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川 陈新 李灏 解星宇(.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文法学院 辽宁 盘锦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068;.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0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沈阳 06)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大众体育(即社区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恰好也为学校体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与资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提高自身身心健康、充分享受生活已成为其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减少疾病,而且还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乃至今后,全民健身运动将成为提高我国各族人民身心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资源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基本条件。然而,学校体育资源“闲置”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不足”并存的矛盾日趋突显。因此,研究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优势互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及实施的可行性。
虽然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国家对其投入也随之改善,但仍然存在配套缺失、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在全民健身方面,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极大促进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对于我国国情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拉低了平均值,并且南北方、东西部的体育资源配比非常不均衡,发达地区的总量远远超出了欠发达地区,社会指导员数量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影响了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的发展。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导致了国民对体育设施需求量的猛增,而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缺乏足够的器材场地。截止到2016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数量已达120万个,人均场地面积也达到1.6平方米,但对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来说,无非是杯水车薪。从总量上还尚显不足,难以达到群众的内心需要。同时,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的种类来看,其目前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为主,其他种类非常少,主要包括单杠、双杠、秋千、悬空扭、翘翘板、梅花桩、太空漫步踏板等,主要以心肺功能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部分满足了人们的健身需要,尤其是中老年人。众所周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所需要的锻炼需求各有差异,而社区大众健身资源面对的群体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群,青年群体甚至儿童群体也是需要被关注的。然后受到经费和场地的局限,社区提供的健身服务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资源要面向公众开放,将高端大气的体育场馆和品种繁多的体育健身器材,在合理的时间段内面向社会群众开放,满足各层次社区居民的最低健身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数众多,加大了对体育器械的使用程度,其磨损程度加大。因此,也为体育器材日后的维护提出了难题,部分社区已经出现了体育健身路径的破坏现象,但也有个别的老旧社区没有健身场所和设施。此外,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离不开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的悉心指导。当前,很多社区居民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运动负荷、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间歇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多数社区居民难以达到满意的锻炼效果,体质改善进度缓慢。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我国社区大众的健身没有得到科学的指导,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按照人口比例计算,我国应至少拥有25.2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真正具备资质并通过考试合格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5万人,平均每1万人才拥有1名具备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结果可想而知。
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家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地情况堪忧等原因,造成很多地区的社区大众健身资源严重不足。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学校体育资源逐渐丰富,体育场地设施数量逐年攀升,但在特定的时间段(没课、假期)存在严重的闲置现象。因此,学校如果合理运用自己的校内体育资源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将学校优势、文化特色等向附近社区居民传递,以收获广泛的好评。
自全民健身计划颁布以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跟进,使得全民健身事业飞速发展。在国家政策中多次明确提出要有关部门将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同时提供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但无论中央和地方,对于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都是有待加强的。因为相关文件中并无强制性规定,因此,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可以机动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学校体育资源占全国总量的近70%,而真正意义上做到对外开放的不足30%。所以,提高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理解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制定合理的实施细则和方案,科学运用制度、章程和反馈、监督,从宏观上实现二者互补。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学校体育资源主要用于开展基础性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在校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体发育。因此,学校体育资源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且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高。而国家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设施则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为主,大多占地不多,简单易建,方便群众。但全民健身路径中的器材,如小篮板、乒乓球台等在功能上和规格上都与学校体育资源中的器材有着明显的不同。
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投入主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资源使用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在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体育基金等几个方面,其中,财政拨款最为主要,来自教育部门的财政占比达到90%以上,此外,还包括邵逸夫基金、田家炳基金也对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社会贡献。反观社区大众健身资源,其资金投入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部分收入。因此,学校体育资源的投入主体和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的投入主体是不同的,主体的不同导致了使用目的的不一致,即公益性和利益之间的冲突凸显。
学校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保障则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问题,如若将学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则势必会打破原有的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安全来说则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学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经费短缺,高昂的成本给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学校更愿意采用封闭式管理,导致学校体育资源没有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形成良性的互补机制。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主管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而社区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其主管部门是相对应的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在这过程中难以拿出格外的精力去管理体育对外开放的事务,包括场地的分配、人员的配备、医疗卫生的保障等。社会层面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使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大众健身资源能够良好的进行互补,这都是管理机制的问题。
《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字号政策法规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二者的相互促进才能使全民健身得以深入开展。到传统的思想认为,学校体育的管理范畴仅仅只是校园内的教学,学校的资源只归自己所有。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资源使不对外开放的,也有的学校只搞形式主义,以应对检查。
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无形之中增加了学校体育设施维护的成本,而学校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面对这额外的支出无从应对。即使,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其所的费用也难以负担维护、保养费用,这其中还不包括大型器材的耗损、更换和场地使用等方面。
实现体育资源与社区大众健身资源的互补是一项惠民举措,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近年来,学校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将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大众开放,无疑会增加更多的安全问题,包括学校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而在体育运动中难免会产生肢体碰撞,如果居民与居民或学生与居民发生冲突,一定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得不偿失。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既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全方位发展,又能够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幵展,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国家体育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学校、社区体育设施的共享能够有效地打破学校体育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教育得以延伸。学校本身置身于社区领域,学校体育也同样不可推卸地承担着公共社会学的职能,需要在微观层面开发学校体育、公共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