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松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中国英语的发展历程从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依据已刊发的学术文章和著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英语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框架。中国英语不是国别变体,而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观念及传统等通过音译、直译、语义再生等方式进行国际交流,是进行有效交际的英语变体,是世界各种英语之一。
作为外语而存在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虽然不同于国别英语以及官方英语,但是属于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衍生物,因而也就具有这个国家独有的属性和特征[1]。 “中国英语”不是“汉化英语”、“汉式英语”或是“中国文化相关英语”,因为这些概念只是从汉语语言或文化视角出发,片面地说明其中的一个特征或层面,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社会独有特征的英语变体[2]。
我国学者汪榕培,李文中,贾冠杰、向明友,罗运芝,杜瑞清、姜亚军等都对中国英语从各个层面或全面进行过概述,认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等播出的英语电视节目,海内外发行的英语报刊等,所使用的英语是反映中国国情和资讯的标准英语。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与十几年前相比呈倍增长,已经从量变发生了质变。中国英语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反映着发展演变的历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英语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元素和特征的词汇、表达法和章法,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不断增加。
特别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中国英语的成长发展进入较为成熟阶段。随着世界人民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力日益增强,具有中国文化渊源的、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词汇、表达法和章法,不断出现在英语中,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使用者越来越多。中国英语遇到了历史前上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近两年来,中国话语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在国外的接触度和理解度大幅度提升。拼音和汉字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新现象。中国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正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中国英语也就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认同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文化认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英语的成长与发展面对着新的机遇,人们对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发挥的作用有着更大的期待。发展、健全和完善中国英语,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目前中国英语涉猎的研究领域有:跨文化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翻译方法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母语负迁移观点下的中国英语研究、英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中国英语语料库研究等等;涉及到的学术分支有:语言学、社会学、翻译学、语用学、传播学、心理学、交际学等。文化翻译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是目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历时社会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基本特点和异同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换句话说,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
艾克西拉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类法。他给文化专有项Culture-specific Items下的定义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目标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3]艾克西拉解释说,他这个定义的用意是要表明,什么是文化专有项,不单取决于项目本身,而且取决于目标文化所理解的该项目在文本中的功能。而中国英语中的文化成分就是文化专有项。
巴斯奈特根据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的研究方法,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其观点有一是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该停留在语篇之上,文化是信息的核心和主导;二是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三是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上的等值;四是阐释的是翻译的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中的等值不是同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对等,最根本的是源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文化翻译观既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甚至可以被概括为“文化再现”。
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是精神和物质风貌的反映,借助于译语跨越文化制约与限制产生交流,把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表达法、文化话题、文化现象、文化元素等在兼顾两种语言比照、套用、创造以及所建立的适当视域等把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以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文化翻译可以分为狭义文化翻译和和广义文化翻译,因为文化翻译既可以把翻译视为在字、词、句视域下的比照、套用、创造,又可以是通过比照、鉴别、平衡和互补而寻找到相互融合。据此,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狭义文化翻译:以原文为基础,在语篇水平上,忠实并尊重原文,遵照字、词、句的比照、套用、创造等采用必要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狭义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是,视域建立不充分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视域,乃至于词语选择、翻译动机、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等如何影响及作用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缺乏统筹兼顾的文化语篇意识。
