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莆田留青竹刻的价值与保护传承

2018-03-04 06:57黄静雅林惠群
艺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价值

黄静雅 林惠群

【摘要】 莆田留青竹刻技法精湛、格调清雅,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享有盛誉。本文描述了莆田留青竹刻的特征和价值,并针对莆田留青竹刻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 莆田留青竹刻;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竹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留青竹刻,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皮雕刻图案,再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红色的竹肌作地,即是利用竹皮不同层面的颜色,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工艺品。莆田刘氏的留青竹刻经刘氏七代的传承与发展,其成品精巧绝伦、巧夺天工,极大地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颇受市民、收藏家青睐。2014年12月3日,莆田留青竹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 2018年5月21日,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

一、莆田留青竹刻的历史缘起

竹刻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时便已产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朝中期,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传于福建的兴化,即今天的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多雨、气候宜人,竹木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莆田自古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人才辈出,冠于八闽。宋代时,莆田的科举文化就已十分鼎盛,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竹刻工艺品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已十分流行。到明代,莆田竹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清代乾隆中期,莆田刘氏第36代裔孙——刘材成创办竹木雕作坊,发展竹子深雕、浅浮雕、缕空积留青等技艺,并在留青竹刻工艺中讲究绘画、书法及刀功等综合素养,由此,莆田刘氏留青竹刻脱颖而出。刘材成在《乙亥家训》中记道:“不仕不妄,技艺当家,立志成材,技为业勤,艺为业精……”“拓宏基摇默百家举俊茂协音律畴咨海内立百世伟业彰吾姓……”意为,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传承与发展留青竹刻技艺,要有“拓宏基”“有伟业”“守业”“敬业”的精神,并注重自身技能的修炼与良好品格的养成,而不在于进行产业的规划与市场的扩展以谋求利益。正是因为这份淳朴的“当家之道”和“为人之本”,刘氏的留青竹刻经过180多年的七代相传,沿袭至今。

二、莆田留青竹刻的特征与价值

(一)莆田留青竹刻的主要特征

1.珍贵性。留青竹刻的原料虽为物廉且易得的毛竹,但要完成一件有水墨神韵般艺术效果的作品,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几年。首先,上等竹材的制作要经过原料的挑选、“煮青”(意指将竹材放入沸水中煮)、晾晒等工序,这些工序要持续几个月。竹材制作完毕后,即是最关键的“刻”。整个雕刻过程分为描画、割线、刮面、铲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几个过程,不仅要求技艺人精湛的刀工,还考验其诗词、书法、绘画、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造诣。因此,能够掌握留青竹刻的精髓并且做到技艺纯熟,实属不易。能够雕刻出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艺术品,更是弥足珍贵。

2.影响大。刘氏的留青竹刻大多都刻在笔筒、镇纸、折扇等之上;也会跟木工艺相结合,比如以深色硬木作底,镂刻屏风、插屏、挂幅之类作品;小件用牙玉、黄杨木等浅色物质作镶嵌色,色彩协调而饶有意境。刘氏留青竹刻艺术附加值高,成为文人案头的雅玩之物,其独特的技艺对对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等工艺可提供借鉴参考,进而提升其文化品位。并且,随着这一技艺的向外传播,对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工艺界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3.传承久。留青竹刻在莆田地区经刘氏家族七代人的一脉相承,历经了百年盛衰之变,仍生生不息地传承流播,并愈传愈精,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莆田留青竹刻现主要分布莆田市城厢区与秀屿区,现已建立相关的传承保护机制,同时跨越家族传承的限制,不仅教授外徒传播手艺,还进高校广泛传播。

(二)莆田留青竹刻的重要价值

1.文化价值。莆田留青竹刻融多元技艺于一体,核心是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优良理念,揉合、延续到竹刻中。其将空间立体语言、阴阳互补语言渗透进竹底的不同色层中,并大胆将竹、玉、石、木、砖、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几十种刻法与干湿浓淡的笔墨意韵应用于刀法之中,在竹片薄如蝉翼的青筠上抒写韵味、挥洒意气。莆田留青竹刻是莆田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与天才创造的成果,反映了莆田人民的文化身份和特色,展现了莆田人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神韵。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利于民间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有利于传统文化生态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是一项极有潜力的文化产业。

2.艺术价值。刘氏留青竹刻,是清代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令人耳目一新。与普通匠人不同,刘氏历代的竹刻人皆熟读六书、擅于丹青,从艺术形式来看,其独到之处是将书画和雕刻相结合,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坚硬竹皮与竹肌不同层面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施以书画入刻,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層竹皮上做文章。因此,其作品富含绘画性与意境美,具显三维特点,形神兼备。刘氏留青竹刻这种一改此前雕刻工艺偏重图案美与装饰性的取向,诗书和雕刻的融合开创了技艺的新境界,也提升了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因而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广受人们喜爱。刘氏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自2001年以来,其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国家级艺术大师精品创新金奖等近60项大奖,在竹刻界备受赞誉。其中《觉悟》《爱的呼唤》《数尽飞鸿》等6件作品入围我国唯一竹刻博物馆——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收藏行列。

3.收藏价值。刘氏留青竹刻艺术品,作为雅玩雕刻的重要成员,以小众艺术为知音。正所谓“曲高而和寡,乃能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刘氏留青竹刻融多门工艺于一体,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北方版画之粗旷,又兼有南方丝绣、绘画之秀丽。同时,留青竹刻的作品收藏的年岁愈久,竹底经过自然氧化的过程变得愈来愈红,竹皮、竹筠和竹底间的颜色会更加协调鲜明,视觉效果也会更佳,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近年来,中国文化艺术收藏市场日渐繁荣,以留青竹刻为代表的竹刻艺术在收藏界也开始崭露锋芒。目前,市面上以十几万价格成交的刘氏留青竹刻屡见不鲜。

