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吉
鹿的家族中最神秘的成员之一原麝,其踪迹和身影在森林中难得一见。
在众多天敌的包围下,原麝还面临部分人类贪婪的窥探,生存格外艰辛。
原麝是一种特殊的鹿类,它和河麂一样身高半米,身长1米左右。后腿比前腿略长,因此当它四脚落地的时候,臀部略微翘起,走路急而不稳。麝头匀称而小,脖子长,两眼黑色,鼻子会动弹。这种个头不大的鹿没有面腺,雌雄均无角、无足腺也没有泪窝。然而,大自然赋予它两颗獠牙,母麝獠牙小而不露,公麝獠牙又长又尖,向下伸出5-6厘米长。原麝的毛色一般是深褐色带花斑,毛曲折如波浪,粗糙而脆。
跟其他有蹄类不同的是,原麝有胆囊,雄性原麝肚脐部有带气味的麝香腺,腺体分泌物有浓厚的香味。发情期公麝身上经常放出一种强烈的香味,麝的名称由此而来。
原麝性情孤独,多独居,晨昏活动,白天休息。栖息于多岩石或大面积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很少见于无林地的山地。它是山地动物,能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深雪地走动,在林中经常走在倒木上,具有攀登斜木的习性,跳跃高度达2米以上。视觉和听觉灵敏,遇险则隐藏于岩石中。原麝每年11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长达5-6个月,每胎一般2仔。公麝在发情期麝腺分泌旺盛,叫声尖而凄厉,争雌激烈,互相搏斗,常常给对方造成严重创伤。
原麝的地理分布很广,北达西伯利亚和库页岛,南及尼泊尔,向北到泰加林区内。在中国分布在新疆、山西、内蒙古、小兴安岭和长白山。19世纪原麝从新疆消失,中国的其他分布区都在缩小,许多地方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原麝肉带有一股气味,有人说是松香味,有的说青苔味,还有说是杜香味。原来凡是麝栖息的地方,这3种东西都有。通常情况下,原麝在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多岩石和茂盛的苔藓地衣的密林中,觅食针叶和松萝。有经验的猎人看到环境就知道有没有原麝栖息。
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有用猎狗追捕、绳套捕等许多捕猎原麝的方法。过去常用的一种方法叫麝窖法,选择在原麝经常活动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多岩石和苔藓地衣的密林中布窖。麝窖是用风倒木或枝条造的栅栏,高1.2米。猎人用橛子把倒木加固,以免被拽散。这种窖通常设在山里麝常经过的小路上,栅栏中留着一些小口,设上套子。当麝通过留口时,头一钻进套子就被勒住脖子,越挣扎套子勒得越紧。一个麝窖长达几百米,布设几十个套子。猎民通常只要公麝,只有公麝能够提供贵重的麝香。这种方法不管雌雄或幼体都能捕杀,损失很大。
近代捕麝方法是利用原麝的觅食习性,采取设套的陷阱方法。原麝喜好的食物为松树枝上垂挂的松萝,这种细细长长的丝状物是一种地衣。当没有足够食物或有喜好的食物出现的时候,原麝比较容易中人设置的圈套。
长白山森林湿度大,适合地衣类的生长。许多针叶树根系是浅表性的,风大时容易倒伏。原麝听力发达,听到倒木的声音便奔向倒木,觅食树枝上的松萝。人们就利用原麝喜欢吃松萝的特性,在原麝活动的地方锯倒挂满地衣的树,在这个倒木上布套子陷阱,捕获前来觅食的原麝。
人类为什么要捕杀原麝?上千年来,用原麝麝香腺液制成的中药一直被视为珍品,家里预备麝香用于中风、小儿惊厥症等的急救,是人人羡慕的事。过去一个麝香不值几个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晚期,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上可以卖到每克百元以上。由于市场上供不应求,一度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
我在长期的考察历程中,经常看到很不愉快的场面。无论走到哪里,到处都会碰到盗猎留下的被伐倒的、已腐朽的树木的痕迹。
今天,许多来自文献和地方的信息表明,原麝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徘徊。在不久的将来,在茂密的长白山森林里的原麝能否幸存下去也是一个谜。
在长白山观察野生动物的几十年里,我们见证了原麝的兴衰。上世纪80年代前期,长白山地区原麝较为常见。在针叶林沿河岸或林间小道上,经常能见到黄豆大小的粪便堆积在一起。原麝有集中和固定排便的习性,非常醒目。
在自然界有许多肉食性动物捕食它们,在新落过雪的地面上,可以清楚看出马鹿、野猪、原麝、紫貂、黄喉貂、猞猁和松鼠等留下的足迹。这些雪上留下的动物痕迹,使一切都一目了然。每个脚印也能反映动物的状态,比如脚印不均匀,说明动物是焦躁不安的,奔跑是可能受到惊吓等。我们也曾看到,原麝起初迈着均匀的步伐,然后突然就一步三跳地跑掉的场面。是什么東西把它吓跑了?原来是一只紫貂。我们在一棵白雪覆盖的倒木上,看到紫貂的足迹。显然,这只小小的猛兽藏在大树枝背后,然后朝麝扑去。接着找到了麝在地上打滚的地方,斑斑血迹说明,紫貂咬破了麝的皮。
哪里有狍子特别是有麝,哪里就有猞猁栖息。猞猁为了捕麝,在麝经常来往的小道旁边找一棵树或一块石头,一动不动地蹲在上面等上几个小时。捕食者对于要捕食的动物研究得很透彻,十分熟悉它们的脾气、习性以及喜欢走什么路。比如,它知道雪很厚的时候,麝就不愿意另外开辟道路,总是沿着一个大圈子跑。所以猞猁总是拼命追赶,直到麝跑累了跌倒在地。那个时候原麝较多,也经常能见到被猞猁或黄喉貂捕食的残骸。
在长白山,近20年来已经很少能见到原麝的踪影,近几年大量布放红外相机监测,也没有获得任何有关原麝的信息。两年前的样线调查中,有幸在二道白河半截河一带见到2只原麝的足迹。
最初,人们认为长白山原麝濒临消失的原因之一,是麝香的香料工业和传统医药均有极高的价值和需求而滥捕滥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还有人认为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暖,导致林内干燥而影响它的主要食物——地衣类生长;还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疾病导致种群死光,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气候变化和疾病是重要因素。
随着人类的定居,森林栖息地被摧毁,大量的动物被捕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中,如东北虎、远东豹、梅花鹿和青羊都消失了。但是,原麝在人类的入侵中却能够选择适于自己生存的栖息地,艰难地存活下来。
对动物学家来说,原麝是一种美丽的具有科研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物。然而,对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动物得以生存的适应性和调控影响因素等,仍未得到普遍的关注。我们对原麝的濒危机制还没有深刻的了解,有许多需要探明的科学奥秘。因此,让原麝与人类文明共存,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难题。
责任编辑/王苒 任重远