广义文化翻译:以功能对等为原则,基于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理性的、历时的视域领会和解释文化背景,努力缓解文化制约与限制,阐释源文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文化中源语往往会出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语、谚语、典故等表达法,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是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丰厚遗产;同样英语文化与《圣经》和希腊神话等典故紧密相连,产生了大量词汇、习语、格言等,是英语民族浓厚宗教和人文观念的体现。
在此意义下的文化翻译,肩负着语言再生、文化再生或同构的重任。也就是说,此种情形下的文化翻译需要再生新的语言,寻找到相互融合的办法和途径,再生或同构新的文化,以民族精神的面貌呈现源语思维及文化方面的特征。
中国英语的首要作用是通过英语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成为文化相互交流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所承载的文化,否则语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把汉文化和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再生新的语言,寻找到相互融合的办法和途径,再生新的文化,以民族精神的面貌呈现思维及文化方面的特征,实现文化比较、鉴别、平衡和互补,让中国英语切实发挥相互交流的作用[4]。
由于汉语充满着可能性和变化性,很多时候要在翻译前进行文化语内翻译。布拉格学派罗曼·雅各布森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指出翻译的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其中语内翻译涉及同一种语言内部语言符号间的解释,即是同一种语言的一些符号对另一些符号作出的阐释[5]。载有深刻文化内涵中国典籍,并不通俗易懂,其用词精炼、含蓄委婉、寓意深刻,因此需要首先进行语内翻译,充分挖掘源语所承载的各种文化信息以及意境,才能达到对其解释的有效性。
此外,文化翻译存在于语言生态系统之中。文化生态翻译观认为,语言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生存在社会环境之中。中国英语历经萌芽、产生、发展到成熟,无不依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并植根于社会环境的土壤之中。中国英语是众多世界英语中生长着一个分支,与世界英语相互依存。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中国英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环境制约。因此可以说,在文化语境的从事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生态翻译。说明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语言生态中成长。每个言语社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等,这些反映特定言语社区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是文化语境的构成要素。
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善于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树立文化同理心,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尊重他人文化,化解和避免文化冲突。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把文化信息的传递放在首位,兼顾各种翻译方法,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者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真正的成功翻译,与其说在于双语能力,不如说在于双文化能力。
学术界对中国英语的认同标志着中国翻译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中国英语把中国古今传统、风俗、特色文化、价值观、科技动态与发展等以新的译法、新的风貌展现在世界面前,能够更好、更深刻反映中国的人文精神风貌。
中国文化内容包括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文化主题,例如,餐饮文化,舞台艺术,名胜古迹,思想意识等,以及历史事件、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社会风俗、文学作品等,是中国英语受众者的陌生文化信息。中国人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意识形态等构成中国英语语用观,这与西方人的语用观是不一致的。文化翻译要努力得当处理“陌生文化信息”,要达到可理解、可接受。文化翻译的作用就是让语言所产生的形象和联系尽可能的接近原文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研究框架:
1.超越语言层面,如何在文化理论视野下实践中国文化翻译;
2.陌生文化信息的特点及分类,并分析和提出各自文化翻译操作和处理的方法;
3.中国英语在语用方面的原则、功能和作用;
4.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自主权对文化元素翻译的影响;
5.对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充满着可能性和变化性的字、词、句翻译采用翻译方法的原则;
6.对于文本中含有中国文化信息的字、词、句,特定表达法和章法采用变译(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6]。
1.系统研究和梳理中国英语文化翻译涉及的类型、体系和标准,以及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理论文献,深刻理解汉译英理论发展的历程,理论支点,把握理论发展的脉络。
2.搜集中国英语文化翻译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文献实例进行分析,并对中国英语文化翻译基本要素得出概述。
3.研究中国英语文化翻译的翻译。
最后是,基于上述研究,探讨中国英语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并且概况出中国英语文化翻译客观规律。
中国英语文化翻译,是突破语言障碍、跨文化差异,实现译语中一种陌生文化信息传递。各民族间的文化及语言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共性和个性,陌生文化信息移植过程重在翻译操作的语言和文化融合活动,侧重文化信息和形象产生的效果,协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用宽容和谅解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7]。要通过考证文化翻译的局限性和可接受性,揭示翻译中存在的盖然性法则,以有效的实例阐释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为“一带一路”更好地实施,为译界的困扰抛砖引玉,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些贡献。
在当今汉语国际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英语的强劲的发展势头是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英语为世界英语增添了活力,促进了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同时更加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要顺应中国英语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和积极引导,化解不确定和模糊概念,深入研究中国英语所涉猎的各个学科和领域,让它成为中国与世界加深了解的平台,让它更有效地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发挥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