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辉+葛莉+李雨思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多元、工作对象更加个性、新技术带来巨大冲击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提出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联通”“互动 ”“智能”等“三步走”的实现路径,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探索“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校 “互联网+” 基层党建 党建云 大数据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18-0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已经融入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紧紧把握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了“互联网+”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就覆盖到哪里,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高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战场,如何将“互联网+”深度融合到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去,研究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构建和具体实现路径,把党的基层工作做实做好,对于提升党在高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新挑战
(一)社会环境的挑战。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社会环境呈现出群体更加多元、主体更加个性、流动性更强、信息更加碎片、现实虚拟化、互联网实体化等特点。互联网固有的匿名、去中心、分布式、平等性等特点与中国共产党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存在矛盾。
(二)工作对象的挑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受互联网的影响很深,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思维方式上,他们认识问题是非线性、共域性、系统化的思维,表现出横向平面的思维偏好。行为方式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群体,他们运用互联网发表个人观点表达利益诉求具备天然的优势。思维的平面化和行为的差异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三)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校师生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的能力较强。新媒体有别于以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载体形式单一、被动灌输的特点,呈现出富媒体化特质,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互动小程序等形式。每一位师生既是“发声器”“信息源”,又是“接收器”“转发器”。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信息在全社会的传播流通速度增长到了极限。传统网络信息的监管具有事后性和被动性,加上截屏、历史索引等技术,互联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可控。
二、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
(一)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发展历史。从1990年中央办公厅设立信息中心以来,党建信息化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互联网+党建”四个阶段。与之相对应,高校的党建信息化工作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子党务,主要是高校把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化运用到党务中,初步实现党务工作的数字化。如高校自行开发单机版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党员数据库等平台。第二阶段为网络党建阶段,主要是各高校纷纷构建网络平台来开展党员管理、干部管理、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这个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各平台各自为政,互为信息孤岛,联动互动未能充分发挥。第三个阶段为智慧党建阶段,高校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平台入口,实现“一点登录”,“海量党建服务”,充分整合相对独立的党建综合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感知、双向互动、智能分析。第四个阶段为“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阶段。高校已经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之中。各高校纷纷入驻“全国党建云平台”,基本实现网站、手机、电视等多媒体互联互通和立体互动。网络党支部、党建微平台深入到本科生党建工作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来实时获取数据,用大数据平台来提升党建工作效率。
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就是高校紧密围绕全面从嚴治党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基层工作中做到实时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分析和科学管理。通过精准聚焦问题、精细管理服务、精确画像施策,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过程控制,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结构和内容。“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基层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使党建工作的资源更加开放、宣传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渠道更加多样、监督工作更加有力、党建服务更加扁平、党务工作主体交互性更加强化。从逻辑上讲,“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应分为四层,分别是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层、基层党建综合服务层、基层党建线上平台层和基层党建主体线下感知层。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在高校的各项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统筹全局重点突破。
综合服务层是高校基层党建的核心,通过线上平台层和线下感知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线上平台层主要是软硬件两方面的资源,线下感知层涉及技术和人员。总体来讲,基层党建综合服务层包含组织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教育培训工作、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师生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等六个方面。
1.“互联网+组织工作”。高校组织工作基本内容包含了干部管理工作、组织建设工作和人才建设工作三类。组织工作的基础是要加快完善干部信息和党员信息的数据库建设,特别是干部档案、干部考核、干部推荐、干部监督、党员档案、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信息。在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通道,综合运用党建网站、微信、微博、党建APP等来创新干部远程教育、党员管理服务等工作方式。组织建设方向可引入党建云平台,强化大数据在党建目标工作考核体系中的作用,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逐步实现实时量化考核,全过程留痕管理。endprint
2.“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高校“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在基层党组织中主动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增强网络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做好党的輿论宣传工作。高校舆论宣传工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对于他们主要是提高党性修养、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来统一他们的思想。另一类是群众,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引领他们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中心重点工作而努力拼搏。
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宣传手段的变革,网站、微信、微博、直播、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要与传统的媒体进行衔接,要针对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特点,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寓宣传于服务,主动对接虚拟现实等交互式技术,创新宣传工作方法。
3.“互联网+教育培训工作”。高校“互联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和群众。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软硬件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线上来看,目前高校“慕课式”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已经成熟,鼓励基层党组织开发适合网站、即时通信工具、手机党建APP传播的“微课程”。线下而言,要对现有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互联网式改造,另外可通过到名校进行集中培训、脱产跟班、集体学习、个人访学等方式来开展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高校改革、基层党的建设、业务培训等,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
