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倍
摘要: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用肢体诠释音乐作品内涵更是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声势教学法,从教学内容、方法及意义入手,探索其在舞蹈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舞蹈 乐理与视唱练耳 声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128-03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舞者建立清晰准确的理论知识框架,从而在自身情感体验的沉淀中爆发出具有个性的肢体演绎。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设置周期短,如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真正的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则需要更切合舞蹈专业特征的教学手段引入。而声势教学法正是通过有声有势的教学特征,从节奏训练入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的音色与力度,以达到协调四肢韵律感和体态美感。
一、声势——身体与节奏结合的形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传统的节奏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节奏本体上,即为节拍、时值长短变化、重拍等音乐元素,但当节奏用于表达情意时便可以与音色、速度等结合。20世纪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表现主义思潮推动下形成了对节奏的新思考,他将身体、节奏及音乐协调统一起来,开启了音乐教育新革命,使人们意识到音乐之所以“流动”是因为其源于人类血液、脉搏和身体的运动。达尔克罗兹将自己的教学手段称为体态律动,即通过身体的体态律动来感知音乐元素,使学生拥有最为真切和当下的感官体验①。
声势,作为体态律动教学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身体与节奏结合的一种形式,包括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身体打击乐作为声势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手、脚通过身体语言将节奏、音色融合到一起,通过对空间合理分配找到最佳的途径来塑造身体姿态”②,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发掘身体可能创造出的音色,是一种介于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表达媒介,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学习者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嗓音打击乐则是以控制喉咙、口腔肌肉来模拟打击乐器的一种念读方式,它不同于流行乐中的B-BOX,可保留发声的音节字头。本文着重探索身体打击乐在课堂中的实践。
二、声势教学实践
(一)音色探索
身体打击乐包括音色、节奏、身体协调三个元素,音色探索的最终目的是当学生学会感知身体与音色的对应关系之后,能够运用不同音色表达出相应的动态主题。其中对于音色感知,不仅仅是对身体不同部位“共鸣腔所产生”音色的变化进行探索,即通过手、脚的运动,例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制造出不同音响效果,更是引导学生大胆利用空间移动,开发横向移动所产生的不同音色,如“擦地”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即兴表达动态主题的教学环节,如运用身体打击乐表现晨练、暴风雨来临等动态场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即兴编创,其训练意图在于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以及对主题元素的整合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
(二)“风格性”节奏训练
节奏的训练是基于音色的组合,通过拍手、跺脚的形式形成“风格性”节奏,如拍胸、捻指、击掌三个动作的连续,模仿出架子鼓“咚次哒”的音色;敲指、擦掌所组合出的不同形式可以模仿出山西民间鼓乐的演奏形式。在“风格性”节奏探索的动态实践过程中融合相应的静态节奏型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二者巧妙、灵活、多元化的结合,使学生当下便可以感受到不同节奏型的韵律特征并理解不同韵律特征所对应的情绪特征,为充分、深刻的理解一部音乐作品提供技术支持。
(三)身体协调性训练
身体协调性训练是贯穿声势教学的一根主线。对于舞蹈学专业而言,身体姿态美感是一切情绪表达的潜在要求,在满足音色探索、节奏训练要求的同时,应注重肢体表达的协调性及审美性,同时引导学生对于空间布局和把握。
在声势教学中音色探索环节不仅仅催化学生创造力的萌发,更提倡学生观察生活,逻辑化、鲜明地表达相应主题;节奏训练环节更是考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凝练性表达;而身体协调元素更是契合舞蹈学的专业特征,是一切实践性表达的前提要求。
三、声势教学的方法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舞蹈学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引入声势教学法,目的在于针对舞蹈学自身的专业特征,即肢体化艺术表达,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基础薄弱、传统教学模式死板等问题,将声势教学中追求即时创新性、手段多样性等特点引入教学内容设计当中,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进行感官体验及身体协调性表达。同时在节奏训练中加深学生对于节奏节拍自身韵律特征及情绪特征的对应性表达,在身体协调表达的同时强调形态美以及对空间的运用表达。
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应遵循多元化原则。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摒弃死扣教材内容的教学习惯,摆脱教材束缚,尽可能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即将理论知识还原至生活场景当中,如通过走路、跑步、舞步来感知音符时值长短和节拍韵律,通过绘画、戏剧、舞蹈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来表达知识要点,
(二)游戲化教学模式
声势教学最大特征在于是以“游戏化”作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被动的“输入和输出”,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极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创作、实践的空间。常用的游戏形式有:反应游戏和听觉游戏。反应游戏是所有人在规定空间内自由行走,当一人发出一种声音之后,所有人依靠听觉模仿这种声音,并以此类推,逐渐形成一个圆;听觉游戏是所有人背向圆心,第一个人发出声音后,其他人依次模仿,直到找到这个声音正确的位置或演奏方法。③
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仅仅提升了课堂自身的趣味性,加大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是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听辨和模仿能力。同时,在游戏化的教学氛围之下,多元素、多形式的表达应运而生,如多声部编排方式、多形式的记谱方式(文字谱,符号谱)等。
四、声势教学的社会意义
在声势教学法多元性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全面真实的多感官体验、游戏化教学互动的优势之下,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声势教学的意义更在于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如社会意识、社会技能和道德规范。“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传统教学模式中“社会模式”仅仅是横向的被动“输入与输出”,即师生课堂反馈。但在声势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可产生纵向社会模式,即他人和自身的信息交流、个性差异与共性需求的平衡统一,因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而在团队合作及创新开发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倾听、根据目标制定计划、遵守规则,提升了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社会能力。在社会意识引导下社会能力的提高则是在社会道德意识的规范约束下实现的,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自我取舍等。
声势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探索性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横向被动的“输入与输出”社会模式,以舞蹈学专业特征为出发点,涵盖音色探索、节奏训练、身体协调三大元素内容,催化学习过程中纵向社会模式的形成,最终皆为达到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
注释:
①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②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第13页。
③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第17页。
参考文献:
[1]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陈蓉.从听觉到视觉、运动觉——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意义[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曾乔.试论“乐舞一体”原理及其在律动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7年.
[4]余丹红.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張羽.舞蹈专业学生学习乐理课程重要性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6,(08).
[7]秦红梅.高师舞蹈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之教学探索[J].戏剧之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