 18:57
当代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华小说

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于今年年初正式公布。

优秀的作品和出色的艺术家绝不依赖大嗓门,把握适度、忌讳夸张,恰恰体现的是表演的内在功力和艺术分量。最精彩的幽默完全可以不露声色,悲恸的情绪在抑制中更具感染力,而通过言辞的撼人心魄也足以将情绪传递给观众。

——《人民日报》评论,艺高不在声高。

对一个外国人而言,汉语和汉字也许是永远学不好的语言文字,而這正是我融入这一文化的根本动机。我一直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法国国民教育部汉学总督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获第三届会林文化奖的获奖感言。

书信在走向消亡,但是书信里所承载的文化不会消亡,只是转移到新的媒体上而已。

——近来.一些文化节目被网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激发了众多观众重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如是说。小说语言强作典雅,好像用典雅的语言写出来的小说就一定是高级的小说似的,殊不知雅也许只是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俗有时候反而是泼辣的,一鞭子就是一道血痕,更何况小说原本只有好坏之分,哪有高级、低级之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翟业军谈到当下小说语言时说,“声音不殊,文体何立。”

不能把并非影评的影评所产生的问题,与影评联系起来。那么,如何区分“影评”与“非影评”呢?我的理解是:影评首先是一种“写作”,因此要看是不是持有“写作”的态度。

——电影史学家@活着的时光如是说。

儿童诗是最精练、最集中的一个品种,在构思、想象、抒情、设喻、形象、语言等方面,儿童诗都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是做作的、成人化的。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认为,好的儿童诗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方面的功能。

“鸡汤”文所含的文化养分不多,“喝”多了容易影响“胃肠”对经典之作的消化吸收。

——有一种声音视“自媒体出书热”为洪水猛兽。还有另一种声音认为,自媒体牵手出版业是市场和读者的双重选择,内容丰富,品类全面,鸡汤只是其中一部分,自媒体图书并不等于朋友圈鸡汤,其内容也可以在生动接地气的同时具有深度和广度。

小说的第一句话,就好比一个人刚从子宫里出来,要是脑袋挤扁了,这个人就不会聪明。

——作家余华如此推敲小说的第一句话。

每一位书法家的创造活动,都无一例外是个体创造活动,但又无一例外不完全是个体创造活动。我们的创新其实是一种率性中的不率性,个体中的非个体,传统中的非传统,这样一种精神活动。

——书法家肖云儒认为,中国书法程式美与个体生命创造并行不悖。

截至去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3.33亿,其中移动端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3.04亿,中国最大的阅读移动应用“QQ阅读”活跃用户年增幅超100%,市场份额占比超31%。整体上来说,移动端阅读已成网络文学主流。

——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业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阅文集团《2016网络文学报告》结果显示。

作品必须要尊重市场,如果你的作品真正融入了情感,人们自然会走进剧场。并不是说做艺术就不能有商业,商业的就没有文化。

——对舞蹈家杨丽萍来说,她的目标是表达艺术,是为了庆祝丰收在打谷场上跳舞。

文艺作品要深扎,画家画普通人,作家写普通人,艺术家演绎普通人,以普通民众的眼光去观察、体验、表现,而不是以精神说教去俯视民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就是要先写真正的人,才能领会人的精神。

——戏剧人@羊驰如是说。

作为编剧,我们有责任创作适合年轻人观看、有中国传统内容和形式的作品,让他们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传承还是靠他们。

——编剧何冀平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宝,青年人不喜欢国宝,是教育和引导出了问题。

与其说短篇小说有技术,不如说作家对待自己的感情有技术,如何在作品里处置自己的情感,你对自己的情感是否依赖,或者是否回避,是否纵容,是否遏制,这是一个问题,是需要探索的。

——作家苏童近日发表创作谈《我为什么写小说》。

编辑/耿凤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中华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倾斜(小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