4.“互联网+反腐倡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的重要举措。高校是教学科研单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同样在路上。“互联网+反腐倡廉”的前提是“互联网+公开”,特别是高校的财务系统要尽快信息化,要通过信息监督平台,把校内各部门、单位的行政权力、主要风险点控制起来,对于风险点的执行人、审批人要进行重点监督,特别是财务部门、国有资产部门、基建部门、后勤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等财务信息要及时核查和清算,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对于网络平台中涉及本校的监督举报、突发事件、热点话题要及时关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核实,视情况给予提醒、谈话、诫勉和追究。广泛发动师生通过“拍一拍”“点一点”“晒一晒”来关注身边的“四风”问题,执纪部门还要善于与新媒体打交道,警惕恶意事件的炒作。
5.“互联网+服务师生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师生是实现党的宗旨的要求,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社会的特点,不断引进并完善信息化服务群众的手段,如通过网站、微信、微博、视频、直播、党建APP等渠道,整合天气、位置、交通、生活等实用功能;在教工家属区、学生宿舍楼下安装“党建一体机”,实现查看组织新闻动态、党建地图、组织关系转接办理及介绍信打印、参加志愿活动、视频学习等功能。
高校要引领师生党员服务社会,可建设在线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讲师团队伍,党员可通过电子地图直观了解志愿者队伍开展活动的具体项目与地址,可实时报名。可根据教师党员专业背景,鼓励并推荐他们主动与企业、产业一线需求对接,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活动。
6.“互联网+制度规范工作”。制度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及时发现“互联网+基层党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制度建设。要求真务实,把握规律,深入调研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实际需求。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调查研究、民意测验等方面优势,鼓励普通党员群众发起合理化建议,鼓励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方法创新。
“互联网+制度规范工作”要坚持小步快跑的迭代思维,高校要先行试点党建云平台,着力发挥大数据的决策分析辅助体系,通过“一张网”下“一盘棋”。综合运用党建指数、师生服务指数、网络舆情指数等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流动党员流向、师生党员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监测党员网上行为、利益诉求等活动痕迹,为党组织制度建设和决策提供支撑。
三、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实现路径研究
(一)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实现路径。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高校应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加强顶层设计,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一般来说,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要遵循“三阶段”规律。
1.第一个阶段是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是内容的联通,高校要主动对接校内外党建资源平台,尽量减少党建信息孤岛,把各级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平台有机地联在一起,把各级各地优势资源共享盘活。另一方面是渠道的联通,高校要把校内网站、微信、微博、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渠道打通,形成不同渠道不同内容的“同一种声音”。
2.第二个阶段是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互动”,实现工作联动、业务联办、活动共办、跨界共建的格局。一方面,高校要发挥互联网“全程全网”优势,注重改善在线用户的体验,鼓励党员、基层党组织开展线上互动。线上各党建信息平台之间也应加强“互动”,互相共享数据,实现“一点登录,海量党建资源”,方便各级党组织、党员办理线上业务。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面对面”互动,党的建设离不开集中教育培训、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为师生服务要落到实处、小处、细处,就离不开身体力行。同时,还要加强“键对键”和“面对面”的互动,要现实线上平台、虚拟社会、虚拟党组织引导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健全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把线下的服务引到线上,把线上需求落到线下的实处。
3.第三个阶段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智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优势,加强“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的前瞻性和智能化。一方面,需要教育部党组顶层设计,实现“上下打通”,建设覆盖全国高校的“红云”。另一方面,还需要全国高校“左右互动”,加强联系,互联学习,强化优质资源的共享意识。通过大数据获取全国各高校师生党员的数据,为各级基层党组织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通过对数据的研判,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endprint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针对基层党建存在布点多、战线长、涉及面宽、条块分割以及新生代大學生党员与传统工作方法不相适应等问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了切实做好抓基层、抓基础的工作,逐步推进以“党建云平台”“八桂先锋”等移动互联网为主战场的“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使用的党建云平台是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牵头研发的手机党建APP,分为信息、互动、学习、应用、个人五大板块。党员可以通过信息板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章党规,总结交流各支部的工作方法。党员通过互动板块,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分享观点、看法,相互启发,还可以用互助广场向组织和同志们寻求帮助。基层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通过学习板块的支部办公桌可以快速掌握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移动学习平台则为支部和党员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党组织还可以借助党建大数据、党组织结构等功能,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实现对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目前主要定位在基层党支部党员信息管理、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和学习教育管理阶段,通过把日常“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集中学习信息、工作落实情况实时用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上传云平台,把基层党建工作动态亮出来,晒出来,比一比,看一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今后将逐步向干部管理、党内监督、党内奖惩、困难党员帮扶、党费缴纳管理等领域深入。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不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运用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建设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校地、校企、校政党建工作的联建共建。如学校与桂林市叠彩区政府共建社区党建学院、与灵川县委组织部结对共建、与灌阳县携手扶贫攻坚等。
我们通过“互联网+基层党建”的探索,对基层工作精准聚焦问题、精细管理服务、精确画像施策,强化了基层党建工作过程控制,落实了痕迹化管理,细化了考核分析指标,为基层党建工作精确画像、精准施策、精细调控。基层党组织干了什么,干了多少,干得好不好,都有了相对客观的依据。
四、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的展望与思考
高校“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需要从“互联网思维”入手,用“互联网”重新塑造基层党建工作,用移动终端把基层每一个结点联动起来,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基层。高校基层党建还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共享思维、跨界思维。特别是大数据告别了随机抽样,行为方式更加数据化、精确化,基层党建工作更加全面和科学。
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互联网归根到底是一种手段,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才是目的。互联网固有的去中心化、平等性、分布性有其“民主”的一面,但根域名、重要路由、核心节点、云端、大数据又有其“集中”的一面。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更加谨慎。信息泄露、安全漏洞、主动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对于党建工作的保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需要的既熟悉党务工作,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相对比较匮乏。总之,“互联网+”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在悄然解构我们过去熟知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和关系结构,“互联网+基层党建”将是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中国软件党委“互联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互联网+基层党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3]薛小荣.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J].探索与争鸣,2014(5)
[4]李潇.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网络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重构与转型[J].求实,2017(9)
[5]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1)
[6]陈甦,刘小妹.我国“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成效斐然[J].人民论坛,2017(1)
(责编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