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利
【摘 要】本文提出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金融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64-02
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成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再加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当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支付、资金融通、投资、信息中介服务密切结合的时候,就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且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互联网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也对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金融学科课程的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复合型的技术性人才,金融专业教育也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主要是围绕传统银行业务开展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課程体系也要进行改革,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才能满足金融服务业的要求。
一、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能使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岗位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与金融岗位能力要求互相匹配,为金融岗位输送合格的人才。
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上,必须让学生夯实基础,强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的互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应该突出特色和强化实践。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强化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的需求。
根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应该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综合和拓展模块。其中,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综合和拓展模块都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模块。在这四个课程模块中,每一个模块应该设有传统金融的课程和互联网金融课程。这四个模块应该相互交融和互相独立,互相补充和互相联系,全方位地发挥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如在公共基础模块上,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课程设置上应融合思想政治课程、入学军训、高等数学、军事理论、信息技术、体育、英语等课程,并且还应该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在各个课程上应该明确规定学时和学分,通过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
职业基础模块上,主要侧重点是向学生介绍金融专业知识,通过金融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职业基础模块是紧接着金融知识模块的,当学生对基础领域各个方向的知识有大概了解之后,对金融专业知识就能高效吸收。在这一模块中,应该开始金融理财基础课程、金融法课程、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和教学课时。
在职业核心技能模块上,侧重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这一模块主要开设国际金融、银行会计等课程,根据金融产品营销的特点来推动教学和实习一体化的实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中,开设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知道金融业务中固有的风险,进而知道规避风险的措施。教师还应该开展银行业务模拟实训课程和网络交易支付、结算方面的实训课程,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会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二、改革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特征,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和灵活化。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提高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树立“主动”与“全面”的发展理念。金融课程教师也应该注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微课和多媒体课件比传统教学更富有优势。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微课和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巩固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中金融专业知识的认知。教师还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如教师可以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讲课,如可以使用阅读材料、课程网站、项目实例、案例、视频教程,激发学生对金融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制”和“工作室”的教学制度,采取任务驱动、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等教学方式,制定学生开展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开发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设计客服流程、推广设计的方案、开发网站等任务,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习机会。
互联网金融时代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以岗位能力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金融课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必然途径。高职院校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应增加实践操作的能力,如开设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和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课程,让学生直接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开展对接学习,学习时间可以是1-2周。学生在企业中,在师傅的带领之下,更会亲身了解互联网金融时代真实的金融项目,能提前体验将来从事职业的岗位,获得对金融行业的感性认识,更好指导未来的职业生涯。在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导师制和“工作室”的形式来开展。学生在“工作室”之中,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参与专业技能考核,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师资队伍通常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建立一支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名师和学术名流补充师资力量,也可以招聘一些企业骨干来充实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师队伍。在金融专业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由学校和金融行业共同去设计,课程教学工作由教师和行业专家去完成,金融实践课程应该由工学结合订单企业一线专家来承担。
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对于以传授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教育来说不仅仅是扩充与发展传统教学内容,也意味着转变传统的技术运用方式,变更素材媒介。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通常是凭借着网络银行渠道和柜台通道。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却能把手机银行新媒介与高职金融专业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固有的空间、时间和地域限制。从客观角度去看,教师和学生如果不掌握娴熟的手机银行操作技能,脱离互联网金融产品内容的教学内容,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教学上就缺乏应用价值。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共同推进的过程,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学与用的互相结合。在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综合化和多元化的考评体制。在考评方面注重学与用的互相结合,当教、学、用能够实现全方位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型和主動性,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学习开展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在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评制度方面,应该创新考试方式,尽量避免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试制度,如可以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小组讨论完成状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都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部分。如在金融理财课程考评制度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人一个小组,一个人扮演理财师,另外两个学生就扮演客户。扮演客户的学生,就家庭理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理财师咨询,然后理财师给予回答。这个过程都可以用手机录制为视频,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也应该增设多种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环节,杜绝在期末学生突击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情况。通过综合考评的方式,令考核结果变得合理和公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
[2]李银珠.高校金融学学科教学方法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9)
(责编 丁 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