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宋晨虎,万 昆
(东北电力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吉林 132012)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呈现下滑趋势,研究生教育中各种问题开始显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正是其中表现之一。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频频被媒体曝光,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学术不端是指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一种行为,其界定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形式。
(一) 剽窃抄袭他人成果
作为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主要分为全篇剽窃抄袭和部分剽窃抄袭。全篇剽窃抄袭是对他人的学术成果进行全部的抄袭和剽窃,很多人仅仅将他人的学术成果更换题目和作者,在其它的学术机构进行发表;与全篇抄袭相比,部分抄袭是将很多人的成果组合在一起放在自己的论著当中,不进行任何说明[1]。或者是换汤不换药,将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换个说法当成新的问题进行发表,这种只追求数量上的变化,忽视学术成果质量的行为毫无意义可言,造成大量的科研资源浪费。相对于全篇剽窃抄袭,部分抄袭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即使被发现也很难做出界定。
(二) 篡改或者编造实验数据
科学实验和调研不仅需要有严肃的科研精神还需要有艰苦奋斗的毅力。很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当中耐不住寂寞,对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篡改,或者为了完成任务,直接编造实验数据。现在计算机网络十分发达,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查阅前人取得科研数据,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2]。另一面,网络的发达也极大的方便了一些研究生篡改和编造实验数据。很多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当中,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对别人的实验数据和图标进行修改,从而变成自己的实验成果。无论篡改还是编造实验数据都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 请人或替人撰写论文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毕业之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达到要求才能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这个政策的初衷是督促研究生在校期间踏实认真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代写、代发表论文的现象应运而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各种代写广告层出不穷,明码标价,让人瞠目结舌。很多平时不潜心学术的研究生,为了满足毕业条件,往往会选择找人代写、代发论文。尤其对于在职研究生来说,由于大部分精力主要放在平时的工作上,往往到了临近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不惜花费重金请枪手代写毕业论文。这也使得一些学术功底相对扎实的研究生看到了商机,很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为了金钱,不顾学术道德,充当枪手,进一步助长了高校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3]。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术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价值观念错位,科研能力不强
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其看待学术和学术研究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弄虚作假,而是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学术研究领域,很多研究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学术研究更多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部分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出更多的成果,从而能够为自己在毕业时找工作增加更多的砝码。还有一些研究生不愿意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和研究,而是耽于享乐,无所事事,对于课题研究漫不经心,毕业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找枪手代写。学术价值观念的错位和扭曲导致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数量急剧增长。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生源质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很多研究生的学科知识的范围以及深度都与其学历层次不相适应。很多热门的专业出现考研热,大批研究生为了就业而跨学科考研,其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十分薄弱,无法适应日后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这就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获得空前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学术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无所不在的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当中分享前人获得的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很多研究生过分依赖网络,在前人的成果上裹足不前,缺乏创新[4]。
(二) 学术评价体系不全,监督惩罚措施不足
科学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规则制度之上的,它不仅能够科学公正的衡量学术行为主体的学术成果,还能够对学术人的学术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能够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都是建立在学术成果数量的基础之上。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不仅仅关系到能否毕业,而且和各种评奖评优都挂钩。这种唯学术成果论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学术环境的健康,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惩罚机制。健全的监督惩罚机制能够有效的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当前个别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学术不端监督惩罚机制,对于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一些研究生受到利益的驱使,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5]。
(三) 学术规范教育缺位,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更多提倡的是思想教育而忽视学术规范教育。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有利于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使其在日后的学术研究当中避免有意或者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多门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但是对于科技伦理方面的课程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学术规范缺乏必要的深入理解,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日后的学术研究过程当中往往会忽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高,在校园中尚未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研究生有意或者无意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还有侵犯知识产权所要付出的行为成本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侵占他人科研成果,抄袭论文成风[6]。
(一) 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
选择一些学术品德高尚的学者作为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对研究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培养他们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意识。高校应该加大学术道德以及尊重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术道德和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首先是在校园内普及学术道德的内涵,倡导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献身学术的良好学风,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研规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学风严谨,致力于创造原创性学术成果。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实施学术道德教育,导师既有重要的责任,又有潜在的权威。导师应从思想、言语、行动上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教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督促他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7]。
(二) 继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与惩治力度
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反映了高校学术规范和学术环节存在很大漏洞。针对这种严峻的科研形势,在高校当中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已经迫在眉睫。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在国外的高校当中十分常见,并且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国内高校应当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现有的经验,安排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学术监察机构,制定科学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践行监督和惩罚,形成威慑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成果的原创性[8]。
除了成立专门的学术不端监察机构,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检查。高校都已引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系统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美中不足的是检测对象仅局限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而没有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应配备给各院系,将检测对象细化到期末论文、课程论文以及要发表的论文。这种有形的监督既强化了其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又削弱了研究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9]。
(三) 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诚信机制
当前国内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往往都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的多少直接和研究生的奖学金挂钩,这种单一片面的科研评价机制给研究生科研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不惜铤而走险。以科学道德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学术诚信机制,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将学术不端行为主体记入诚信档案,放入个人档案并终身跟随,为涉及研究生授予学位、奖学金、考评提供依据,使得记入档案的学术不端者受到多方面的排斥,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就业[10]。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当前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对研究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高校需要找到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根本症结所在,借鉴国内外的可行性方案,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与惩治力度,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诚信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体系,防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1] 孙颖,田蕊,怀丽.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心理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30-35.
[2] 江利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09-211.
[3] 胡林龙.中美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比较研究——以中美部分高校学术规范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6):52-57.
[4] 王建升.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154-156.
[5] 赵文慧.供给侧视角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9):82-83.
[6] 李春慧.单位行动理论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7):65-67
[7] 胡剑.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8] 李晓燕.美国高校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制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9-127.
[9] 邓环.英国高校遏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制度概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59-63.
[10] 方冬姝,方润生,郭朋飞.国外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2012(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