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杰俊(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如今,高校体育已不再是传统上的单纯体育教育,而是一个涵盖了体育教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综合领域的概念内涵。本文从这三大领域进行调查、论证与分析,试图还原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并对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辨性的讨论,最终提出若干主观性的建议,以期助力我国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市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和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在对以上4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等途径,对于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在对全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了解的基础上,理顺本研究的大体思路;采用访谈法,对目标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4所高校学生、一线体育教师、高校体育管理者、高校体育产业负责人等目标群体的访谈和调查,对高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以学校为主导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近几年来有所突破,针对学生体质状况不断下降的现实,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魅力,进而促进其体育参与、增强其运动表现至关重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有部分高校采取更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尝试,通过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供给侧改革,来缓解新时代条件下学生日益增加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相对禁锢化之间的矛盾,在开展三大球、三小球、体育舞蹈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高校也在通过引进多专业师资,开展跆拳道、滑板、旱地冰球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创新尝试,这无疑为增强学生体育课可选性、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条件。然而,这种新尝试并非全面开花,只是有限高校的有限尝试性举措,其遭遇到的挑战也更为多元:首先,开展新项目所需要的师资引进较为困难,以旱地冰球为例,其在欧洲各国是一项被普遍接受的群体项目,而我国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往往只重视单一术科技能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多项目、新领域的探索;其次,开展新项目所需的场地是另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将现有场地进行多元整合、实现多项目共用,是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以上因素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收效并不明显。
在体育课堂以外,全民健身是增强师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师生的全民健身实践中,普遍存在活动方式单一的问题。在本研究涉及的目标高校中,有部分通过举行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对师生的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统筹和带动。这种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导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有助于师生养成终身体育、自主健身的体育健身观念,从而避免教师职业病、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但在调查中可以发现,这类群体活动开展中往往存在趣味性不足、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延续性等特点,以体育节活动为例,虽然也开展了拔河、围棋等比赛项目,但项目往往延续多年不变,使体育活动参与者产生厌倦心理,而在体育节举办以后,群体活动又回归寂静,没有体育活动的延续性和常态化。
在本文所调查的4所高校中,全部属于偏理工科的高等院校,各高校在体育产业领域均有涉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下发,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许多有条件的高校以我国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高新技术,以期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设立了多个体育产业研究项目办公室,其研究领域涉及了健康大数据、智能制造、运动动作分析等诸多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健康监控和运动处方,智能制造可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动作分析可有效促进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然而,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发展体育产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计算机和机械专业较强的高校,其建立高校体育“产—学—研”平台体系的门槛相对较低,另外,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偏科”现象,还未实现人才、技术、科研环境高价值元素的系统整合。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各高校自身实际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走自己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新项目的引进是正确方向,但在引进时需要注意结合实际,将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进行综合考量,优先引进具有广泛开展潜力、能与现有场地进行综合利用、开展投入少的项目门类,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实现项目落地,即应当注重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高校性。
在全民健身和群体活动领域,应当坚持体育节等形式的体育活动,但应注重在开展中加以创新:首先,应当使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使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深入师生内心;其次,在内容选择上应加以创新,增加具有极强趣味性的群体活动项目,并适时变更项目内容,以增强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真正使体育由一门课程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最后,应当注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师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阻碍其继续壮大的绊脚石。在高校“产—学—研”体系建设中,应当借鉴部分学校的经验,使科研部门尽量“去行政化”,项目审批和资金使用权利应适当下放,并辅以严格的项目审查,以“出成果”为目标导向,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整体的 “产—学—研”体系构建中,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联合引进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资金,但在该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高校在“高校——企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转化,针对各高校所固有的短板问题,应当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同时通过引进想关的高技术人才,完成体育产业成果转换所必要的“人才、资金、制度”三要素构建。
通过对成都市4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体解构,对其发展中的相关经验进行肯定、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最后得出结论:(1)以学校为主导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收效不明显;(2)师生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存在局限;(3)高校主导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参差不齐。提出建议:①体育课程改革应注重高效性;②重视终身健身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③高校体育“产—学—研”体系制度应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