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18-03-05 03:02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4期
关键词:旷达苏子赤壁赋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 高 映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体会把握主、客情感的变化

2.感悟乐观、旷达的“苏子情怀”,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文感情线索,理解文本中景、情、理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文本中重点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提问、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三分钟演讲点评导入)

感谢王宇骁同学精彩的演讲。《赤壁赋》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来到那个秋夜下的赤壁,去聆听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感悟。

二、新知学习

1.预习检查:我们来做个回顾:(学生识记、老师拓展:暴虎冯河、不绝如缕、学生齐读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学习要学会归纳、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赤壁赋》和《兰亭集序》一样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两篇文章都有一条明晰的情感线索:《兰亭集序》是“乐——痛——悲”,而《赤壁赋》则是“乐——悲——乐(喜)”

3.我们今天就来赏析课文第三段,看看苏子悲从何来?首先我们来看清人方苞曾经对本文的评价:(演示文稿6)(方苞的评价,注意文言词语:“邈”“更”“畅遂”)

下面我们就借用方苞的“客三悲”“主二论”来分析文本第三、四段:

4.师问:试从第三段中找出“客三悲”。

(这个问题较难,教师可先启发学生大致看第三段有哪三层意思?可以先找出三个关键句。)学生思考后回答:“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教师就势分析到:“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板书“客三悲”)

5.师问:“客三悲”体现了苏轼在失意时怎样的思想?

生答:消极的人生观,悲观厌世的思想。教师引导:很好。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6.面对人生的短暂,仕途的不顺,此时的苏轼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如果就一直这么自甘沉沦,悲伤下去,他就不是苏轼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苏子情怀”“东坡精神”了。我们平常月考中,有些同学考砸了,也十分悲伤,写给我的周记里充满了忧伤、悔恨,但我们说老是悲伤不是办法,我们也伤不起,因为学习需要一个快乐的好心情,我们要想办法走出悲伤,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苏轼做到了这一点,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苏东坡突围》,讲到东坡能在失意的时候突围出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赏析课文第四段,看看苏轼是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如何消除其心中的块垒。(教师带有感情的背诵第四段,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听读并思考。)

7.师问:听读第四段,说说“苏子二论”指的是什么?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将第四段分为两层,该如何来分?学生回答:可分在“而又何羡乎”后。师:对了。第一层是针对上文的哪一句话展开驳斥,提出“何羡论”?生(齐声):羡长江之无穷。师:第二层在“不必羡慕”、一切随缘的基础上,提出“共适论”。命中如有终须有,命中若无莫强求。不属于你的莫强求,属于你的尽情享用。这里明显带有佛家思想,佛家讲求人的命运早就安排好的,就如《红楼梦》中说的“人都说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样。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能把儒、释、道三家思想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前赤壁赋》可见一斑。”前面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明显的儒家思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又具有道家思想。

8.“苏子二论”体现了作者逆境中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答:乐观、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板书)。苏轼由失意到超脱、由“羡”到“何羡”的转变,这个心路历程他在被贬黄州,整整走了四年。在这个超脱转变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改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师问:大家看第四段“何羡论”,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看问题的角度?

生答(齐声):“变”与“不变”。

9.师问:客、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生答:客是从“变”的角度看问题,主是从“不变”的角度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豪放、洒脱的苏轼泛舟赤壁,即事明理,信手拈来,以眼前的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应该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赏析了第四段,我们感悟了苏轼在逆境中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情怀,下面我们想再通过一首诗歌来再深入体会一下“苏子情怀”。

三、训练反馈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岭南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苏轼被流放至此。

请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表达了作者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学过了《赤壁赋》,你从苏轼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请每个同学可以写上一两句,大家讨论。

五、课堂小结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把刚才从苏轼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扩展成一篇300字左右随笔。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猜你喜欢
旷达苏子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旷达者
我爱你,祖国
旷达者
旷达者
我的房间
苏东坡《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