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亮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迎来第一次解放的曙光,随后晋察冀中央局、军区司令部、边区政府都迁居到这里。那一年,党中央为了实现解放全国的任务,决定由延安鲁艺学院组织两个文艺工作团,分别奔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进行文艺宣传。华北文艺工作团由艾青任团长,从延安的宝塔山下出发,经过50多天跋山涉水,艰苦行军,才到达晋察冀边区首府所在地张家口。
作家丁玲就跟随艾青率领的延安工作团,来到了张家口。那时,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成立,丁玲任理事兼任编辑出版部部长。次年,张家口文协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长城》创刊,丁玲任首任主编。丁玲在主编《长城》期间,除了编发许多作家的作品外,还笔耕创作了《海燕行》《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多部短篇小说,并深入到张家口市宣化瓦窑厂体验生活,创作出反映窑工斗争生活的3幕话剧《“望乡台”畔》(1949年12月大众书店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窑工》)。
说起当时的丁玲,她可是名扬文坛的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介绍,进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天转赴北京,发表处女作《梦珂》于当年年底的《小说月报》上。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坛引起反响。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这位来自湖南临澧县的女作家,就住在原《晋察冀日报》那座旧楼上。不过,她在张家口工作几个月后,突然失踪了。
丁玲当时去了哪里?后来我才从史料上发现:当年,丁玲离开张家口后随部队转战在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一带,后来她又回到张家口市涿鹿县的温泉屯村,深入生活,构思和创作她的第一部反映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数年磨一剑。直到1948年6月,丁玲才将刚刚完稿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誊抄复写稿,面交已迁居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胡乔木,请胡乔木审读。胡乔木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有“南乔北胡”铁笔之称,“南乔”是后来的外交部长乔冠华,“北胡”就是胡乔木。当年8月,胡乔木、张家口第一任市委书记萧三、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在传阅小说稿后,一致认定:这是一部最早的、最好地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胡乔木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认为写得好,个别地方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胡乔木随即发电报给已在大连准备赴苏联、匈牙利访问的丁玲,传达修改意见。丁玲随即奉命对原稿作了修改。当年9月,《太阳照在桑千河上》赶印出来。丁玲终于带上这部小说于当年11月9日离开哈尔滨出国。
多少年过去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它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塑造了一系列新型农民的形象。由于作品所写题材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的成就,小说于1948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于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并被译成英、俄、德、法、日、意等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传播。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部作品是丁玲整个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杰出成就。这部小说和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以及《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红色文学经典”。
此刻,我站在丁玲旧居的院落里,仰望着丁玲的铸像。她用如椽大笔写活了当年的桑干河。在我的心中,她并没有走远,在涿鹿、在温泉屯村头、在灿烂的晚霞中,我始终能看到一片浩荡的水域,那就是丁玲一生深爱的桑干河。据统计,丁玲在张家口创作或者以张家口为题材的作品超过了40万字,占丁玲文学创作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些作品包括在張家口期间创作的散文、杂文、短论、随笔13篇,话剧《窑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千河上》,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
记得当年,丁玲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后,她兴冲冲地从北京赶到涿鹿的温泉屯。当她看到村里的乡亲们生活上翻身了,文化和精神上还十分贫穷时,毅然拿出所获1万元奖金中的5000元,送给村里乡亲们购买书籍,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文化站。这粒文化的种子给涿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播种下希望。1995年,涿鹿县在当年那个文化站的基础上建起了全国唯一的丁玲纪念馆,并由著名作家魏巍题写了馆名。
丁玲一生都在牵系着涿鹿的温泉屯,牵系着她笔下的桑干河。1975年她出狱后,几次来到这里。晚年,她还用手中的笔歌颂这片深情的土地。丁玲忘不了桑千河,而桑千河畔的人民,也会永远记得她。
编辑:安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