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有效支架,促进孩子自主学习
——微课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中应用的研究

2018-03-05 01:58:32陈黄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重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

陈黄丽

(庐江县岗湾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1)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们越来越喜欢“微产品”——微博、微信、微电影……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佳肴”,如今,“微课”已成为教育模式中的一股清流,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燃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牵引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心弦。

“微”顾名思义,即微小,时长一般为 5~10 分钟,有着目标明确、直观形象、短小精悍的特点,这种片断式的影像放映方式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而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抽象,于是,将这种方式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能让教学内容形象化、动态化,还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所学知识、增强学生探索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

本文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依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简要分析微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及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微视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通过喜羊羊等动画人物,创设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情境,提出“你会求平行四边形羊圈的面积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化为数学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体会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羊圈与长方形羊圈的变化,通过设问提出并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利用旧知引出新知,孩子们自己动起手来尝试做,配以动态图形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未知图形转换成已学过图形的过程,理解深刻。)

三、探究问题、寻找联系: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联系。

(孩子们主动参与并积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回顾反思、感悟提升:对转化方法进行分析,突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的基本“转化”思想,并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而不是什么,突出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探索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突出“转化”思想,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的构建,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以致用。

(利用练习强化和巩固新知,理解和运用新知,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六、课后延伸、拓展思维:利用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关注,拓展学生思维,体会图形的“变”与“不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与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见:微课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设计仍离不开教育的原理,含有课程导入(提出问题)——课程讲授(分析问题)——练习巩固(解决问题)三部分。借着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笔者在设计时将重心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试图将这一知识点讲透彻,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后续自主学习。

一、微视频调动学习热情、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微课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引导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对象是11~12 岁的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微视频将课本固定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声像一体的“电影”,视频是动态的,文字是静态的,学生喜闻乐见,尤其以喜羊羊作为主角的学习情境,运用微课回顾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唤起学生的记忆,引导他们主动复习旧有的知识,沟通新旧知之间的联系,为新知教学做铺垫,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喜羊羊、懒羊羊的对话,这些具体形象的直观展示,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一位家长陪同孩子看完视频后,对微课形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在QQ群中留言“真不错!把‘微课’引入学习中,孩子们特别喜欢,希望此视频多多益善。”

二、微视频巧妙化解重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教材根据图形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编排,主要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的图形:

图1 多边形的面积知识体系

可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为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微课设计时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操作,通过“拼、剪、割”等操作过程,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提升。

1.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转变,真实呈现知识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受时间、空间所限,学生的动手实践不充分,教师的讲解不深入,甚至部分教师草草解释一下就把问题的结论展示出来,主要通过练习题来记忆结论,必然导致学生做习题忽对忽错;更谈不上渗透相应的“转化”数学思想。本课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这一重点时,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探究,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讨论、交流,边观看微视频边讨论,课堂成为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上有足够时间针对重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扮演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进行了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索,而这种无压力的自主探索才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根源,也避免了学生遇到问题不会思考,形成畏难等消极情绪。

2.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突破重难点。

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学,让师生通过微视频进行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回答问题,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能够独立学会所讲授的内容,自我认同感强烈,自信满满。

例如,讨论环节中设置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敢质疑,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会更加自信。在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通过 “剪一剪、移—移、拼—拼”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剪开的高不同,但都可以拼成相同的长方形,并相机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注意力集中,对视频中内容的相关提问回答正确率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微视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保障。

传统的课堂,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没听懂,课后不敢问老师;或遇到问题无人引导从而中断学习;部分家长由于知识水平不高,教育方法不恰当等因素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较好的辅导;加上教师为了与平行班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重复相同的内容。我们教学时使用“微课”,更多是“解惑”,然而解惑的主要目标恰恰就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除课堂之外的学习平台,不仅方便,而且学习起来效率极高,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限制,没有特定的系统性的课程顺序,只学自己不懂的,只学自己不精的,只学自己想学的。不仅高效,还有极大的针对性,能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查缺补漏,可有选择地看、快看、慢看、前进看、后退看……学生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时空得到了拓展,真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习者。可见,微课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图2 传统教学与微信微课教学对比图

结束语

当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社会高速发展,教育方式也日新月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我们的基本教育原理不可丢失。在微课“热”的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它只是传统教学形式外的有效补充,只是优良的学习资源,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我们要在实践中遵循因课而“微”、因生而“微”、因地而“微”的原则,以课堂为主,以微课为辅,两者主次分明,共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猜你喜欢
重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用面积求坐标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