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摘 要】本文论述“辩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发掘辩题,突破重点;注重主体,因势利导;辩练结合,以辩促写等策略,将“辩论”巧妙地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分组辩论、辩论赛等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辩论 有效 鲜活灵动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31-02
辩论是指围绕特定的辩题,运用语言进行针锋相对地争论,力争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并指出对方观点错误性的一种语言活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辩论,并且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将“辩论”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将各学科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宽广性,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探究问题、发掘真理、深化思想和增进口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能力,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灵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轻松。
一、发掘辩题,突破重点
让辩论走进高中语文课堂,选择适宜的辩题是关键。所选出的辩题不仅要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符合语文逻辑和客观事实,而且还要具有知识性、可辩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因为《雷雨》是现代剧本,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语言往往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这就让学生觉得文章没有什么可深入进行探究的问题。但其实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都需要细细地琢磨,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物形象。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人性的复杂及作者表达的个性化语言,笔者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辩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能否简单地用‘虚伪二字来形容他?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详细分析。”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争辩声不绝于耳,并逐渐地分成了“真情”与“假意”两个对峙的阵营。于是,笔者稍加点拨,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拉开帷幕了。在此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对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又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与真实。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对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设计这样的辩题:“焦仲卿既然深爱刘兰芝,面对母亲的专横暴戾,他为什么不敢反抗?为什么不能和刘兰芝私奔或自立门户呢?”如在教学《项羽本纪》一课时,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豪气万丈,但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针对这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辩题:“项羽到底是枭雄还是英雄?”“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适宜的辩题,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抓住或理解教学的重难点,而巧用“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反复批判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与意见,有利于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思考,这样教学重点也就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也有了兴趣和深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主体,因势利导
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辩论走进语文课堂,巧妙地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找准切入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辩论,可以促使学生向深度与广度探究,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话语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主体个性得到彰显。在辩论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问题的实质,学会以现代视角去看待历史问题,同时要积极传承历史中的优良品质和精神。
例如,在教学《苏武传》一课时,这篇文章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现了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期间不被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动人事迹。然而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对于苏武的这种做法出现了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他这种忠义是一种盲目的从君主,是为君主做出的无畏牺牲,是愚忠;而有的学生认为他这种忠义精神光耀千古、空前绝后。为此,笔者因势利导,以鉴赏为契机,以“苏武爱国忠君的行为是否愚忠?”为辩题,让学生准备材料,开展辩论。在此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爱国主义与忠孝仁义的关系、苏武个人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等方面入手,然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内涵的分析。例如,坚持苏武“愚忠”的学生这样分析:根据文中苏武得知张胜等人计谋败露后,说到“事虽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这表明苏武想要自杀,可见他的这一行为有多么的愚蠢,在还没有想到事情的解决办法时,就要自杀,可见其面对困难时比较懦弱,同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会真的落实“畏罪自杀”的罪名,那么他的冤屈永远都无法洗清了,更加没有想到会给汉朝带来什么好处。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苏武所谓的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不过是一种莽夫的愚蠢行为。这些分析和结论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三、辩练结合,以辩促写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以“议论文”为主,如何对一件事情有理有据地进行议论是作文指导教学中的难点。很多高中生都害怕写议论文,往往都是经过苦思冥想后敷衍了事,写出来的文章干瘪、生硬、缺乏依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从何开始写。而在语文课堂中,巧用“辩论”,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学会多种论证的方法,如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等。
以 2016 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例:“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以此为题材,自选题目,写一篇 800 字作文。”材料中围绕“说话”展开,分析话长还是话短,蕴含着明显的辩证关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指如果说话内容足够丰富,并且富有见地,那么就应该多表达、多阐述;如果一开口就是思想淡薄、毫无内涵,那么最好保持缄默,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指如果学识渊博,就应该尽量让自己的言语简洁扼要,但如果胸无点墨的话,也不应该失去表达的勇气。很多学生在看到该题目时,觉得绕来绕去,连文题都没有,怎么下笔?为此,笔者尝试利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开展“个性与创新”的辩论比赛,通过辩论,学生弄清楚了什么是个性,什么是创新,个性有好有坏,坏的个性需要摒弃,好的个性才能提倡,同时,创新可以是思维层面上的,也可以是技术层面上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进行创新。在立意时,可以从正面去写个性与创新,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甚至还可以反向地进行思考。通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写作思路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学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辩论中,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那么其中心论点都应该予以认可,并且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巧用“辩论”,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地实现学生自由表达,并教会学生通过活跃的思考寻找最佳结论,同时也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运用,大大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让课堂成为和平的、愉快的情感交流场所。
【参考文献】
[1]庄子凌.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辩论中激活思辨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2)
[2]柳 杰.高中語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与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4)
[3]温在全.高中生辩论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责编 江月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