三、莆田留青竹刻的传承危机及保护建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留青竹刻是一门能生财的技艺。一名熟练的技艺人年薪约为十几万元,而一名优秀的竹刻师年薪可达几十万元之多,所以当前学习留青竹刻的人并不少。就如刘志高,仅仅是在浙江省就有几百名学生跟随他学习这门手艺。可是,能够始终如一坚持钻研留青竹刻的人很少,最终能够掌握留青竹刻技艺精髓的更是寥寥无几,许多人掌握了一点竹刻技术后就纷纷改行,大部分人学艺时间通常不超过两年。对于刘氏留青竹刻的发源地——莆田来说,传承情况更是不尽人意。莆田人擅长经商,有闯荡天下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发了横财,这使得不少竹刻人不甘于现状也加入“到外淘金”的热潮中。特别是年轻人们,比起学习竹刻工艺,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经商这种短期内能获得利益的行业。尚在业的竹刻人,他们有的遗产意识和原生意识匮乏,并不清楚自己学习留青竹刻的历史使命为何物,一心追求名利还执意改编改造;有的精品意识不足,为求产量忽视传统技艺,手中的作品多为粗制滥造,远未达到应有水准。并且,莆田留青竹刻对传承人的素养要求极高,除了要涉猎各类古籍、背诵四书五经外,还要请教多位名师教导绘画、书法等多门技艺,不磨练几十年绝对不敢自称为大师,因此刘氏留青竹刻面临传承人缺乏、从业人员少的困境,它的独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善莆田留青竹刻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

1.对传承人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国家都有实施对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政策,譬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其政府每年都会从国库中拿出一定数额用以补贴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建立有制度化规范体系。虽然补贴的数额并不多,也就相当于社会中一个低工资者的收入水平,但因为传承人们掌握着稀罕的技艺,因此生财之道广,生活过得较为殷实。

目前,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已开始对著名民间艺人实施生活补贴制度。早在2007年,浙江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就制定并发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对年满65至69周岁的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的补贴;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补贴。[3]2015年,浙江省又建立了每年1320万元(暂定3年)的浙江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专项资金。[4]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优秀工作经验建立健全补助机制,为民间艺人研习、传承莆田留青竹刻的技艺提供经济基础。

2.为传承人“正名”。与政府给予的津贴相比,传承人和大众往往更看重国家与政府授予的“金字招牌”。2017年,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节目展示了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邀请演艺明星演绎文物“前世”故事,诚邀传承人上台讲述“今生”与文物结下的渊源和践行的守护之道,并为他们颁发“国宝守护人”印信。这档节目不仅让大众欣赏到文物之美,也让大众了解到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之精神内核,同时唤起大众对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更让传承人获得社会性的认可和正名。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由地方政府授予莆田留青竹刻传承人“守护人印信”,并冠予他们诸如“人间国宝”“重要文化财保有者”等称号,同时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传承人的才艺一旦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承认,自身的价值感与使命感便会陡增,也会鼓励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莆田留青竹刻的行列,实现莆田留青竹刻的良性传承。

3.以带徒授业的方式传承。为避免莆田留青竹刻传承人与技艺人保守技艺、秘不传人,政府在给他们发放补贴、授予荣誉之前,要考核技艺人传授技艺的情况,即是否有教授徒弟?徒弟技艺如何?也可为莆田留青竹刻传承人配备专门的助教,定期向政府展示作品成果,从而要求技艺人将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保证莆田留青竹刻的技能够长久传承。

(二)使莆田留青竹刻在原生状态下传承

1.保持初心,传承与保留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与遗产自身所呈现出的原生态程度息息相关,通常,遗产的原生态程度愈高,遗产的保护或保存价值也就愈高。[5]119-124莆田留青竹刻为我们了解莆田往昔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窗口,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和改编改造,即使作品样式再好,也无法向人民传递出其原有的文化基因。正如刘志高所说,传承要领会传统中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去发展不足。而不是剥离原生状态,空谈创新。纵观国际社会,近几十年来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已经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不在创新,而在保留。保留莆田留青竹刻的传统技艺、技能越多,该文化遗产所附有的价值也就越高。

2.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莆田留青竹刻出现了很多粗劣的作品。其中主要原因是,技艺人缺少对莆田留青竹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真正理解,没有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使命。匠人精神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很多老字号精益求精的态度都是可供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我们的技艺人要增强传承的意识与使命感,通过潜心学习,在每一道工序中做到不偷工、不减料,展现莆田留青竹刻应有的精妙。

四、结语

莆田的留青竹刻经历刘氏七代人的百年传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传承和保护莆田留青竹刻十分重要,因此,其所面临的技艺传承问题更应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國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14-12-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EB/OL].(2018-05-21).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5/t20180523_832908.html.

[3]中国政府网.浙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EB/OL].(2007-07-19).http://www.gov.cn/fwxx/wy/2007-07/19/content_689910.htm.

[4]浙江省文化厅.浙江切实保护传统戏剧非遗项目[EB/OL].(2015-08-11).

http://www.zjwh.gov.cn/dtxx/zjwh/2015-08-11/189062.htm.

[5]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8(3).

猜你喜欢
传承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